□ 纪大春(白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吉林 白城 137000)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的一种新型组织管理形式,是深化高校体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对体育俱乐部的研究作为高校体育改革具有标志性的课题悄然兴起,受到极大的关注。高校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思想的体现,也成为高校体育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的载体和归属,它对于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构建现代大学体育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其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为一体,教学模式变得开放,教学内容的选择完全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教学规划安排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开展。
根据不同的授课方式,可以将体育教学俱乐部归结为三种类型:课内、课外、课内外相结合的俱乐部教学模式,三种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为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讲求以人为本。课外俱乐部是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同时是课内体育教学知识的拓展,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内外体育教学模式则是有效的实现了课内外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连接,让学生所学体育知识能够变得学有所用,有效的提升了体育教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涵盖教学内容丰富,包含多项体育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能够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第二,以生为主,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中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价值,同时在此模式当中学生的表现更为积极主动,更容易获取到体育教学的快乐。第三,教学目标呈多样化,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给与了学生更大的主动权,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所要参与的运动项目,当面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更为积极的主动性,学生更容易融入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之中。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建立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正是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确立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能力是体育教育的核心,应贯彻和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才能全面提升培养人才的层次。
(3)体育改革的需要:改变体育教学的消极和被动局面,突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达到“学会”到“会用”的目的。
(4)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倡导终身体育观念”已经是各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俱乐部教学模式之中能够找到自身所需的体育内容,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张扬学生的个性,相比以往传统课题的体育教学,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最终的考试成绩,合格率,而不是从个体实际的兴趣角度出发,在学习过程之中,个体积极性也不高,相反在俱乐部教学模式之中,这一问题被更好的给与了解决。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当中拥有更丰富的体育项目,同时有更多的形式、类型,这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
(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选择,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当中拥有着丰富的体育项目,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学生有着更灵活的选择主动权,体育俱乐部教学拓宽了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自己意向所指的空间。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中心目标是体现“三个自主”原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上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任课教师,选择上课的时间段。在体育俱乐部课堂之中学生的体育热情更为高涨。
(3)促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热情,以及终身体育健身观念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仅凭借体育课上来实现是不能够满足的,要将体育教学延伸到课外,要将学生的运动时间延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事到体育运动当中,让学生在体育运动当中得到熏陶,感染学生让他们喜欢上体育锻炼。
(1)加大对相应体育设施建设的投放力度,构建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从思想上将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提升到一定高度,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开设的体育项目以及构建的体育设施要具有时代的气息,另外,应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以及场馆设施保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再者,构建一支过硬的体育师资队伍,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学习新项目或对自身专业进行深造,提升,以此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2)对体育俱乐部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俱乐部管理制度,引进具有管理经验的教师,以促进学校各个体育俱乐部更加科学的发展与管理,明确相应管理部门人员的管理职责,明确分工,以保证体育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完善俱乐部的相应制度措施,实现体育俱乐部的规范化使用,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俱乐部的作用,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
(3)优化体育教学的选项空间和选修时间。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场地条件,适当增设一些如攀岩、定向越野、高尔夫球、棒泉球等项口,以拓宽选项的空间。由于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在大学4年内,可根据学校设定的“体育课时间模块”自由选择时间上课。这在时间上为学生留下了相当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训一划,自主安排上课时间。
(4)加大相关的宣传与推广。
通过校内的网站、校报、宣传栏、校内广播等媒介,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俱乐部中来,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能够见到学生的身影。
高校中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不断为学生营造了更多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同时也为体育教学的开展拓宽了途径,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到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价值作用,要看到自身体育俱乐部开展中的不足,并针对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纠正,完善,以保证高校体育俱乐部更好的开展,保证体育教学更佳的教学效果。
[1]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
[2]白光斌,徐国富,高鹏飞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3.
[3]佘海文.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4,12.
[4]许昭华.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前瞻[J].科技信息,2012,15.
[5]董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才智,2014,36.
[6]许斌,戴永冠.俱乐部制体育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7.
[7]唐祖燕.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的初探——高校体育俱乐部步入社区[J].沈阳休育学院学报,2004,4.
[8]黄秋玲.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
[9]周云飞.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