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孔运 张龙(六盘水师范学院体育系 贵州 六盘水 553004)
武术产业作为体育产业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组成,是“集竞技、表演、健身、旅游、文化于一身,其独特之处将使武术产业的发展更具多元化、国际化。”其价值在于通过武术产业带动体育产业,以体育产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产业化发展体系。但是,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等多重语境感召之下,武术产业在贯彻落实国发46号文件的过程汇中,凸显出诸多与特定阶段时期格格不入的现象,其严重制约着武术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与构建。因此,本文研究我国武术产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择取,对于贯彻落实国发46号文件、推动体育产业和武术产业双维度可持续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与意义。
关于武术产业化概念至今仍无明确界定,依据诸多学者研究成果可将其归纳为三点:其一,系统化。主旨 “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将武术服务产品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诸环节联系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化系统,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其二,改革与体制。其内涵为“改革武术体制,使武术形成具有自我发展潜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武术从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其三,武术与经济融合。主指“武术事业的基本运行方式向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武术发展规律,开发武术经济资源,把武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运用经济的原则和行为,拓宽武术市场,形成市场运行新机制。”
武术物品产业是指“武术器械、武术纪念品以及武术的教育援助”和武术服饰、图书、音像、影视等。受国内外异国情调服饰、体育用品、民族工艺等物品产业之冲击,武术物品产业亦表现出单一化发展趋势。此种单一化的发展态势不仅能使武术物品产业脱离现代化市场,又能让现代人们对武术物品仅停留于历史记忆和情感意识阶段,还能造成承传意义上的假象。时下,武术物品产业的单一化具体表现为生产武术物品的厂家、公司和企业除规模和社会品牌效益欠佳之外,空间流动距离和时间超长化,即各省份之间生产武术物品的距离较远,造成武术物品传递时间过长。目前,武术物品生产地多集中于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其它地区都以代销、批发等形式经营,缺失本土武术物品生产点,使得当地人们对武术物品的认知深度不足,进而造成武术物品的生产缺乏均衡化和地域性。
武术人力资源产业局限性主要为:(1)武术人力资源服务范围狭隘。对于传统武术相关的服务领域涉及较少,如武术家、文化特色、技术体系等,近年尽管有媒体、学校等部分单位逐渐开始关注传统武术的服务对象,但是缺乏规模和质量,难以形成发展之新生力量。(2)武术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课程欠完善。武术人力资源在诸多异类、同类教育培训空间里研习时,由于组织、管理、经济等与武术产业相关课程的断层,使得武术人力资源对于武术产业化的社会化运转缺乏内驱动力而无法提供帮扶。
武术旅游资源产业缺失主要为武术本体旅游产业传统化。“全国各地与武术密切相关具有文化特色的武术圣地以及带有地方俗习的武术表演都把武术的地位推崇之极,”但是所设产业域仅是武术技术、表演、服饰、器械等传统产业元素,对其外部包装、内部优化和延展,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市场化需求此外,武术作为一门文化、技术,尚未结合各种固态与活态旅游资源推动自身发展,而是在多样化产业中进行个体化运转,此是一种真性嫁接意识的缺失,遏制了武术旅游资源产业体系的形成。
武术物品产业品牌作为武术群体识别武术物品的重要媒介之一,拓展多样化需凸显出实体和文化品牌形式。品牌实体具有整合武术和市场资源功效,主要以某种武术内容为载体,带动武术物品以整体化形式流动,如以武术散打赛事为主体,既能推出门票、服饰、广告、场地、器械等多样化物品,还能满足武术群体的视觉化需求。品牌文化是将武术物品与地域民族文化、武术物品历史承传优势融为一体,从文化、历史层面,挖掘品牌价值、研发典型性物品,以此来增强武术消费群体对武术物品的识别意识。因此,应改通过系统化的社会市场调查、访谈,来搜集、整理和分析消费群体对武术物品的客观与主观态度,并制作可行性营销方案,让武术消费群体大众化,最终为更好地向社会市场营销武术物品和研究开发新型武术物品提供重要参考。品牌空间是识别武术物品应树立宏观的品牌空间思维,即国际、国内市场化意识。也就是说,进行武术物品市场化营销前应“学习世界跨国公司先进管理理念,熟悉国际环境和国际市场竞争规则”。
伴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范式和文化元素融合的感召,武术在不断拓展产业领域过程中也连带出经营管理、专家技术、科学研究、民间活态等多元化武术人力资源。此些武术人力资源作为推动武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不仅能将武术产业资源加以合理调配、掌握优势主体,让“武术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指引下健康发展;”能以武术经纪人为中介,汲取相应酬金,将消费群体与武术产业衔接为一体;能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和方法与武术人口、赛事、消费等融合为一体;还能融合民间活态资源(民间武术家、习武人群等),增强武术人力资源力量,以及以理论研究思维构建武术产业理论体系等。然而,武术产业的发展仅靠发挥武术人力资源个体化功能远不能实现优势运转,唯有将其连贯为整,才能实现武术人力资源价值超然化。
武术旅游产业综合体主要表现为武术旅游活动和武术旅游服务三种形式。武术旅游活动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武术表演、武术赛事、武术健体、武术体验等,以此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满足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求需要,又可缓解人们在传统观光旅游中的疲劳。”武术旅游服务是以武术旅游为核心所打造的各种新型服务站点,较为典型的有武术旅行社、武术技术电子体验园、武术服装、器械维修部等,此外,这些服务站点的建设与装饰都应凸显出游客游戏的便捷性和旅游景点的叠加性,而不能单独建设,否则将会失去武术旅游服务站点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1]鲁长春,王亚慧,辜伟.峨嵋武术产业化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8).
[2]滕希望.关于武术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
[3]王稳.我国武术产业化开发的潜力及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14,(1).
[4]马文刚.加快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审视[J].中华武术研究,2011,1(1).
[5]肖凤娟,高洁伦.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05,2(7).
[6]李云鹏.略论武术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性及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
[7]肖凤娟,高洁伦.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05,2(7).
[8]吴新炎,李芙蓉.武当武术产业化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运动,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