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金,赵守彰,柯 红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高校社会服务功能萌芽于16世纪,但“为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第三职能普遍为世人所接受,却是在20世纪初期,即“威斯康星思想”,其内涵就是大学应该将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为社会服务。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起步较晚,1984年潘慰元教授首次提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指出“根据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应当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技术指导、成果转让、业务咨询、职工培训、社会工作等)的责任,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各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以及咨询服务。
目前职业院校逐步意识到院校间竞争的实质是社会服务水平的竞争,竞相开展社会服务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工作。就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现状来看,工科专业由于其专业或科研活动直接面向生产、成果是有形产品,通过向社会人士提供生产技能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等就能很好地彰显其社会服务功能,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如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岗位技能再培训社会服务模式、高校对口支援模式及“三下乡”服务模式等。
卫生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内容也应包括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4个方面。但卫生职业院校与工科类职业院校区别非常大,因其行业特点社会服务面较窄,社会服务功能难以实现:(1)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高,教学科研能力强,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培训及科研项目的愿望不强;(2)行业准入标准高,无法通过对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开展社会服务;(3)行业职业资格准入标准制度不完善,无相应的卫生部认可的职业资格考试,难以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方面的服务。但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需求量增大,护理专业以面向基层、农村开展社会服务为突破口,进行初步尝试,但尚不成熟。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护理专业相比,发展历史短,面向行业服务面更窄。因此,如何有效体现并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困扰康复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社会相结合,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模式。校内生产性(服务性)实训基地应具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和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服务的3个基本功能[1]。由此可见,卫生职业院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功能完全可以通过校内生产性(服务性)实训基地来实现。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个人和公共卫生环境改善以及各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完善,人口谱、疾病谱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伴有功能障碍者增多,因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导致伤、残人数不断增加,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十分巨大。
目前我国康复服务资源有限,康复机构,即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的康复科,仅能接收极少数有康复需求的患者,康复机构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但收费较高,大部分患者难以承受。社区康复服务覆盖面广、收费低廉、受益人群广。因此,为实现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必须大力推进社区康复服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胡向阳副主任在题为《推进社区康复,夯实服务基础,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应将社区康复站(点)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依托基层卫生机构建立社区康复站(点);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为其提供方便,给予支持。
(1)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社区康复应该是在社区内实现所有的康复需求。实际上,社区康复应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应着眼于以社区为载体,通过社会资源整合,使残障人士获得所需服务,该服务或者来源于社区内的自生资源,或者来源于外界的专业力量。(2)社区康复的定位没有从专业化角度考虑。传统社区康复是“就近、就便、简单、低成本、广覆盖”等,实践中更是有意无意地将专业化服务与社区康复对立起来。在各地蓬勃发展的社区康复中,其主力依赖的服务力量有两大类,一类是康复协调员、残疾人专干、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大部分是退休人员与家属),另一类是社区全科医生;前者对一般的康复指导知识和技能掌握有限,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在能力上还显不足,而社区全科医生从临床内科转岗培训而来,对系统性康复知识和技能掌握也有欠缺,严重影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3)康复经费短缺,影响社区康复的可持续发展。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也没有专项社区康复服务经费,影响了康复服务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康复服务资源有限,特别是人力资源有限情况下,如何实现社区康复专业化、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成为困扰社区康复管理者与服务者的难题。
目前,各地社区康复由专业康复机构承办的很少,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康复科多在技术上给予支持;民间的康复服务机构又很难得到社区康复管理者的信任,管理者不愿意将资源放手;此外,传统社区康复不依托机构进行。实质上社区康复要想做得有效果,是离不开专业化服务的。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当代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趋势集中体现为服务内容多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2]。我国医疗服务内容层次可以概括为预防服务、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及康复服务4个方面,每一层次服务内容又可以分为若干服务内容层次。随着经济条件改善,人们对身体功能健康的要求提高,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将调研的焦点集中在社会对分层次、多元化康复服务的需求上。课题组设计了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调研问卷,与苏家屯区残联合作,对区域内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进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残疾的康复需求由高到低分别为肢体残疾康复、听力残疾康复、精神残疾康复、智力残疾康复、视力残疾康复。(2)康复服务内容层次分别为康复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康复治疗、言语康复治疗)、康复预防、康复宣传及教育、职业训练。(3)90%的残疾人希望能就近在社区内进行康复训练,目前社区康复机构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我们选择以专业化社区康复服务为载体,搭建学校、医院、社区三方合作平台,建设集教学、实训、服务于一体的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仿真实训、服务性实训的需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的功能。顺应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趋势,从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角度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依据仿真实训和社区康复服务要求,学校、医院、社区三方合作完成实训基地的布局、环境设计及设备规划,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投入资金300万元,基地总使用面积713平方米。其中,一楼服务性实训功能区400平方米,呈现与社区康复中心一致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及文化氛围,设有导诊区、功能评定区、运动训练区、作业训练区、传统康复训练区、小儿脑瘫综合训练室、专家工作室;二楼理实一体仿真实训功能区313平方米,完成理实一体教学及仿真实训,包括运动疗法一体化实训室、物理因子(含评定)一体化实训室、作业疗法一体化实训室、言语疗法实训室。
依托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设施器材和技术优势,依托专兼一体的教学团队人才优势,依托学院、医院、社区的广泛社会资源优势,从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角度构建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分层次”是指服务内容分层次,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服务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康复治疗)、培训服务(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实用康复技术培训)、咨询服务(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康复预防与宣传)4个层次。其中人才培养又分为仿真实训、观摩实训、服务性实训3个层次;技术服务是在康复医生及康复治疗师技术支持及指导下,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为区域内肢体残疾患者(偏瘫、脑瘫)提供免费的康复功能评定、物理治疗(运动、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培训服务是在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为社区康复从业者、残疾患者家属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开展免费的实用社区康复技术培训,每月1次;咨询服务是在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或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患者家庭,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家居环境改造咨询、心理咨询、康复教育等服务。
“多元化”是指提供康复服务的主体多元化,不再只是单一的专业医疗机构、社区,而是以学校为纽带,搭建三方合作平台,资源互惠互补,为区域内有康复服务需求的人提供免费的专业化的康复服务,学校提供场地、设备、管理、康复治疗服务;社区组织患者,初步筛选患者,协调管理患者;医院帮助筛选患者,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通过专业化康复治疗服务、实用社区技术培训、社区科普讲堂、社区科普展览等形式,提升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了社区康复工作水平,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和社会效益,2013年康复治疗技术集体被评为“服务沈阳突出贡献集体”。康复科普提升了我院周边社区残疾人、功能障碍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患者与其家属的家庭康复理念、康复意识,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了社会的好评及认可,2014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被评为“辽宁省第九批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1]何应林.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八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1):18-21.
[2]蔡立辉.分层次、多元化、竞争式: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管理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