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发挥好财政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的作用
●本刊评论员
近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强调,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科学分析新常态下财政领域的趋势性变化,正确把握做好财政工作的新要求,发挥好财政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的作用。
中央已经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判断,各项改革客观上也进入了克难攻坚的“深水区”。这样的背景下,财政要适应经济新常态,意味着财政目标、财政体制、财政发展模式、财政工作也要革故鼎新,求新求变,要回归财政自身运行规律,真正建立起民主财政、民生财政、法治财政、效能财政、可持续财政。
反思过往,我国的财政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宏观调控、改善民生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无视财政领域存在的“非常”甚至“反常”之处。财政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担当起引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使命,从根本上看要靠现代财政制度的力量。财政之新重在革除旧制度之缺陷和弊端,财政之常重在回归制度文明。要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高度推进民主、法治、规范、高效的现代财政制度,要以制度的力量而非少数人的独断来利用财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约束公共权力、促进市场活力、“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维护社会公平、寻求民意基础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特别是要建立起全口径、收支法定、民主决策、符合民意、公平公正公开的现代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真正做到“以财行政”的规模和深度要以预算制度为据,预算制度要达到“以财限政”之目标。只有建立起这样的财政制度,才能理顺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分配关系、改变政府消耗失度的花钱习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控制政府规模和行为边界。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财政增幅回落明显的新常态之下,“以财限政”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尤显重要。
新常态下的财政必须高度重视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过去多年来,一方面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一方面政府债务迅速膨胀,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越来越强,非税收入包括过多过滥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清理不尽。这显然属于“反常”现象之一,这样的财政存在着不可持续的风险。财政的地位特殊,其风险不可不察。实现财政可持续性,改变对房地产和过度负债的依赖是当务之急,要定下硬规矩控制不合理的增收行为和负债行为。政府要过紧日子,要真正成为“简朴政府”,压缩公务消费,坚决杜绝浪费。要按有限政府原则,在财政减收的同时,更大力度地减支,尤其是减掉那些竞争性的项目、面子工程,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要发挥市场的力量,收缩政府过大的“摊子”,扩大市场边界,通过改革释放民间投资对冲财政减收。
当前,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适应这一新常态,还要防止片面追求收入增长,损害企业和个人利益的竭泽而渔的增收,也要杜绝财政“空转”的弄虚作假行为,实事求是,靠现代财政制度、预算规范管理、公开透明和全面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