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温柔》中狄克的心理学视角剖析

2015-03-18 00:27:51任玲,翟慧丽
关键词:菲茨柯尔杰拉尔

摘 要: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尔德的《夜色温柔》自出版以来,一度被评论界冷落,被认为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品。原因在于当时的评论界把这部作品只看作是作者的一个自传。但对《夜色温柔》的文本作深层分析后,不难看出这部小说的创作受到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的巨大影响。因此这部小说不应该从作者个人经历或是从社会意义的角度进行剖析,必须从人物的心理入手。依据荣格的“情结理论”和“人格面具理论”,对小说男主人公狄克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表明《夜色温柔》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心理学价值,是对二十年代美国人灵魂深处的刻画,昭示了现代西方人深刻的精神危机。

文章编号:2095-2708(2015)03-0140-05

收稿日期:2014-1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忻州师院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计划“消解与阉割的权威——当代美国戏剧中的男性形象”阶段性成果(项目序号:QN201425)

提起美国二十年代文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尔德,其作品被认为是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美国文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920年他在题为“作家的辩护”一文中写道:一个作家应该为他同时代的年轻人而写,为后代的评论家及学者而作。显然他实现了这一目标。多年来,《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这一小说倍受学者及评论界的关注。

该小说女主人公妮柯尔是富家千金,由于“恋父情结”导致乱伦而患了精神分裂症。她在多姆利教授的诊所接受治疗期间“爱上”了出身贫寒,事业正处于上升时期的年轻心理医生狄克,不久他们结婚。在长达十年的婚姻中,狄克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医生,又是丈夫,更是妮柯尔心目中父亲的替代者。随着妮柯尔的逐渐康复,她意识到自己对狄克的感情并非爱情,而只是当时恢复正常心理的需求。因此他们的婚姻很快解体。把《夜色温柔》列为菲茨杰拉尔德的代表作也许会引起争论,因为《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在知名度上大大超过了《夜色温柔》。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部作品由于评论界早期视角的局限被忽视的时间太久了。三十年代的评论家们大多对菲茨杰拉尔德的私生活有所了解,知道他的妻子赛尔坦也患了精神崩溃症,所以很容易把她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妮柯尔对号入座,怀疑作者在写自传。就在该书出版后不久,海明威对菲茨杰拉尔德说:“忘记你个人的悲剧吧。”不可否认赛尔坦的病及作者本人的生活对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文学创作原本源于生活,但把作者经历和作品等同起来未免过于简单狭隘,也枉费了菲茨杰拉尔德为之付出的一番心血。

一、对《夜色温柔》分析的新视角—心理学视角

四十年代由于评论界忽视了菲尔杰拉尔德,一般读者难免人云亦云,所以这本书遭到冷遇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直到五十年代评论家才开始关注此书,认为它的意义仅从自传和社会角度无法分析透彻。在五十年代,这本小说在评论界掀起了一个新的热潮。很多人认为这本小说娴熟的写作技巧及对心理微妙感情的处理,绝不比《了不起的盖茨比》逊色。评论家Charles Scribner曾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在这么短的篇幅中描写了美国一代人的经历,揭示了美国梦的浪漫色彩,自然是菲茨杰拉尔德的杰作;但要探索作者的灵魂深处,我们必须转向《夜色温柔》。”对菲茨杰拉尔德本人来说,在他自己的所有作品中他最满意的亦是《夜色温柔》。他赠书给一位朋友时,扉页上写道:“如果你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看在上帝的份上,也读读这本书,这是对信仰的表白。”可见《夜色温柔》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他始终认为这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出版商John Peale Bishop说:“你让我们看到了等待已久而且是迫不及待想看的书。”菲茨杰拉尔德的文友Florence Willert女士说:“你把小说写活了,简直是个奇迹,你对男人和女人的心理了如指掌,掌握得恰到好处,遗憾的是这么一部杰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遭到了冷遇。”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著名英国作家D·H·劳伦斯曾告诫那些对传记特别感兴趣的批评家:“不要以艺术家为准,要以故事为准。”文学批评流派中现代派评论家W.K.Wimsatt和Monroe C.Beardsley认为:“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存在,它们有自己的独立性。评论时应拋开作家个人经历及感情,就作品本身进行评论。”Malcolm Cowley在1951年写过一篇关于《夜色温柔》的评论,文中指出:“在读小说时我确信这本小说是心理的,是关于主人公狄克的心理。社会意义是通过衍生或者说以点盖面的方法才产生的,狄克代表了全局,代表了在里维埃拉度假的美国人,但首先他代表了他自己。”就连从社会角度分析这本小说的查尔斯·显恩也承认:“狄克的罗漫蒂克灵魂必须有心理上的解释。”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要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家做出结论,或者反过来,要通过艺术家对艺术作品做出结论,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本小说无论从作者个人经历还是从社会意义角度都无法进行立体剖析。小说男女主人公的许多行为表明他们有着极其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研究这本小说必须从人物的心理入手。”只要我们对《夜色温柔》的文本作深层分析,不难看出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对菲茨杰拉尔德的小说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二、根据荣格的“情结理论”对狄克的心理分析

由西格蒙·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心理学说之一,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西方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弗洛伊德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潜意识”理论。在该理论中,他把一个人的意识状态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他认为真正支配人类行为的动力并不是意识,而是潜意识层次之下的无意识状态。无意识才是人类行为驱动力的主体,表面上是看不到的,实际上却承载着人类的整个行为。弗洛伊德认为当我们自身的许多“行为”和“表现”无法同自己所意识到的自我心理活动吻合时,这无法吻合的部分就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作用。荣格赞同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精神活动的观点,但他的理论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把精神活动分成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在个体无意识理论中,荣格提出了“情结”的概念,在集体无意识中,他提出了“人格面具”理论。

荣格认为,在个体无意识的框架中,一个人的某些相似的心理状态可以组合成一簇心里丛,这就是情结。情结具有强大的支配人行为的能力。如果说一个人有某种情结,这就意味着他已经沉迷于某种事物,已经无法摆脱这种情结的控制力了,但当事者本人却往往意识不到他这种状态。荣格还强调“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评论者对男主人公狄克娶精神病人为妻的原因作了多方面的解释:有人认为出于同情,有人认为出于浪漫,也有人认为他的学术研究需要一个研究对象。而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只停留在表层,狄克本人是精神病医生,跟精神病人有无浪漫可言他应该最清楚。如果他需要一个研究对象的话,多姆利教授的诊所里有的是精神病人,他何必要作这么大的牺牲。所以笔者以为对金钱的情结是驱使狄克娶精神病人为妻的动机之一。

女主人公妮柯尔是豪门巨富的千金,因与其父的乱伦关系而导致精神分裂,被送到了多姆利教授的诊所。狄克第一次见到妮柯尔时,只作了短时间交谈。但在之后的八个月的时间里,他收到了她写来的大约五十封信,向他表达爱慕之情。狄克了解她的病因,应该知道妮柯尔之所以移情于他,是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之一。弗洛伊德认为在移情病例中,病人在精神分析学家身上看到了某个出自她童年时代或往昔岁月的重要人物的复返再生,从而把用于这个原型的感情和反映转移到分析学家身上。分析学家通常被病人当作双亲中的任何一方。在妮柯尔心目中狄克显然取代了她父亲的位置,因而产生出一种试图讨好医生赢得他赞赏和喜爱的心理,这便成了病人愿意合作的真正动力。医生应该知道这跟爱情是两回事。作为一个精神病医生,狄克不可能不知道妮柯尔跟他合作及向他求爱的真正动机——她把他当成了心目中的父亲。妮柯尔在无意识中爱恋着自己的父亲,但由于社会传统道德,她的“超我”(即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理性因素等)告诉她必须了断自己和父亲的乱伦关系,所以她无意识中急于找一个替身来维持自己的精神平衡。弗洛伊德认为病人和精神分析学家之间是不应该有真正的性爱关系的。分析学家应该时时刻刻把病人从充满威胁的幻觉中解脱出来,自始至终让她明白她所认为的新的现实生活其实只不过是过去生活经历的反映,这是分析学家的任务。但作为分析学家的狄克并没那样做,相反他迎合了病人的心理需求,起了误导作用。

如果说狄克处在“当事者迷”的地位,那多姆利教授和弗朗兹的态度也该能提醒他。弗洛伊德理论认为只要这种“移情”是肯定的,它就会对治疗双方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改变整个局面。多姆利教授和弗朗兹本想利用移情理论,通过狄克来达到挽救病人的目的。而且狄克当初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的。但作为心理医生,这种“移情”必须终止,此后多姆利大夫及弗朗兹也作了安排,不再让狄克和妮柯尔见面。但狄克和妮柯尔之间的故事却并没有因理智的思想而中断,想必就是因为狄克的“金钱情结”在起作用。

荣格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认为情结的形成是由于童年时代的创伤经验。狄克出生于一个贫穷牧师家庭,目睹他父亲为谋生计辛苦挣扎,对金钱的情结早已融入他儿时的无意识中。当与妮柯尔结婚时,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心,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立感。由此可见,沃伦家的钱是他自信的源头。小说不止一次提到他父亲的艰苦生活,家庭的贫穷早已在他心里形成了金钱情结。遗憾的是他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的选择与他的意识是背道而驰的,这正是由于情结的支配作用。

由于狄克自己念念不忘沃伦家的钱财,怕别人怀疑他的婚姻散发铜臭,所以婚后他反复强调自己要经济独立。一开始,他从三千美元的年薪和发表作品后陆续得到的稿酬中支付自己的服装费、个人开支等。不过,在某些情况下,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一次又一次的,他不得不与妮柯尔一起商讨如何使用她家的钱。随着时间的推移,狄克一家的生活越来越讲究。举个例子,“当火车减速驶近他们打算作两周游的博伊恩时,马上就要从车上卸下四个衣箱,一个鞋箱,三只帽箱,还有一只供佣人使用的箱子,一只轻便文件箱,一只药箱,每一只都编了号,甚至连藤条箱也挂了标签。这么奢侈的生活离开妮柯尔的钱是不可能维持的。后来当弗朗兹跟他商量购买一家诊所时,狄克也接受了沃伦家的钱。所以狄克所谓的婚后经济独立是一句空话,是他为自己那可怜的自尊而硬装出来的。难怪妮柯尔的姐姐巴比说:“我们是拥有你的,你迟早会承认这一点。硬装经济独立真是太荒唐了。”在小说接近尾声时,汤米对妮柯尔说:“你的钱太多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狄克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她的朋友看清了狄克自己一辈子都不曾意识到的致命弱点—金钱情结。

三、根据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分析男主人公狄克

在无意识理论方面,荣格又区分出集体无意识的范畴,其内容和社会意义远比弗洛伊德的理论更具广泛性。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人格面具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顾名思义,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可以戴着一个看不见的面具,来隐藏真实的自己。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与生俱来的,隐藏在人的无意思之中。人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某种性格,而这种性格往往不是他的本性。人之所以有人格面具的心理是因为他处于一个集体之中,他必须要被他人认可,才能够生存下去。人格面具的作用既是积极的,也可能够是有害的。。一方面,它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为了被社会认可,人们都会有尊重他人的心理,所以能够和睦相处。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过分看重人格面具,会导致他会沉迷于自己所扮演的性格,就会异化自己的本性,生活在无我的境况中。这类人一旦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和要求时,他们往往会比普通人更容易受到自卑的折磨,最终导致孤独和离异感,狄克正是如此。

狄克一次与弗朗兹谈话时说:“我只有一个打算,弗朗兹,就是做一个出色的精神病医生,如果可能的话,做一个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精神病医生。”然而整部小说从头到尾,狄克以精神病医生身份出现的次数并不多,相反他留给读者的印象是其非凡的社交能力和优雅得体的言谈举止,他总生活在别人的生活及赞赏中,以此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出身贫寒,自打娶妮柯尔为妻进入上流社会后,“以一种细腻微妙的关心爱护和彬彬有礼迅速贏得了每个人的钦慕。他具有调动各种不同类型人的技能,这些人毫无任何能动性,像步兵营依赖给养一样依赖他的关照。”他通过酒杯和酒瓶,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生活圈。并以其独特的社交才能跟周围的人建立关系,把他们变成了他的听众,而他所得到的回报就是让别人承认他的卓越杰出地位。由此,虚荣心得到了极度的满足,似乎这才是他存在的价值。

在他和妮柯尔的关系中,狄克始终有一种医生对病人,救世主对受难者所怀有的优越感。在他眼里,妮柯尔是病人,需要他,依附于他。其实在他的潜意识中,他需要的不是妻子,而是任何愿意依赖、需求他的人,从而确定他生存的价值。他反复强调妮柯尔是个病人,需要他照顾。因此外人自然会以为他为妮柯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种牺牲让周围的人对他肃然起敬,而狄克需要的正是这个,他过于在乎外界对他的看法。由于他自身的心理障碍,他永远也不可能意识到他的婚姻之所以能持续是因为他自己也需要妮柯尔。透过表象,我们可以看到狄克患着一种道德上的精神分裂症,他必须靠着妮柯尔需要他这一前提才能勉强维持心理平衡。一旦妮柯尔恢复正常不再依赖他,人格面具过分膨胀的狄克精神就会全线崩溃。

当妮柯尔逐渐恢复试图摆脱对狄克的依赖时,狄克的世界开始摇晃,他感到无所适从。在这段时间,狄克干了一些他以前想都未曾想过的事。在罗马时,他为出租车价格问题而失去了他一贯保持的绅士风度,跟司机大打出手。被带到警察局后,他又与警察发生纠纷,这与他以前的做人原则格格不入。同时,他还违背医生的职业道德开始酗酒。病人因从他的呼吸中闻到酒味而离开诊所,弗朗兹夫妇提及此事时也相当反感。他自己也意识到他的职业道德已化为乌有,但他不知道原因何在。如果说他以前因要照顾妮柯尔而忽视了事业,那么妮柯尔恢复之时应该是他事业重新起步之际。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只是消沉而未采取积极的行动。

荣格认为人格面具过分膨胀是有害的,狄克就是个典型的例证。他幻想着自己“有永恒的力量和健康”,永远给人带去快乐。所以一旦别人不需要他,他就迅速崩溃。妮柯尔曾是他的病人,但到小说结尾时,他们互换角色:“她几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为他感到难过,要曾经患过精神病的人为健康的人难过是很不容易的。”他变得越来越脆弱,但只要有机会博取众人的掌声,他还是不顾一切地去做。最后一次与罗斯玛丽在一起时,受到这位女演员的鼓动,他想为海滩上的观众表演他两年前得心应手获得阵阵掌声的绝技―荡环,但终因力不从心而失败了。作者特意把这一情节安排在小说结尾前,暗示狄克幻觉的破灭。对自己的结局,狄克感到最为遗憾和沮丧的不是失去自我,也不是一事无成,而是别人不再需要他,他不能给人们带去力量和欢乐。这是他赖以生存的力量源泉,也是他价值的象征。

狄克垮了,失败了,这是他自己也承认的事实。但他没有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所以当妮柯尔内疚地对他说:“有时候我想,这都是我的过错一是我毁了你。”其实他内心就是认为妮柯尔拖垮了他。因此听到妮柯尔这么说时,他赶紧追问一句,而且是“欢快”地问:“是你毁了我吗”?似乎被人毁掉而不是自己失败就是一种值得欣慰的事。他需要妮柯尔这样的妻子。生活中妮柯尔是他的病人,事业失败时妮柯尔成了他很好的借口。

四、结语

《夜色温柔》是一部多视角、大容量、经得起多方位剖析的力作。菲茨杰拉尔德通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生活遭遇和心灵历程向读者展示了二十世纪文明社会中上层阶级的心态和特征,借助男主人公狄克微妙的意识昭示了现代西方人深刻的精神危机。狄克与妮柯尔之间、狄克与罗斯玛丽之间、狄克夫妇与罗斯玛丽之间三重关系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并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弗洛伊德心理学流派对作者创作意图的影响。无论是小说情节的铺垫和展开,还是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弗氏理论和荣格理论均能恰如其分地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心理学价值,超越了一般作品所具有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菲茨柯尔杰拉尔
它就是曼提柯尔
风往哪吹
环球时报(2018-12-14)2018-12-14 06:22:02
争先
英国:大学生创办足球学校
做人与处世(2017年1期)2017-02-28 22:09:27
英国:大学生创办足球学校
做人与处世(2017年1期)2017-02-28 17:59:50
英房产大亨猝死,留下90亿英镑产业
环球时报(2016-08-11)2016-08-11 11:00:58
层林尽染
神奇校车:地球内部探秘
运用柯尔效应协助中学女生合理避经
澳防长突然辞职引猜测
环球时报(2009-06-05)2009-06-05 08: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