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015-03-18 00:27:51何新生张海芳
关键词:心理学人格个体

何新生,张海芳

(河北联合大学 出版管理中心,河北 唐山063009;2.河北联合大学 统战部,河北 唐山063009)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由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塞利格曼发起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学是消极取向的病理模式,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心理缺陷和心理疾病的治疗矫治上,“它从来不重视病人的自我教育、随机应变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而普通人不仅仅需要减轻和解除痛苦,更需要了解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更需要建设性的正向力量。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和修补人们的心理缺陷和损伤,更应该致力于研究如何发掘和培养人的积极力量与美德。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心理学家应该以人已有的、潜在的、积极向上的优势与美德为研究对象,以一种更加欣赏和开放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挖掘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并利用这种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去帮助个体克服自身的心理问题与不足,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加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展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坚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以帮助人生活得更美好为宗旨,无疑更符合人类普遍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诉求,因此,迅速受到世界各国心理学、教育学界的关注,为各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一)目标追求的一致性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欣赏与开放的眼光看待人的积极能量,高扬人的存在与发展主题,真正恢复了心理学原有的使命与功能——充分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并能够幸福生活,这是社会意义上关怀人性与博爱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也关注人的发展,它不但要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道德及思想问题,更要用先进积极的思想文化引导个体去接受整个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思想观点,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及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因而,本质上说,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都致力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关怀的相通性

人文关怀以"以人为本"为精神内核,"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需要,追求人的自由解放"。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曾指出"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积极心理学肯定个体价值的提升,关注积极特质的培养、生活幸福感的获得,是对人的现实状况的关心,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遇的关注,是对人权利和价值的尊重,其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转化人、完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育人、育心、育德的综合教育活动,不仅担负着引导个体接受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任务,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坚持以人文关怀为总的精神引领,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关注个体的现实生存状况,满足个体的主体需要,才能最终达到实现个人自身价值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方面具有相通性。

(三)主体价值的相合性

主体性是人的根本特性,它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积极心理学在"发现个体外在和潜在的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进行培养和扩展"的背后强调的是个体的自觉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性恰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盲目地接受外部影响,而是基于自身内在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和原则的认同,使提升素质成为个体强烈的自觉要求,从而实现由知到行的内化、外化的转变。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觉性,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发展需要的动力。因此,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主体价值的认可是高度一致的。

三、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增进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满意感、乐观、自我决定性等积极人格可以通过积极体验而不断积累形成,当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经历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其积极体验的基准线标准就会提高,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积极人格的形成。积极情感体验可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促使大学生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其一,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认知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品德修养、社会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大学生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对目标价值追求的内在精神链条。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情感体验不是由事件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个体对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决定的,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思维模式看待失败、挫折、矛盾,妥善处理情绪情感危机,增进对幸福的积极感受。其二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情绪情感调节方法,如宣泄法、转移法、放松法等,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积极地对待过去,提升过去学习生活中积极体验,坦然面对现实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乐观地迎接一切挑战。

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个体都有优点和潜能,只有个体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了培育和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已经具备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并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积极人格正面向上的力量。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发现自身的积极品质和潜力,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带着美德和优势去生活和学习,使得积极品质能够泛化,从而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都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重视人自身的潜能,并把它作为开展一切教育的前提,通过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创设情境等方式使人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和品质,进而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挖掘他们固有的积极特性,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品质。

(二)探索积极教育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开发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政治教育功能,淡化了学生的主体需求,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更难以引起心灵的共鸣,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幸福、尊严、自由、发展密切相关,真正成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幸福的教育。从内容上看,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部分学生的错误和问题,更要把目光聚集在全体大学生健康成长上,要在原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上,引入更加丰富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指导、情感疏导、危机干预等,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归因模式,构建积极的人际氛围,积累积极的情绪情感,开发积极的心理潜能,塑造积极的行为习惯,优化积极的人格品质,提升主动感受幸福的能力。

方法与手段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扭转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充分挖掘学生固有的积极特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着手,结合其所关心的内容,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机会并加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发现自我需要,激发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创新教育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要将讨论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法等多元化的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时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感悟情感、升华品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提升教师积极素质,构建积极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组织系统对个体积极力量、积极人格和美德的影响。借鉴积极组织系统,将积极的理念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领域,构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校园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有见识的思想教育者都善于改善和提升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在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建中,教师的作用责无旁贷。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要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不要过多地关注和强化学生的问题,而更注重从学生自身去挖掘和开发各种积极品质。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学生和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角色,正确认识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和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秀的个性特质,在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和交流中,重视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幸福快乐的主观体验。教师应注重自身建设,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挖掘自身的积极品质,用心体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通过一言一行去影响和熏陶学生。

相对于物质环境而言,文化环境是学校的“软件”,包含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寝室文化、人际关系等,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阵地和场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校园科技、娱乐、公益活动,突出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校风、校训为内容的校园精神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进而培养积极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回应时代要求融合新的理论和方法,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升教育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然而,作为西方的心理学思想,如何与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机结合,实现因地制宜,还有待于深入探讨和细化研究。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张映彬.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三个维度[J].皖西学院学报,2012,28(4).

[5]何燕平.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人格培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3).

[6]赵荣霞,任立新.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11).

[7]李磊,徐菲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感教育途径[J].文理导航,2011,10.

[8]万金店.试析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

[9]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

猜你喜欢
心理学人格个体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