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盛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级职业院校都将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展转向内涵建设,教学改革成为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也是职业院校办出特色、生存发展的关键。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也普遍存在师资短缺、投资相对不足、校企合作难度大、对改革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改革的进度与质量。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深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程度低,社会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数量及高端人才要求低,有限的教育资源只能允许一部分人进入高等学校进行深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学扩招是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扩招的数量很大一部分集中在职业院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需要不同的教育类型与之相匹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提出的。
美国相关机构2012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熟练技术工人短缺成了美国制造业面临的一大难题,81%的美国制造商称缺乏足够的技术工人。我国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中主要担任制造者的角色,美国制造业遇到的问题在我国更为突出。熟练技术工人的严重缺乏不仅阻碍着制造业的发展,而且成为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目前,我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但我国制造业仍处在产业链的下游。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市场经济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性增强、员工培养成本加大,企业不愿意再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培养员工上,喜欢使用有经验的员工,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但是单一的学科教育无法满足这种要求,而职业教育却有这方面的优势。我国职业院校在过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太多学科教育的思想与做法,尽管这些年在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上多有加强,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教育的影响。因此,唯有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不同,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却相同,这显然有问题。普通高校招收知识基础比较好、善于抽象思维、能够适应学科教育模式的学生,学校通过对他们进行系统学科教育,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能力、逻辑归纳能力、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等,但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与社会的融入不够,这是目前学科教育的缺陷。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这些年一些职业院校过分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上,忽视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各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已经从被动进行逐步转为自觉行动,甚至将教学改革视为立校之本、兴校之魂。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已经从硬件建设转向了内涵建设,从外因拉动转向了内因推动,从“单打独斗”转向了内外联合,从专业能力提高转向了综合素质培养。尽管如此,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还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期待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学校教师少、学生多,教师带课任务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接受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许多教师从大学毕业直接进入职业院校担任教师,本身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在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级学校都强烈意识到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是教学改革能否深化和有效的关键因素。
职业教育测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实训条件的要求高,资金投入大,但现有的职业教育总体上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扩招对实训教学条件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非示范性职业学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但创造理实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高的教学条件需要更多资金的投入。
职业院校现有招生机制筛选出来的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沿用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继续培养,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不一定能够马上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只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其局限性。因此,需要职业院校教师边实践、边总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本前提,但目前的政策及机制并不能很好地保障校企深入合作。首先,企业希望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上岗就能工作,但却不愿或无力接纳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其次,学校和企业目前还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无缝对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家长及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可度,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各类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教学改革,但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层次的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及本质的认识还不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进程与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认识到改革的根本出发点,这样才能避免机械模仿,变被动为主动,并最终完成服务社会、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
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是职业院校的根本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以上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当前我们深入教学改革的难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研究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升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依然是整个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企业,接受全方位的锻炼,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形成的共识,需要我们继续实践、总结与完善。同时,探索、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及运行机制也是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这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保障,也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
职业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做好与现有教育体制的接轨,也要能够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改革与日常教学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日常教学的顺利进行,也要保证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既要保障日常教学人员的配备,又要保障教学改革人员的利益并激发其积极性;既避免出现改革走形式的现象,也要避免因经费分配不合理而出现消极对待改革的现象。项目化运作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处理好各种关系,实现以改革促教学、以改革促职教发展,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