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涛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关于“中国梦”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思考
张天涛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中国梦”;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培养的宝贵人才,肩负着振兴中华的艰巨任务。他们的理想信念及职业价值观不仅决定了自身的职业发展,也直接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习近平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中国梦”的阐述,指明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动力。
1.1 “中国梦”的涵义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此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了“中国梦”,阐明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我们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习近平强调,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有美好的梦想不断激励,也需要远大理想的指引。“中国梦”已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可,是我们振兴中华民族的信念。
1.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一个人的人生观、信念、理想对其职业选择产生的影响会集中体现在其职业价值观方面,会影响到每个人的职业满意度、稳定性及成就。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指的是大学生对职业所持有的看法和态度。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其今后的择业及职业生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着其未来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
1.3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关系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2014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727万。近年来,毕业当年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突破了百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同时,我国基层“招人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一方面,农村和基层的发展急需人才,但却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奋斗目标的确立及为实现目标的努力程度。大学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其价值观的取向最终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及命运,与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在“中国梦”的背景下,通过科学、正确的教育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中国梦”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得以升华,使大学生在确立自己梦想的时候,能把个人成长及成功和为祖国做贡献结合起来。
2.1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作为“90后”,职业价值观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和特点,对于有效引导大学生适应时代需要、理性对待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1 职业选择中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当代大学生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大多物质条件比较好,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能得到基本满足,对更高层次的归属感、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很看重。当代大学生自尊心比较强,被社会、团队认可的需求更加强烈,喜欢友善、公平的人际互动及沟通方式,他们从内心藐视各种权威,尤其讨厌传统说教的沟通方式;他们个性张扬、比较自我、喜欢民主、目标更明确;他们的自主择业意识不断增强,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往往以个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
2.1.2 “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正逐步形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就业市场可以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当前,每位大学毕业生都可依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并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多次选择,通过多次选择职业,可以进行不同的职业体验,最终找到与自己情况最匹配的理想职业。在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大学毕业生改变了以前“一步到位”的观念,转变为理性的“逐步到位”观念,“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正在逐步形成。
2.1.3 求职择业时的功利性倾向增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好、工资水平高已经成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的重要标准。当代“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目标有着比较强的功利性特征。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求福利待遇比较好、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职业,都想去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愿意进国家机关、大型企业,大多不愿意到人才稀缺的欠发达地区的用人单位工作。由此看来,当代“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对他们奉献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还需要不断加强。
2.1.4 求职取向已趋于多元化 现在的“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敢于挑战,希望就业后拥有比较高的生活质量,在求职时出现了取向多元化的明显倾向。他们以将要从事职业可能产生的“幸福感”作为求职择业时考虑的重点因素,是否感兴趣、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将来发展空间的大小、工作地点离家的远近以及是否会经常加班等都被他们当作了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标准。
2.2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2.2.1 急功近利,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体现着他们对个人和他人、集体及国家关系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往往在择业观上表现得过于急功近利,且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利己思想较明显。虽然多数大学生也认同我国的集体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但在择业时却往往偏向于功利主义。大学生追求奉献和索取相平衡的原则,择业时会首先考虑自我利益,希望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去服从集体主义的原则,他们多不愿为集体主义利益的实现而牺牲个人的合理利益。
2.2.2 看重物质方面的享受,抗挫折能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更看重物质享受,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他们欠缺与困难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多数大学生虽然明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重要性,但是这些地方条件艰苦、工资待遇较差,打消了他们的念头,使他们在择业的时候更愿意选择条件好、待遇好的单位。
3.1 社会方面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观不但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且有一些错误的价值倾向,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是大众化教育的模式,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统一包分配的就业制度已经不复存在,而是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所代替,再加上当前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自主性普遍增强,更重视个人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甚至是一些错误的价值倾向。
3.2 高校方面的因素
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理论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但很多高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仍有不足,且存在形式脱离实际的情况,不能站在国家、时代的高度结合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背景和历史责任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一些高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多是国家就业政策的简单宣传,缺乏明确且具体的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3.3 个人方面的因素
当代大学生虽然有实现自己理想信念的决心,但大多不愿到艰苦的地区和岗位工作。他们虽然明白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成为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他们在学习上往往贪图安逸,有“等、靠”的不良倾向,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他们的素质和职业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且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利益、价值的实现,心理和思想也不太成熟,缺乏社会实践,造成他们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困惑、迷茫。
4.1 高校要加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当前,国际形势比较复杂,西方发达国家推崇的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打着“全人类价值”的旗号向其他国家输出、渗透,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出现混乱、倾向实用主义。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着我国的命运和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梦”的成败。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同时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坚守意识形态阵线,这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加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少走弯路、少摔跟头,不要迷失自己、误入歧途。高校应该在“中国梦”的背景下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当前的就业形势、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岗位需求,开展自我认知探索、职业认知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价值观引导,引导大学生胸怀美好、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择业和社会的需要紧紧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抗挫折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纠正各种不良的择业倾向,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信念,把实现“中国梦”与成为国家、用人单位满意的高素质人才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4.2 国家要加强政策引导
国家的政策措施是一种社会价值导向,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及价值标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策措施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国家必须制定出一套适应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例如,按照就业市场的迫切需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我国的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建功立业,促进大学生的合理流动;对自愿响应国家号召到社会急需岗位工作的大学生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对勇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制定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成功创业,并带动更多人创业。
4.3 大学生个人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及文化素养
“中国梦”作为中国人的共同理想,需通过个人理想、信念的实现而实现。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要准确把握国家发展的脉搏,自觉把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勇于肩负起国家赋予的重任,把职业价值观建立在对我国发展的理性认识及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
当代大学生要把崇高的职业理想与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抵制极端享乐主义思想,在职业选择上要正确处理个人的地位、待遇和为社会奉献的关系,坚决不能无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文化素养,健全自己的人格,要在综合考虑国家、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身正确就业、择业。
G640
A
1671-1246(2015)04-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