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约记者 冯立波 本刊记者 玉茗
吉林石化:“四种精神”再哺劳模新群体
文/特约记者 冯立波 本刊记者 玉茗
今年3月份以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喜讯频传。
——3月2日,该公司炼油厂操作工李艳,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成为本次全国同时获得此三项殊荣的十杰之一;
——3月5日,该公司染料厂苯酚车间化工三班班长刘玉,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荣列全国首批50个“学雷锋标兵”之一,也是化工战线上的唯一代表;
——4月底,该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孙树祯,建修公司钳工李永翔,双双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建修公司另一名“金牌工人”薛兰茁,获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特等劳动模范”。
——与此同时,面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油价低位震荡等不利因素影响,该公司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逆势飘红,成为吉林经济“稳增长”紧要时刻的重要基石。大批劳模集中涌现,与企业逆势扭亏,二者是偶然巧合,还是密切相关?
“吉化建厂61年来,涌现出各级劳模近1000余人,他们创造、传承、弘扬了背山精神、麻袋毛精神、矛盾乐精神、登天精神,使之成为立企之魂。在‘四种精神’浸润引领下、在一代代劳模示范带动下,广大员工积极进取、拼搏向上,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发展中的困难。”吉林石化公司副总经理邱克说。
总经理孙树祯深入现场指导工作。
吉化近年来面临着种种严峻挑战和不利的外部环境——化工市场长期低迷、化工行业产能过剩,在激烈竞争中,作为新中国化工长子,虽几经调整改造,但因为毕竟是60年的老企业,装置结构、产品结构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既往改革中,3.4万名职工被一次性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企业兜底解决遗留问题、安置就业、维护稳定的社会责任重大、历史包袱沉重;去年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又逢国际油价“跌跌不休”,炼油业务深受影响……
对于2011年8月担任吉林石化公司党委书记,2013年年末出任公司总经理的孙树祯来说,接过帅印的那一刻,面对企业面临的安全、效益等巨大压力,无异于接过了一座“大山”,作为在吉化成长起来的干部,他的不二选择是:“头拱地,也要把这座山背起来。”
1948年,吉林石化的前身——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在一片废墟上破土动工,吉化第一位全国劳模王亚洲,立下铿锵誓言:“就是头拱地、累弯腰,也要把厂建起来,为党争气、为国争光。”1966年,化工部把吉化化肥厂年产28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计划调整为30万吨,闻讯,许多人直摇头:“不可能。设备能力不足。”时任化肥厂厂长的王芝牛斩钉截铁:“绝不能让国家作难,就是头拱地,咱也要把30万吨这座大山背起来。”
靠着这种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牢记责任、埋头苦干的“背山精神”,60年来,吉化沐风栉雨,屡克难关,始终是我国化工战线上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步入新时期,如何破除层层阻碍,让企业尽快冲出重围,实现量效齐增?在孙树祯看来,管理方式是根本,“管理出效益、从严管理出大效益、精细化管理出最大效益”。
通过每日例会,吉化建立起了价格快速反应机制,实施生产、采购、销售、仓储等各部门联动,坚持市场价格变化与生产方案调整同步,从而保证了装置运行效益和产品销售效益最大化。今年年初甲甲酯市场价格掉头上涨后,吉化立即加大产量,一季度同比增产甲甲酯1258吨,与之情况类似,还同比增产丙烯腈1.32万吨、ABS产品4.28万吨。吉化通过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努力提高差别化、高端化产品比例。近年来,他们陆续对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乙烯、聚乙烯、ABS等30套重点装置实施了技术升级改造。2014年,该公司年产25万吨航空煤油加氢精制装置投产,结束了吉林省不产航空煤油的历史,公司迅速成为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的油料供应大户。也是在去年,吉化超前谋划,大力实施柴油质量升级项目建设,实现了油品升级,今年一季度,公司炼油高效产品比例达到49.73%,同比上升20.33%,为吉化逆势飘红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吉化还同时推动多项有效的管理措施——大力推进产销研一体化攻关,狠抓科技创新,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坚持实施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内部挖潜攻关,严格管控各项成本;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将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比例由10%提高至70%,薪酬分配进一步向一线创效岗位倾斜。
各项管理措施齐头并进,坚持不懈埋头苦干,今年首季,吉化终于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698项技术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由亏转盈,4月份继续保持盈利。
在吉化人眼中,谦和务实的孙树祯,不愧为“背山精神”的又一杰出代表。他本人诚恳地说:“千斤重担大家挑,是所有干部员工共同背起了减亏这座山,今后企业能否实现持续增效,仍在于全心全意依靠全体职工。”
全国劳动模范、吉林石化公司建修公司李永翔。
4月18日,周六,记者找到37岁的李永翔时,他正带领班组17个工友奋战在公司三年一次的装置大检修现场。技校出身的李永翔,骨子里始终有股不服输的劲,他学技术精益求精,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曾两次在全国职业技能钳工大赛上获得银牌,成为公司公认的“设备良医”。
炼油厂有4台进口辛烷值检测机,因检测数据不精确,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请厂家来维修,费用要10万元/台次,修好没几天,机器又旧病复发。全厂一筹莫展,李永翔主动请战,他调动自己在机械、电气、仪表、油品调和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带领班组成员挑灯夜战,一日三餐吃在现场,仅用8天时间就确诊5处病因,经妙手施治,彻底治愈了机器顽疾。按厂商规定,辛烷值检测机需每年检修一次,也就是说,李永翔不仅为公司节省了400万元更换新机器的费用,还可每年节约40万元的检修费。
2013年,炼油厂柴油加氢装置需要更换压缩机组干气密封,但几次拆装更换,试压都不合格,密封厂家工作人员束手无策,提出把干气密封整套返回新加坡总部进行性能试验,但送检维修费要50万元,且往返一次周期很长,直接影响到生产。李永翔大胆进行掉向安装试验,首先确认密封本体并无故障,一下就省下50万元送检费。紧接着,他又采用自制的检测工具找出了故障原因——厂家设备制造存在重大缺陷,压缩机封头密封壳体螺栓孔与主密封气孔贯穿。
参加工作17年来,李永翔不断挑战高精尖设备,先后攻克技术难题70余项,修复、改造设备500余台(套),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条,为企业节创效益2000余万元,成为吉林石化家喻户晓的蓝领专家、吉化“矛盾乐精神”在当代的杰出代表。
“矛盾乐精神”最早由吉化赫赫有名的全国劳模李国才创造——上世纪60年代,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李国才率班组迎难而上,自力更生大搞发明创造,完成技术革新189项,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人民日报》为此发表文章《革命就是解决矛盾》,李国才从此享有了“矛盾乐”的美誉,而他身上体现出的以“求实创新、迎难而上、乐观进取、大胆实践”为核心的“矛盾乐精神”,也成为中国石油精神宝库中的一笔重要财富。
秉承“矛盾乐精神”,在60年历史长河中,吉化陆续涌现出了“又红又专的工人工程师”侯德武、“革新大腕”张贞泉、“超级钳工”高彦峰等全国劳模,以及“技改大王”苏东江、80后“分析状元”张澜澜等一批省、市、公司级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得主。
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吉林石化公司刘玉在回收化工原料。
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增效压力,吉化力推精细化管理,力求做好降本增效大文章。作为公司“麻袋毛精神”的当代传承人,刘玉不停地开动脑筋,千方百计让装置多创效、少消耗。
1952年,爱厂如家的吉化染料厂老工人于德泉,到处捡拾废弃零件,就连不能再缝补的破麻袋,都要铡成麻刀用于和泥做建筑材料,孕育出了吉化“麻袋毛精神”。此后,在吉化染料厂麻袋库工作的全国物质战线劳模李云山,进一步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几年间,他回收的各种落地料和麻袋毛,总价值可换回4辆解放牌大汽车,从此,“麻袋毛精神”在吉化生根开花。
日常巡检时,每每看到废旧零件,刘玉都像捡到宝贝一样带回班组,修理好,分门别类放进他的“百宝箱”,用于日后装置维护和检修,甚至连擦设备用过的油麻布,他也要洗干净做成拖布,再用来擦管线、擦设备。几年间,仅凭这些不起眼的“鸡毛蒜皮”,他为企业节约了40余万元。
一次,刘玉上零点班,凌晨4时巡检至包装站台时,发现西北侧码放着50多个化工原料空桶,使劲一晃,里面还有未倒净的余料。“这是进口己二胺啊,一吨要5万多块钱呢。”下班后,刘玉戴着防毒面具,拎上一个大桶,重返站台,把每个重约20多公斤的物料桶逐一翻倒干净,忙活了近两个小时,回收己二胺160公斤,价值1万余元。此后,厂里工友纷纷效仿,每年光回收各种桶壁残留原料,就能节约创效10万多元。由于他把开关照明灯的任务,纳入班组岗位责任制管起来,从此,装置区里819盏灯,被化工三班20多双“定时开关”般的眼睛死死盯上了,仅4个月下来,就节电5.64万度,节省电费5万余元。
这两年,因化工市场波动,苯酚装置生产负荷频繁调整,导致催化剂效力下降,水、电、蒸汽等生产成本上升。为扭转局面,他和技术人员一道,积极摸索生产工艺控制优化,带领班组成员连续跟班分析检测1100多次,终于使装置参数达到了90%以上的最佳值,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大幅降低了各项能耗,全年为企业创效106万元。
爱企如家,勤俭节约,兼之技术高超,尽职尽责,1969年出生的刘玉,曾蝉联8届公司劳模,并当选吉林市劳动模范,2014年被评为吉林省“吉林好人”,今年3月他又喜获首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看似飞毛抵万金,全凭眼快手中勤,弯腰拾起新风尚,举首迎来满目春。”2014年,中华诗词学会,为命名中国首批八个“节约之星”之一的吉化“麻袋毛精神”创作此诗。刘玉对此诗有一个注解:“最轻不过麻袋毛,攒积也能创效益”,他告诉记者,从“化工部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丁占茹,到物业保洁员饶红,再到公司劳模黄柏峰,吉化各个时期、各个岗位都不乏“麻袋毛精神”的演绎者,今后他还会再接再厉,和工友们一起把“麻袋毛精神”细化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技术指标、每一项工艺操作。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巾帼奖章获得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李艳。
企业以员工为根,员工以企业为家——在吉化,处处能感受到这种上下一心、和谐共进的感人氛围。
今年3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李艳,和丈夫华亮同在炼油厂加氢一车间工作,因常年倒班,二人每天都是一个下班,另一个上班。女儿为此常嘟起小嘴抱怨,同为生产骨干的夫妻俩,只能把愧疚埋在心底:“是吉化人,就要选择担当和付出。”
担当和付出,是吉化“登天精神”的浓重底色。上世纪50年代,我国航天事业急需一种特殊材料,吉化高级工程师朱宝英,争分夺秒搞科研,克服重重困难,把祖国的银鹰送上了蓝天。此后,桂纯、张志成、白凤春、蔡小平、陆书来、程延华等几代吉化优秀科研工作者敢为人先、忘我奉献、不畏艰难、合力攻坚,为我国航天军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使“登天精神”逐渐内化为所有吉化人的共同追求。
李艳所在的炼油厂,炼油能力1000万吨,是吉化生产系统的龙头。在工业信息化时代,炼化工艺突飞猛进,那些高耸的塔林、纵横的管线、复杂的工艺,对于一个起点并不高的操作女工来说,简直像一部天书。李艳暗下决心:“只要向朱宝英、桂纯那些科研人员一样刻苦钻研,我就一定能当个好工人。”
李艳先后“啃”下26本艰涩的专业书籍,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化工大学。在日常工作中,她则认真观察每一根管线,每一台机器,对需要监控的77台机泵设备、208个控制点、49个控制回路,全部做到了烂熟于心。最终,李艳熟练掌握了车间2套现代化生产装置、5个岗位的操作技能,成为“一岗精、多岗通”的技术带头人,吉林省首席技师。2009年,在强手如林的中国石油加氢裂化装置技能大赛上,李艳一举摘金。
加氢裂化装置高温高压,安全生产管理难度极大。一年冬天,正在监盘的李艳发现,显示屏上反应器床层温度曲线急剧飙升,她立即带领两名操作工直奔现场,只用2分钟就爬上了30米高的塔架。降低反应物料温度的阀门,如腰粗细,当时正值数九隆冬冰冷刺骨的季节,李艳像个汉子一样扑了上去,5分钟后,12个阀门全部关闭,价值近千万元的催化剂得以保全。
因判断准确、反应快速,处置得当,李艳成功避免事故52次,处理生产波动5次,创下连续5000天安全操作无差错的业绩。她还把自己多年经验提炼成“四勤、五看、三到位”的“453工作法”,采纳“李艳工作法”后,车间有20多人成长为巡检标兵和监盘能手。
2014年5月,柴油质量升级项目在吉化开工。该项目可使柴油产品达到国Ⅳ标准,不仅有利于环保,还能每年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77亿元,意义重大。为此,公司将工期压缩到一个极值,仅用178天就全部建成,创造了同类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
但项目建成后,能否实现当年投产创效,成为一个难题——江城渐入深秋,气温越来越低,开车难度不断加大,见状,李艳主动请缨,揽过项目开车培训的重任,她创造出“2232”培训法,并利用夜深人静之际,在一个月内赶写出一本图文并茂的《现场操作演示规程》。2014年11月16日,新建柴油加氢精制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刷新了国内同类工程中“最优开车水平”的纪录。
在采访这些劳模时,记者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兼有“背山”“麻袋毛”“矛盾乐”“登天”精神的特质。据了解,近年来,吉林石化通过评选“四种精神”红旗手,开展相关演讲、征文、讲故事活动等举措,已使“四种精神”交相辉映,水乳交融,形成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且保持自身特色的企业价值观,被全体员工自觉践行。可以说,正因有了这样一片沃土,才哺育出了一个个值得人们铭记的劳动模范,才有了公司当前各项经济指标的逆势飘红。
“‘四种精神’源自劳模,孵化劳模,凝聚队伍,锤炼作风,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孙树祯表示,今后,吉林石化还要进一步巩固政治文化优势,弘扬吉化精神、传承吉化作风、讲好劳模故事,凝聚全体员工的热情与干劲,开拓进取,迎难而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