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久民,邹文远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 十堰 442000)
病例资料:男,62岁。2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并发现右膝内侧包块,活动受限。偶有局部发热。疼痛呈间歇性,偶尔夜间疼痛。最近疼痛频率增加,夜间疼痛加重。专科检查:右膝内侧局部皮肤发红,可触及大小约3 cm×3 cm包块,质硬,压痛明显,局部皮温较高,末梢感觉正常,肌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沉均无异常。X线平片及CT:右胫骨上段见筛孔状、大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及囊状骨质破坏,破坏区上端达骨性关节面,远端波及骨髓腔,囊状破坏区周缘有明显硬化边,破坏区内见斑点状钙化及残存骨嵴,骨皮质破坏中断,周围软组织肿胀,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图1,2),诊断为纤维肉瘤可能性大。MRI:右胫骨上段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图 3~5)。
图1 X线平片示右胫骨上段筛孔状及囊状骨质破坏,囊状破坏区周缘有明显硬化边,内见斑点状钙化及残存骨嵴 图2 CT示右胫骨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及囊状轻度膨胀性骨破坏,骨皮质破坏中断,周围软组织肿胀 图3 右胫骨上段病变T1WI呈低信号 图4,5 T2WI呈混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周围软组织肿块呈长T2信号 图6 病理图片示肿瘤性成纤维细胞呈一致性梭形,胞质丰富,胞核呈长卵圆形,可见肥胖的梭形细胞呈特殊的“车轮状”(HE×100)
病变穿刺活检提示恶性骨肿瘤,遂行右股骨髁上截肢术,并取右胫骨上段病变行病理检查,示病变切面呈灰红、灰白色,可见肿瘤性成纤维细胞呈一致性梭形,胞质丰富,胞核呈长卵圆形,肥胖的梭形细胞呈特殊的“车轮状”(图6)。免疫组化:肿瘤 CKpan及 CD30、CD3、CD20均呈阴性,Ki-67高表达(80%左右),符合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表现。
讨论: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rimary malignant fi brous histiocytoma of bone,PBMFH)是主要由组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高度恶性肿瘤,少见,约占骨原发性肿瘤的2%;是主要发生在男性中老年的肉瘤病变,主要发病部位是四肢,以下肢长管状骨较多见,约一半以上发生在股骨、胫骨的干骺端[1-2]。临床上以局部疼痛和肿块为主要症状,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PBMFH组织学表现多样,肿瘤细胞丰富,一般认为由间变的纤维母细胞、组织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原始间叶细胞、瘤巨细胞、异型多核巨细胞及黄色瘤样细胞等多种成分构成,但无瘤性成骨现象。
影像表现:PBMFH大多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呈虫蚀状、斑片状直至大块状,与正常骨分界不清,骨皮质破坏中断。少数可呈囊状骨破坏,破坏区边界较清楚,可有膨胀性改变,甚至伴有较明显的硬化边。通常病灶周缘的硬化边认为是肿瘤骨性基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质是反应性新生骨形成[2]。破坏区内无骨结构,仅见少许形态不规则的骨小梁形成骨性分隔,有时可见骨嵴及斑点状钙化,钙化形成原因,一般认为与肿瘤胶原成分化生有关。有文献报道[3],多数PBMFH既有恶性肿瘤溶骨破坏的模糊边缘,又有良性肿瘤的囊性轻度膨胀性破坏及部分边缘清楚锐利,甚至伴有轻度硬化缘,这在其他恶性肿瘤少见,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突破骨皮质向周围软组织侵袭形成软组织肿块,肿块范围往往大于骨破坏区,被认为是PBMFH的一个特征。软组织肿块内无瘤骨或环状钙化出现,有助于与骨肉瘤及软骨肉瘤相鉴别。PBFMH一般无骨膜反应或仅有轻度骨膜反应,这也有别于骨肉瘤。MRI T1WI病变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内可见斑片状或条索状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4]。
PBMFH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并无明显的特征性,极易误诊,需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并与骨肉瘤、骨转移瘤、骨纤维肉瘤、网织细胞肉瘤、骨巨细胞瘤等鉴别[6]。
[1]王云钊.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3.
[2]李涛.股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J].罕少疾病杂志,2011,18(6):64.
[3]程晓光,屈辉,王云钊.骨肿瘤X线平片分析方法[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14(5):364-368.
[4]王宏德,吴洁.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X线分析(附 18 例报告)[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8):478-480.
[5]胡军,胡凯,赵宇红,等.骨与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MRI表现[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7):1214-1216,1227.
[6]宾精文,彭湘晖.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附 9例报告分析)[J].中国 CT和 MRI杂志,2008,6(3):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