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
摘要:目的 通过探讨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观察,旨在为临床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脑梗死介入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对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并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伤口出血、脑水肿、下肢静脉血栓、颅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 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主要是伤口出血、脑水肿、下肢静脉血栓、颅内出血,研究组患者分析并发症原因并给予优质护理后伤口出血率为12.0%、脑水肿4.0%、下肢静脉血栓0.0%、颅内出血8.0%,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对并发症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给予针对性优质护理能显著降低伤口出血、脑水肿、下肢静脉血栓、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脑梗死;并发症原因;临床护理
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脑梗死临床有脑血栓和脑栓塞,传统的治疗方式是通过静脉给药,治疗时间长、起效速度慢、延误治疗最佳时间,介入治疗是通过溶栓药直接作用在堵塞处,疏通阻塞血管,使受损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功能,但是介入治疗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方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伤口出血、脑水肿、下肢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分析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并发症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脑梗死介入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5例患者,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为57~81岁,平均年龄为(69.45±1.04)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为55~80岁,平均年龄为(68.11±1.07)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和MRI证实,其中梗死部位在基底区18例、丘脑11例、外囊区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介入治疗,对照组出现伤口出血21例、脑水肿18例、下肢静脉血栓22例、颅内出血17例等并发症,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后伤口出血22例、脑水肿17例、下肢静脉血栓21例、颅内出血16例,分析并发症的原因:伤口出血是由于在手术中使用大量肝素,导致患者凝血系统受到严重干扰,凝血速度慢;脑水肿的原因主要是患者脑组织缺血后导致自由基代谢异常,进一步损伤脑组织和脑细胞,改变了脑血管的通透性,引起脑水肿;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当动脉闭塞时仍然有出血性转化,通过侧支通道、损伤的血管壁都可以导致颅内出血,同时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溶栓剂可引起血管再通,还可继发凝血障碍、纤溶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导致再灌注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术后侧肢体制动,导致血小板异常增高,血液循环明显减慢,血液黏滞度增加。
研究组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外伤出血护理:术后应对穿刺部位的伤口进行加压有效包扎,定时观察是否出现皮下淤血、血肿等情况,对于淤血严重的皮肤应用冰块进行冰敷,患者要避免腹部用力,防止再次出血;脑水肿的护理:护理人员应严格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同时应检查患者瞳孔、肢体肌力等变化,对于出现脑水肿的患者应及时给予颅内降压处理,同时在输液过程中要完善输液通路,防止补液过多,滴注速度过快;颅内出血护理: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并给予患者健康知识教育避免患者用力排便,避免过于激动引起血压升高,护士要30 min对患者检查一次,对于出现言语不清、呕吐、头痛、血压过高的患者应及时诊治;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术后患者应多喝水,增加血容量的同时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时应避免过早运动,不可挤压肿胀的下肢,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应科学指导下肢的屈伸运动,有效防止下肢静脉血栓。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伤口出血、脑水肿、下肢静脉血栓、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数据统计: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分析并发症原因并给予优质护理后伤口出血率为12.0%、脑水肿率4.0%、下肢静脉血栓率0.0%、颅内出血率8.0%,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患者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引起神经功能缺损,介入治疗能有效对阻塞的血管进行疏通,同时手术创伤小、麻醉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方式,但是介入治疗也是对给患者带来一定创伤,临床研究表明在脑梗死介入治疗时伤口出血、脑水肿、下肢静脉血栓、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研究组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并给予综合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临床上对于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于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7]。
参考文献:
[1]杨秀丽,许节.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143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932.
[2]季霞,胡晶,李新.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7,8(3):131-133.
[3]陈莉.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2):1124-1125.
[4]王红宇.浅谈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黑龙江医学,2011,35(3):233.
[5]郭林.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4):152-154.
[6]吴雪琴,梁瑞莲.急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护理的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4,13(4):270-271.
[7]覃尚红,俸献珠,韦金华,等.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J].广西医学,2011,33(7):898-900.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