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碘型甲状腺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015-03-17 05:13章立军
医学信息 2015年6期
关键词:碘缺乏病碘盐疾病

章立军

人体缺碘会发生一系列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简称IDD,澳大利亚Basil Hetzel博士于1983年提出),它主要包括了人体对于缺碘等对发育的影响。目前一般将碘缺乏病定义为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本文主要关注比较普遍的缺碘症状-甲状腺肿。甲状腺肿通常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中国民间俗称"瘿"或者"大脖子"、 "影袋"、"影囊";"粗脖"等众多称谓。早在2500年前,我国的《山海经》及医书《黄帝内经》就有关于瘿的记载和描述。近现代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又有一种更为详尽的解释,它是指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当某一特定地区的居民中患甲状腺肿病症的人数达到一定比例,该地区居民所患的这种疾病就叫做地方性甲状腺肿。确定地方性甲状腺肿,世界各国并无统一标准。中国1978 年《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工作标准》(试行)规定:一个乡的居民中甲状腺肿患病率(指可见性甲状腺肿)大于3%,或7~14 岁中小学生的甲状腺肿肿大率大于20%,就可定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地区。

1 缺碘对甲状腺肿的影响机理

碘是动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元素作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及影响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的若干中间环节的药理因子,它的生理功能不容忽视。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此外,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也起一定的调节作用。碘元素的缺乏会造成人类神经系统受损,智力低下,孕妇缺碘还会导致死胎、流产、先天畸形等,有研究显示IDD儿童的智商(IQ值)平均比正常儿童低10~15个 百分点,所以碘也被称为"智慧元素"。

人体含碘量约为30mg,相当于0.5mg/kg,80%的碘富集于甲状腺中。1974 年美国国家研究院、科学院和粮食营养局推荐的标准是人日摄碘量(ug)为:成人70~100,青少年160~225,孕妇及乳母为150~300,儿童50。另外,中国的于志恒氏提出碘的安全范围:50~900μg/d,每日每人适宜量为150μg。山东省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结果则表示:摄入的碘量在60~250μg/d,较为适宜。摄入后的碘主要为甲状腺体吸收,用以合成甲状腺激素(TSH),少部分由肾脏排出体外。当摄入量不足以合成人体所需的甲状腺激素时,人体便会产生一系列的缺碘性反应,导致生化功能紊乱和生理 功能异常,形成甲状腺肿。

2甲状腺肿疾病的特点及分布

2.1甲状腺肿疾病的临床特征 甲状腺肿通常的症状是颈部变粗:得时腺肿小且为弥漫型,年代久后才成为巨大的甲状腺肿,下垂于颈下、胸前、腺肿表面有隐约可见的曲张静脉,内部可有大小不等、质地较硬的结节。 巨大的甲状腺肿可压迫气管影响呼吸,严重的可使气管移位、软化、弯曲、狭窄,不仅可造成呼吸困难,甚至可引起肺气肿、支气管扩张以至肺循环障碍。易造成焦虑、易紧张、情绪起伏大、失眠、易受惊吓、神经质;肌肉无力、多言、心悸、心律不整、血压升高等症状。

2.2甲状腺肿疾病的分布情况

2.2.1甲状腺肿疾病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受威胁人口最多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在全球碘缺乏的地理环境下发病率较高,全球碘缺乏病流行区主要有: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区、欧洲的阿尔卑斯和比利牛斯山区 非洲的刚果、北美洲的五大湖盆地等。

2.2.2甲状腺肿疾病在中国的分布情况 地甲病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人们就将其称为地甲病区,并且这种疾病在女性中发病率高,其发病因素和水土、环境等关系密切。此外,我国古代地甲病流行区还有:秦巴山区、豫西山区、三峡地区、岷山山区、沂蒙山区等。

近现代的研究也表明,我国的IDD分布范围广泛,患者众多,病情较重。全国除了上海市(台湾省病情不详)外,29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据统计显示,1988年,我国缺碘流行病区县(旗、市)为1615个,病区乡为21077个,受碘缺乏威胁的人口达到3.74亿。然而至1993年,由于非碘盐的冲击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使全国许多地区甲状腺肿大流行势态严重,全国有4.25亿人生活在碘缺乏病区,占全国62%的县有相关病流行。

可见,IDD广泛分布于山区和内陆,滨海地区较少,东北的长白山山脉、大小兴安岭,华北的燕山山脉、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大青山,西北的秦岭、六盘山、祁连山、天山山脉,西南的川东和川西地区、大小凉山、云贵高原、喜马拉雅山山脉,中南的伏牛山、大别山、武当山、大巴山等,华南的十万大山等地带都是本病的严重流行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倾斜,洪水冲刷严重,有的降雨量集中,水土流失大。除了上述山区外,一些内陆丘陵、平原及水网地带也有不同程度流行。由于地理差异和地形地貌不同,IDD患病率及病情是不同的,但是总规律是,深山区高,山区高于丘陵地区,丘陵高于平原地区,内陆高于沿海区,河流上游高于 下游区,农业区高于牧区。

3甲状腺肿疾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人体摄入的碘80 %以上来自于食品,饮水摄入的碘含量只占到总量的10~20%。而饮食中的植物的碘来自水和土壤(泥炭土、红壤、黄壤、黑钙土最富碘,而灰化土、紫色土和砂土则贫碘),水中的碘又来自所流径的岩石和土壤中的水溶性碘,动物食品的碘又主要来自水和植物。这样一来,某一地区水土中的含碘量与疾病有着直接的关系。

地甲病与地球化学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地方病,水土环境中碘元素含量失调有直接关系疾病的发生率。在山地丘陵地区, 水土环境中的碘元素被淋溶, 形成缺碘性甲状腺肿大; 在海滨平原地区和内陆低洼地区, 水土环境中碘元素富集, 过量食用海产品或饮用深层地下水, 则形成高碘性甲状腺肿大。

对于此方面,我国学者王明远、林年丰、赵光武、杨忠跃等认为,我国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主要类型是:高山氧化淋溶型、沙土强渗流弱吸附型、沼泽泥炭固碘型和高碘型 。但是尽管提出了这些成因,但没有一个研究者能够在分布图上勾画出不同类型病区的界限。德忠和李平在1994 年的论文中进一步将其阐述为:"深山区高,山区高于丘陵地区,丘陵高于平原地区,内陆高于沿海地区,河流上游高于下流区,农业区高于牧业区。

关于地甲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尽管已小有成就,但是事实上存在着相当多的相反的分布现象。如:台湾、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都有比较严重的IDD 流行地区。由此,地甲病与地理环境的复杂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4 甲状腺肿疾病的预防措施及效果

1917年美国学者Marine首次在人群中采用碘化物预防地甲病获得成功,为碘预防地甲病奠定了基础。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 世界各国开始用碘化物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 用碘盐、碘油丸等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生, 但是补碘后甲亢发病率增高的报道不断增多。

中国政府从 1996 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全民普遍食盐加碘 (USI),目前我国规定碘盐浓度为 20mg/kg, 成人按每日食用 5~10g盐计算, 则每日摄入碘 100~200g, 这一剂量恰好能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尽管正常人正确地食用碘盐不会发生甲亢,加碘盐的食用还是有增大了某些有潜在甲亢倾向病发的几率。

明显的,全民普遍食盐加碘的预防效果还是显著的,2000 年国家组织了对各省的评估后证实,已有17 个省达到了消除IDD 的目标;7 个省实现了基本消除的目标,二者共24 个省占全国的77 %;只有7 个省未达到消除目标。2002 年全国第四次碘营养监测资料表明,我国保持和推进IDD 的可持续消除;合格碘盐覆盖了11.7亿人口(90 %)。2003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和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 ICCIDD) 已把中国评估为碘营养适宜的国家。

参考文献:

[1]但德忠,李平.环境地球化学中的碘与我国的碘缺乏病[J].矿物岩石,1994,14(04):69-75.

[2]申红梅.全球碘缺乏病流行现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24(05):587-589.

[3]于志恒.对碘缺乏病危害的再认识和国际国内所采取的重大行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4,28(06):324-326.

[4]朱发庆,谭建安.土壤中碘的来源及其与我国地甲病分布规律的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1989,9(4):369-376.

[5]陈祖培,阎玉芹.碘与甲状腺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动态[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1,20(01):72-73.

[6]关海霞,滕卫平,崔炳元,等.河北某水源性高碘地区成人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09):597-601.

[7]陈蓉.黔西南地甲病重病区与环境地球化学关系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02):96-98.

[8]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地甲病的地理分布变迁[J].地理学报,1999,54(04):336-346.

[9]于志恒,刘守军,朱惠民,等.碘和甲状腺肿流行规律的发现、检验和建立[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4,23(03):195-197.

[10]王琨,陈祖培.碘与甲状腺功能及其相关疾病[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6,25(03):349-351.

[11]滕卫平.碘摄入量变化对甲状腺疾病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8,14(03):145-146.编辑/申磊

猜你喜欢
碘缺乏病碘盐疾病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
“低钠盐”和“无碘盐”选吃有学问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公益广告
碘盐吃法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