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IABP支持下实施PCI术后护理体会

2015-03-17 03:05侯铮杜成林
医学信息 2015年6期
关键词:心源性球囊休克

侯铮+杜成林

临床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伴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大约为7%~10%,住院病死率在80%以上[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利用IABP与心脏的心动周期同步运行,引发主动脉舒张期的增流和收缩期后负荷的下降,极大地提高了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因而在治疗心源性休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外文献报道[2],约20%的患者在IABP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轻重不同的并发症,故IABP术后的护理是否恰当到位,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及生命安全。为交流护理经验,现将本科室今年5月份成功救治的10例AMI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支持下实施CA+PCI术的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5月份在我院行CA+PCI术后发作急性左心衰竭的10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6例。病情诊断明确,均为PCI术后发作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表现,符合IABP应用指征。患者平均年龄(53±4.6)岁,IABP应用时间24~72h,平均使用时间(39.61±6.13)h。

1.2方法 PCI术后患者取平卧位,根据患者体重和股动脉的管径选择合适型号的球囊导管,医师穿刺右股动脉,将导管顺利送入股动脉内时,协助其在体外测量好长度,待将导管送至降主动脉内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1~2cm处,连接反搏仪,并选择合适心电图导联触发反搏,使之与心动周期同步。整个操作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外周循环及心绞痛的症状缓解情况等,并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抢救药物。

1.3结果 参与研究的10例患者(男4例,女6例),应用IABP后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生命体征平稳,并顺利撤离IABP。其中2例(2例均为男性患者)撤离后因压迫止血器移位而形成皮下血肿,1例(女)出现穿刺处感染,经积极治疗愈合。治疗过程中,10例患者均未发生出血、血栓栓塞、外周动脉缺血和球囊破裂等IABP严重并发症。患者病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IABP术维持时间最长为72h;未出现患者死亡的情况,所有患者均待病情好转出院。

2 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 PCI及IABP术后均要求患者卧床,肢体制动。发生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够,均会产生恐惧心理。这时候,护理工作要协助医师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患者病情,解释关于IABP的工作原理、注意事项、收费情况等一系列问题。在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中,语言应通俗易懂,态度和蔼。鼓励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从而得到患者信任而配合治疗。

2.2伤口护理 目前普遍采用的为经皮穿刺方法,穿刺口较小,局部感染的情况较之前明显减少。但由于进行预防性的抗凝治疗,置管处易出现渗血,并且穿刺口离尿管较近,这些都增加了局部感染的机会。另外,冠脉多支病变患者一般病情危重,抵御外界危险因素的能力大大减低。因此,预防感染仍是不可忽视的。动脉穿刺口应保持换药1次/d,密切关注伤口情况,以防感染[3]。根据朱刚的报道[4],对27例IABP术穿刺口的护理中采用隔天换药的方法,结果无1例发生感染,仅1例患者穿刺口有渗血。

2.3出血护理 为防止血栓形成,实施IABP患者需要常规进行肝素化抗凝治疗,加之气囊反复的充气和放气,对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破坏,故IABP患者经常会发生出血。因此,护理中需要每日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定时抽血检测ACT(最好保持2~4h 1次),并根据ACT参数调节抗凝药物的用量,保持ACT值在合理范围(200~250s)。护理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鼻出血、牙周出血、皮下出血、血尿及柏油便等情况。拔管后股动脉穿刺处压迫30min,然后给予弹力绷带并以沙袋加压包扎,6h后取下沙袋,穿刺侧下肢制动12h,拔管后需绝对卧床24h,期间密切观察辅料有无渗血、渗液、血肿,以确保无出血发生。

2.4皮肤护理 IABP术后患者必须严格卧床休息,用小枕垫在置管一侧肢体的膝关节处,减少不适感。有报道称,IABP治疗的患者褥疮发生率约2%~10%[5],为预防褥疮发生,护理时注意给患者取平卧位与卧向穿刺侧肢体相互交替。为避免导管打折,可用约束带将其固定于踝关节处。每隔1h记录1次穿刺侧下肢的感觉、色泽、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密切监测其变化。循环稳定的患者可适当进行翻身及拍背,辅以适当按摩和被动活动肢体,因此本组患者未出现下肢静脉栓塞和坠积性肺炎的情况。

2.5预防下肢静脉缺血及血栓的护理 术后抗凝不当、停搏时间过长和下肢活动受限等是导致下肢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国外有报道称[6],3.5%的患者会出现下肢动脉栓塞。一般IABP使用的鞘管为8F或9F,直径较粗,且需长时间放置在动脉内,容易造成下肢缺血。选用较细的导管,并且采用无鞘穿刺置管,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栓塞的发生[7]。术后每15min观察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下肢皮温;每30min观察肢端肤色、感觉及运动情况。每2~4h定时抽血监测ACT,通过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控制ACT在正常值的1.5倍左右(即ACT为150~180s)。如患者出现足背动脉减弱,皮肤颜色青紫及波形下降,应注意肢体缺血的发生,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2.6球囊破裂的护理 球囊在操作不当、血管钙化引起的摩擦、反复工作时易发生破裂,会直接影响球囊正常工作,也容易导致氦气栓塞,所以一旦发生氦气通道内有血液存在或机器出现漏气报警时,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并协助做好拔管后护理。

2.7拔管护理 患者循环状况改善,病情稳定,则可撤离IABP。拔管后用手压迫穿刺局部20~30min,确认无出血再用弹性绷带包扎止血6~10h,拔管后下肢制动,卧床24h,并密切观察下肢的足背动脉搏动、皮温及色泽情况[8],如无特殊不适,生命体征平稳,可帮助患者逐渐下床活动。观察切口情况,连续48h无渗血、渗液方可撤除辅料包扎。同时,注意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鼓励患者下床活动,进食营养丰富的食品。

3 小结

作为非药物治疗手段,自IABP使用以来,已挽救了许多严重心脏病的患者,极大提高了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水平。但在临床运用中我们也发现,IABP的作用效果与护理质量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努力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已经成为了IABP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护理人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将护理流程的规范化与护理工作的主动性结合起来,认真领会球囊反搏泵的工作原理,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注意IABP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确保IABP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刘红,杜秀丽,李海青,等.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IABP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导报,2007,9(3):226.

[2]沈冬焱,万峰.在心脏手术围术期中积极应用IABP[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3,19(5):302-303.

[3]林丽霞.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护理--附8例报告[J].岭南心血管杂志,1998,4(4):274-275.

[4]朱刚.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27例护理体会[J].蚌埠医学院报告,2002,27(2):180-181.

[5]陈玉红.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观察[J].现代护理,2001,7(12):18.

[6]Davidson J,Banmgariner F,Omanri B,et a1.Inter aortic balloon pump indications and complications [J].J Natl Mde Assoc,1998,90(3):137-140.

[7]龚庆成,高泉鑫,贾在申.主动脉球囊反搏临床应用213例[J].中华心血管病防治,2003,19(3):172.

[8]谢银均,梁焕兰.高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7):27-28.

编辑/成森

猜你喜欢
心源性球囊休克
脑有病,“根”在心——关于心源性脑栓塞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谨防过敏性休克
勘 误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损伤的影响
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