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T血管造影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研究分析

2015-03-17 02:03余舟冯浩
医学信息 2015年6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

余舟 冯浩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颅内动脉瘤采取三维CT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一共有57例,对其采取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采取强化螺旋CT扫描以后把容积数据输入到工作站当中,通过对CT阈值进行调整以及采取伪彩色技术,重新建立颅内血管三维图像,所有患者通过临床手术证实。结果 本文一共57例患者,其中检查出来61个动脉瘤,其中3D-CTA显示一共有60个,占总体的98.36%。三维CT血管造影能够准确显示动脉瘤颈部当中的解剖关系,能够模拟演示手术,同时能够采取仿真血管内窥镜检查。结论 颅内动脉瘤采取三维CT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可以使临床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并能够将动脉瘤三维空间形态清晰显示出来,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临床研究;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

螺旋CT在被应用到临床当中以后,因为其具有高X线管热容量,同时可以采取体积扫描以及相关软件开放和应用,进而使三维CT图像在临床当中广泛应用。3D-CTA(三维CT血管造影)是在增强螺旋CT扫描的基础之上,把增强CT扫描到的相关数据通过工作站采取软件给予后处理,根据不同的CT阈值和采取伪彩色技术,进而重新建立血管表面的三维立体图像。最近几年,已经有大量的相关文献报道,可是伪彩色3D-CTA诊断动脉瘤的相关临床报道相对较少。本文笔者选取 2011年4月~2014年3月 在我院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一共有57例,对其采取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对其临床诊断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1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一共有57例,当中男性37例,女性20例。年龄在21~62岁,平均年龄为(40.1±7.3)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后3d采取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

1.2方法 CT机:飞利浦Brilliance64 128层螺旋CT机。工作站:飞利浦EBW 4.5.2工作站。三维图像软件:AVA软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飞利浦Allura Xper FD20。

临床方法:①非强化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400mAs,层厚和层距均为2.5mm,扫描范围为整个头颅,以协助诊断;②强化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双手置于躯干两侧,头先进,获取正、侧位定位像。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bolus tracking,BT),使用20G静脉留置针,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浓度为350mg/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总量50~60ml,注射速率5~6ml/s,注药结束后以相同速率注射45ml生理盐水。将ROI兴趣区设置在主动脉弓下胸主动脉,触发阈值为150Hu,达到阈值后固定延迟3.5s启动扫描,扫描范围由主动脉弓下至颅顶。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00kV或120kV,管电流235mAs,球管旋转时间为0.4s,准直器宽度为64×0.625mm,螺矩0.891,以标准算法,层厚0.9mm、间隔0.45mm重建图像;③三维图像重新建立:将所得数据传送到飞利浦EBW 4.5.2工作站。采取AVA软件选择使用SSD(表面遮盖显示法),利用不同的CT阈值人工采取伪彩技术,同时给予适当调整,根据临床手术入路方向和最佳的显露方向连续获取图像30~80幅。采取电影功能连续快速回放进行动态观察,利用AVA软件产生CT仿真血管内窥镜图像。

2 结果

本文57例患者当中一共检查出来有61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一共有19例,占总体的31.15%;后交通动脉瘤一共有23个,占总体的37.7%;颈内动脉C1-C2段动脉瘤一共有6个,占总体的9.83%;颅脑中动脉M1-M2段动脉瘤一共有5个,占总体的8.19%;大脑前动脉A2-A3段动脉瘤一共有3个,占总体的4.92%;椎-基底动脉动脉瘤一共有5个,占总体的8.19%。60个动脉瘤能够在三维CT血管造影彩色图像当中清晰的呈现出来,将动脉瘤立体形态、体部大小、生长方向、颈部宽窄及载瘤动脉清晰显示出来,利用旋转多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够取得动脉瘤完整形态和动脉瘤以及邻近血管空间解剖关系,尤其是动脉瘤和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能够获得最佳显示和测量。通过测量,动脉瘤当中的最大径范围在4~27mm,平均为11mm。动脉瘤颈部宽度在3~8mm,平均为5mm。三个伴有血栓。另外,3D-CTA显示一共有60个,占总体的98.36%。三维CT血管造影能够准确显示动脉瘤颈部当中的解剖关系,能够模拟演示手术,同时能够采取仿真血管内窥镜检查,见表1。

3 讨论

螺旋CT因为具有高X线管热容量,能够采取体积扫描,同时联合相对应的软件开发和应用,进而使螺旋CT图像在保持以往常规临床CT图像X、Y轴的高分辨率,并还能够明显提高Z周的分辨率,进而产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三维CT图像。三维CT血管造影指的是通过附近静脉迅速团注碘造影剂以后,在检查部位靶血管当中的造影剂充盈高峰期对其采取临床CT多个层面的扫描,之后把扫描得出的数据采取三维图像进行处理,进而将血管立体图像清晰的呈现出来[1]。

三维图像以后的处理计算方法包括有MIP(最大密度投影法)以及SSD法。前者是利用计算沿着穿过被扫描物体的每一条射线当中所碰到的最大像素强度形成的。其能够将血管壁钙化和细小血管清晰的显示出来,可是没有办法明确区分局部重叠的强化血管。后者是利用计算被扫描物体表面全部相关像素数学模式形成的,当设定CT阈值以后能够清晰呈现感兴趣区域当中的血管三维空间关系,对设定阈值以外的组织不显示。现如今,国外相关文献报道表明,三维CT血管造影大部分采取SSD法或者以上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因为SSD法可以将血管表面的所有信息清晰的显示出来,因此,其被广泛应用在精确显示动脉瘤的形态[2]。

本文笔者对患者采取SSD联合伪彩色技术对颅脑内部动脉瘤进行检查,对CT阈值调整会使三维图像当中单单显示需要观察的组织,血管CT阈值为90~220HU,颅骨CT阈值为220~2000HU,同时能够设定多个阈值以及感兴趣区域,伪彩色图像使不同CT值组织的对比度明显增加,使其在三维CT血管造影图像当中容易进行区分。另外,采取FT软件产生CT仿真血管内窥镜图像,进而便于对血管内部形态进行观察。

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详细统计学分析报道三维CT血管造影。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表明,三维CT造影对>40mm的动脉瘤检出率最高,显示效果良好,可以非常明显的显示Willis环附近的动脉瘤。在诊断以及显示靠近颅脑底部动脉瘤以及细小动脉瘤的时候较为困难,并没有办法将动脉以及静脉显示出来。三维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对比,其属于一种相对没有创伤的血管检查方法,患者受到损伤较小,临床检查时间较少,费用低廉,尤其是SSD联合伪彩色技术,能提供多个观察角度将动脉瘤、载动脉瘤及动脉瘤颈部的立体解剖关系清晰显示出来,并不会受到血管重叠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电影回放能够采取动态观察,以及模拟临床手术,因此,能够进行手术之前评估[3]。然而多个角度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需要反复造影。本文结果显示,本文一共57例患者,其中检查出来61个动脉瘤,其中3D-CTA显示一共有60个,占总体的98.36%。三维CT血管造影能够准确显示动脉瘤颈部当中的解剖关系,能够模拟演示手术,同时能够采取仿真血管内窥镜检查,和以上相关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总之,三维CT血管造影属于一种相对无创的血管检查,其能够代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Willis环附近和动脉瘤>4mm的动脉瘤,特别是SSD联合伪彩色技术,不但能够对动脉瘤进行诊断,同时还能够获得颅脑内部动脉瘤的三维立体形态以及邻近组织当中的空间解剖关系,应该应用在手术之前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何文根,谭显西,赵兵,等.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37(2):191-195.

[2]闫世鑫,杨天昊,范一木,等.3D-螺旋CT血管造影与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0,87(12):559-561.

[3]于宏伟,袁玉会,喻博,等.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脑动瘤诊断中注意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3(4):414-417.

[4]石鑫,姜梅,郝玉军,等.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2):69-72.

编辑/哈涛

猜你喜欢
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
颅内动脉瘤急诊手术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