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可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有官私两系,其历史渊源,影响深广及东亚教育体系。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兴盛于宋,尤其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出现,其中被人们熟悉的便有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和商丘应天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至清代,书院数量虽然众多,但官学化亦达到顶点,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下诏将书院改为西学学堂,至此,书院便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经过近百年,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等人创办了中国文化学院后,现代书院悄然而起。至今,中国传统书院在民间以各种存在模式出现:只作为景点存在的古代书院,如嵩阳书院;和高校学院合作保持教育功能的古代书院,如湖南岳麓书院;与高校学院合作的今人所创办书院,如山东万松浦书院;艺术家与商人合作创办的国学、书画等艺术交流之所,如安徽西庐书院……在众院纷立中,良友书院却以一种独特的气质使今人心之向往。
承古宜今的教育体系
作为孟子第74代玄孙的良友书院孟繁佳院长介绍,经过创办团队往返内地和台湾多方考察,他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深思熟虑才制定出了独立的课程架构——在古代六艺教育体系下,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加以重新阐释和拓展。意欲以民间的力量探求承古宜今的教育体系,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六艺授学 知行合一
六艺,是中国周朝时的教育体系,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也被看作六种技能,被孔子所提倡。
礼,儒家云:不学礼,无以立。良友书院在“礼”这一系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延续古人有关礼节方面的课程内容,并深入个人品味、品性的修养。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声韵学第四代嫡传弟子刘克雄先生教授孔孟之礼,善因华道研究会首座花道家孙可主讲花道课等。乐,即和音乐等艺术相关的课程,在这里延伸至戏剧等艺术门类,所以除了中国古琴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吴寒先生的古琴课程外,还有昆曲等课程。射,在古代指射箭技术,良友书院除了开设射艺公益大讲堂课程外,还将开设道家传统武术中的呼吸与现代生活调息和印度瑜伽对中国现代生活启发的理论等课程。御,古代指驾驭车马的技术,当代语境下,良友书院将其阐释为一个人心智的驾驭能力,开设有关于古人修身养性的课程,并加入一些类似于团体管理的课程。书,指文学、书法,自古便被文人重视,良友书院会就此开设一些人文方面的课程,如书院院长孟繁佳先生最近开设“四书”导读课,蔡大礼先生讲授书法,刘克雄先生主讲《汉字之趣——你所不知道的汉字》公益讲座等,皆受大众欢迎。数,古指算法,即数艺九科。良友书院将其作为自然科学类课程。《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其影响涉及中国天文、算术、医学等,书院便邀请了台湾当代宿儒王镇华先生和易学专家周瑞荣讲解《易经》,未来还会有一些相关的自然学科课程。
良友书院所有教学活动都在六艺体系下进行,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所有的活动又分为学知、践行两部分,即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虽由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在随后的中国教育中,受到极为重视。良友书院的学知部分通过免费的公益大讲堂和收学费的常规课程实现。践行则包括社会实践与游学。游学,可追溯至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后成为中国文人最为喜爱的一种求知模式。良友书院今年从考察到带领学员进行了两次“觉步敦煌”的游学实践体验。据“良友纪录”徐秋丽董事介绍,之所以将敦煌作为良友书院游学项目的第一站,其原因有二:一是敦煌文化自身的魅力。敦煌是东西文明交汇的地方,自身蕴含的文化深度和广度,吸引着千百年来后人不停地学习和探索。二是“良友文化事业群”中敦煌文化基金会的后盾支持。敦煌文化基金会自2006年发起成立,经过近十年在敦煌文化保护与弘扬中,为良友书院的游学项目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使得游学学员在行知的路上走得更顺利。在敦煌石窟一边参观,一边听敦煌研究院侯黎明教授讲授敦煌艺术;在鸣沙山、月牙泉凝望而立朗诵一首诗篇;在夕阳中的阳关古迹前席地而坐弹一首古琴曲《阳关三叠》……这种古今通灵、身临其境的体味和分享,让不少学员赞叹不已:中华大美就在我们身边。
名师传业 去玄授实
除了制定完整的六艺课程架构,良友书院对授课老师也有严格的聘选标准和要求。
良友书院聘请授课的老师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大先生”系列。即国宝级大师,如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薄松年教授,其著有 《中国美术通史》(隋唐及宋辽金两卷)《中国绘画简史》《中国年画史》《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山西卷)等多部著作,可谓“著作等身”。他的《中国美术史教程》被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993年,薄松年先生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美术史家,是一位德业双馨的学者。二是学术专家系列,包括高校执教的教授和高校外在其研究的学术体系里达到顶尖的人物。三是传授技艺方面的年轻教师。这方面的老师,要求其在技艺行业里有传承能力,或者有相关的学术地位。如出身百年昆曲世家的北方昆曲青年表演艺术家周好璐女士,中药世家郑氏第六代传承人郑晓秋女士等具有家族世代文化艺术传承的年轻一代,被书院聘请授课。
孟繁佳院长对书院老师们的共同要求则是去“玄”——去掉学术和技巧中非专业人士无法领悟的“玄乎其玄”的内容,只将货真价实的正知识传授给大家。比如讲《易经》,是不会讲卜算、风水这一类内容的。以避免现今社会上滥用求奇来博取吸引力的不实之风。所以学院开办至今,所授课程并未遭受诟病,反而得到了社会众人好评与普遍关注。
传统时尚的独特气质
良友书院除了保持课程的传统文化传承性,还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关注社会对民间教育的看法,去掉不适宜的课程,增加适合现代社会的课程,使课程同样具有时尚性和时代感。
除了与现代结合,打造古今皆宜的独特教育体系外,良友书院还运用新时代媒体手段“良友纪录”来传播知识和理念。良友纪录早于良友书院成立,二者继承了1926年创刊的《良友》画报的文化精神,良友纪录用摄影机代替了当时的照相机来记录文化,而良友书院则继承良友文学方面,成为良友文化的载体,使得20世纪风靡全世界的良友文化精神的印记保留于今。
良友书院和良友纪录是一个团队的两个品牌,书院对良友纪录提供文化支撑,而良友纪录又对书院进行记录与传播。良友书院的授课和游学活动都会被全程记录,所以又衍生出视频、光盘、书籍等自己的书院文化产品,这也是不同于其他书院的特色。
良友书院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就像20世家风起的良友文化一样,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书院正以独立的思考方式、独立的教学方式来为我们的国家、社会和民族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从良友书院传统时尚的教育体系和对良友文化精神的继承上,我们看到的是这座在繁忙大都市默默生存的良友书院,拥有着独立的品格,彰显着属于书院自己,也应该属于这个时代文化的独特气质。
文化复兴的默默践行者
中国社会现在越来越重视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复兴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孟繁佳院长认为,现在的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甚深,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自身的薄弱、近现代史上中国自身的文化洗涤和浩劫,导致我们现在的文化有很多的缺陷和空白,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我们自己的文化提升出来,这种“提升”不是说要和西方文化去抗衡,而是把其好的文化拿来,为我所用,我们认为不好的可以不吸收,这并不是代表否定,只是不纳入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中而已。“我们在文化构建上要有我们自己的方向和方式,在这个方向和方式上架构出来的我们的新型传统文化,会让西方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明更具有优势。这种优势是可以和西方文化相媲美的。甚至说我们优势的一面,在很多地方是值得他们学习的。这就是我们书院要做的。”孟院长在采访中说道。
正如孟院长作为孟子第74代玄孙,他的生命里流淌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他认为做为亚圣孟子后人,更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在其带领下的良友书院也正默默行进在中国文化复兴的道路上——“良友书院作为民间书院,我们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让这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看到来自民间的复兴文化的希望。这就是我们正做于当下,我们正行进在路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