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花轿明媒正娶
北京有句歇后语“大姑娘坐轿子——头一回”,便是以姑娘坐轿出嫁为喻。古代娶亲多用畜力车,直到唐代依然如此。将轿子用于迎娶仪式始于宋代,直至民国,已有千年历史。轿子本来是官员专用的交通工具,平民不得擅用,但是在百姓举行婚礼的时候,却可以乘带颜色和图案的专用轿子,谓之“花轿”、“喜轿”。这可以说是封建统治者对平民百姓的一种“特许”了。封建时期人们将结婚视为与中了举人、进士一样的荣耀,称为“小登科”,新郎就称为“新郎官”,即便是出巡的官员与娶亲的花轿相遇,也是要给花轿让路的。由此可见喜轿在婚嫁礼仪中的地位之重了。
坐花轿是新娘必须享受的礼遇,都说明媒正娶,所谓正娶,便是用大红花轿从大门抬进家门。据一位曾在喜轿铺工作过的老人回忆,不能让大姑娘坐不上轿子。即使再穷,需要村里接济也是必须要有的礼仪,可见其分量。喜轿也不是一般人家的必备品,办婚事时便去租赁使用。当时普通人家雇一顶四人抬的轿子就可以了,富裕人家则是一乘八抬大轿,而大户人家则会有三乘轿子。除了从抬轿的人数和轿子的数量来判断。喜轿的好坏最受关注的则是轿围子,所谓轿围子,就像如今婚车中头车装饰的鲜花类似。使用精美的红底刺绣图案的绣品将整个轿子装饰起来。喜轿铺一般都会准备多套精美的轿围子,新旧档次不同,价格也有区别。上面绣有“凤串牡丹”“百子图”“麒麟送子”“百鸟朝凤”等吉祥图案,需要时固定在轿子之上,便成为了一乘喜轿。
婚礼的整个队伍包括,头前打锣的、打执事的、轿子和吹鼓手,其中轿夫是拿钱最多的,因为轿夫是喜轿铺的门面。轿夫抬轿子,走在街市之上,街坊四邻都要围观,必须都要是抬头挺胸,小步行进,且步伐一致,娶亲爷们也会压住轿子速度。喜轿是要一抬到底不能换人抬的,从发轿到娶回落轿就一直是这八个人,这样是忌讳“倒手”的说法,怕新娘以后改嫁。
亲迎于户始成六礼
在六礼中,前五项都属于议婚的礼仪,最后一项亲迎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迎娶女方进门,才算是完成了六礼,可见亲迎的重要性,所谓亲迎便是到女方家将新妇迎来男方家。
男方一般会被邀请一位熟知迎娶礼仪的全福人作为娶亲太太为男方接亲,所谓全福人就是和男方有些关系的,有儿有女、父母健在、婚姻完美的人,请全福人参与婚礼也是借她的福气给自家婚事求个吉祥。整个仪式的祈福和避讳方式都由命馆先生写好通书作为指导。娶亲太太可以说是整个亲迎活动的主角,一开始轿子在男方家门口准备好了,看吉时一到,她就要拿一面铜镜,向喜轿里四面,上下晃,称为“照轿”,据说这样可以驱邪,因为铜镜有照妖的作用,照完之后这位娶亲太太就要盘腿坐在喜轿之内,称为“压轿”,以避免迎娶路途中空轿招邪。
一队人马吹吹打打到了女方家,女方不能轻易就让男方的娶亲队伍进门,一是让男方知道,娶的不易而后好好珍惜,二是让周围亲朋看看自家的喜事有多热闹。这时娶亲太太就要负责叫门了,叫不叫得开就要看本事了,门是不能硬推的,讲究在一个“叫”字上,其实也是图吉利的意思,比如里面问“打哪来啊?”娶亲太太就回答“我打喜门来。”里面问“你们是干什么来的?”娶亲太太就答“是到贵府娶亲的,开门吧别误了吉时”。总之门里问外面就答,答的要得体,还要吉祥,临开门,还要将准备好的红包,从门缝递给里面送亲的人,开门之后还要撒小红包,让孩子们拣,图个喜庆热闹。门一开新娘的亲戚就站在两边,男的一边女的一边,娶亲太太一边拜一边当间走,绝不能缺了礼数。然后直奔新娘的房间,这时新娘的姐姐、嫂子早就给新娘打扮好了,喜轿也就抬进院子对着新娘的门口停放好了,新娘上轿之后,手捧如意安坐。一般娶亲是会雇了两顶或者三顶轿子的,其中一顶是新娘坐的红轿,另外的是绿轿子。
娶亲队伍去往女方家的时候,娶亲太太是坐新娘的红轿子,回程时娶亲太太坐绿轿子,去的时候则坐的是两个不到十岁的男孩,他们一个提金银水壶,一个负责提盖头。这两个孩子为什么能坐在轿子里?首先一个就是两个男孩子象征着多子多福,让他们随着队伍就好像把新娘和童子一起带回到男家,能为男方家添丁。盖头可以说是新郎新娘最先互相接触的物品了,其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而另一个男童手中提来的蒙着红布的壶中就装满了男方家水缸中打来的水,打满了的水壶称为“金银水壶”,到了女方家,男孩就要把壶中的水倒进女方家的水缸,然后在女方家的水缸中也打一壶水,带走,等回男方家则倒入男方家的水缸,这就是 “互换财水”。因为旧时人们把水看成了财的象征。
喜轿回到男方家,进入屋门之前还有三个祈福的礼仪,迈火盆、射箭、跨马鞍。按满族传统,新娘要跨越火盆才可迎娶进入夫家。有的学者考证此俗是满族萨满信仰中对火崇拜的反映。其实,以火驱邪这种习俗不仅满族流行,很多地方都有外人进入家族需要过火的习俗。新娘从母家走进夫家,也是从外族他姓而来,为了不给夫家带来邪气妖魔,所以要从火上跨过。当然后来除了避邪之意也有希望日子可以红红火火的解释。一般火盆放置在院子里,轿子就从火盆上过去。
在新娘将要出阁之时,以为有邪气妖魔须避的情况由来已久,如汉代即认为,迎娶新娘日有“三煞”在门,“三煞者,谓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也。凡三煞在门,新人不得入,犯之则损尊长及无子”。在不同的民族间,所采用的避邪方式不同而已。八旗民间在新娘喜轿到达夫家大门时,新郎还要对轿射箭三支,同样是为了避邪。汉族后来也同俗,还出现了专门用于射轿子用的礼仪用弓箭,更加美观和安全,而且也寓意“箭发连中,马到成功”。过火盆、射箭之后,就可以将轿子抬到屋子门口了。
一般门槛都象征坎坷,新娘到了男方家,跨过的第一道门槛就有了讲究。一般会在门槛上放置马鞍,马鞍之下还要压有两个苹果。新娘迈过马鞍,才可进入正堂。这跨马鞍之俗,由来已久,苹果与马鞍谐音“平”与“安”,于是人们用它作为祈祷平安的代表物。
进入正堂之后,一般明堂上会摆一个桌子,桌子上摆一个斗,斗里面装满红高粱,插上秫秸杆,把天地码固定在秫秸杆上,所谓拜天地,就是新婚夫妇拜天地码。讲究的人家也用“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的牌位。寓意得到了全部神灵的承认与保佑。拜了天地,两人的婚姻可就雷打不动了,至此新娘正式进入了男方家,这六礼也算是完成了,也便是将新娘正式娶进了家门。endprint
敬神祭祖见长辈
常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其实拜高堂是第二天的事情了,拜天地之后,夫妻对拜,就直接进了洞房。这时新郎新娘按照吉祥方位坐好,谓之坐帐。
坐帐之后行合卺礼。婚礼诸礼中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是合卺礼,这是历代以来各民族通行的传统礼仪。合卺礼为现代所说的喝交杯酒之源。合卺一词,今人生疏,其实就是将葫芦分开两半,用彩线连接在一起,分别盛酒,夫妻共饮。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葫芦里苦涩,要夫妻学会同甘共苦。第二层是匏是八音之一,笙竽用之,喻意音韵调和,即夫妻为琴瑟之好。
合卺礼之后,则要吃子孙饽饽长寿面。子孙饽饽,即饺子。它由女方家预备,随嫁妆带来。子孙饽饽必煮得半生不熟,新娘子吃了之后,让一个童子在窗外问:“生不生?”。说:“生”,以寓意“生子”,寄予了祈求子嗣繁兴的愿望。长寿面有的地方是一起吃,有的地方是晚上睡前才吃。当晚便是洞房花烛夜,旧时还有守花烛的说法,人们认为,左烛先尽,新郎先亡,右烛先尽,新妇先亡,所以一烛灭,则将另一个也熄灭,取同生死之意。
第二天从洞房出来,首先要祭拜祖先,有些是直接去扫墓,有些则是在家中祠堂上磕头上香。在正堂前摆上椅子或长凳,新郎的父母上坐,接受儿子、媳妇磕头、奉茶,公婆要给新娘红包。随后,男方家的其他长辈依次坐到这椅子上,接受磕头礼。新娘向公婆磕头要磕三个,其它长辈磕一个头即可。受礼的人都有人依次安排好了,每位长辈都要给新人红包,以示祝福。然后就是新娘坐在椅子上,由夫家中的晚辈向她磕头见礼,她也会拿出小礼物或者红包做见面礼,这礼物和红包,都是事先打听好了人数,早有准备的,之后再平辈互相见礼,这就是分大小。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让新娘认识家人和亲戚,以后相见知道是谁,方便说话。给小辈的见面礼如果是新娘亲手制作的女红也就是荷包等生活用品,就显示出了新娘的手艺与本事,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这也称为开箱礼。
搭棚摆酒宴亲朋
早年间都讲搭棚办事。所谓搭棚就是在自家的院子里或者路边,搭建一个能够请客吃饭的地方。棚的大小和规模要按照办事的大小,来客人的多少准备,一般棚里根据开席的多少来定座,比如要开二十桌席,准备四个座就可以了,一个座就是一个八仙桌,能坐八个人,每个座的客人都不停地换,吃完就走,也就是流水席。从搭棚到桌椅碗筷的准备都由棚铺负责。
搭棚的时候,办事的人家不管饭,一般都由棚铺准备饭。拆棚的时候,办事的这家管一顿饭。办事的八仙桌都由棚铺提供,四个八仙桌两两相扣,一条扁担挑着有二百多斤重,包括凳子,都要挑到办事的人家。办事时用的耳子锅、碗、盘子,包括盛卤的钢匙等全部器具,都要由棚铺给预备齐了。
办事吃席,厨子不能少。北京地区讲究吃炒菜面,炒菜面就是先上八个菜喝酒,主食是面条。炒菜面按说也就是一般的席了,可是这抻面算得上是北京特色。抻面特别劲道,口感软硬适度,卤汁鲜美。不过吃抻面最主要还不是吃,而是看,看的是抻面的师傅当场的抻面本事,一般要请炒菜面,就要专门请抻面师傅。结婚之前和抻面师傅商量好做几袋面,几桌人吃,抻面师傅要亲自到男方家里垒灶,灶垒的好坏关系到火好不好。当天,抻面师傅还要专门带一个笼火的徒弟,专管看火。老北京的抻面是不加任何东西的,就是技术好,和面和的好,抻起面来是想粗就粗,想细就细,能细的跟铁丝一样。这面做起来就好看了,煮面的大锅有一米多宽,案子竖着够两米多,横着也有两米一二,抻面一把出来得六七斤,要供几个桌吃,抻面师傅抖这个面,胳膊上没有一二百斤的力气那根本抖不起来,到时候面出条了,在他手里那叫一个整齐,一般人手指头缓都缓不过来,到快成活的时候,在这个薄面里啪啪一揉,往案板上一摔,两头一切,手一顺,面条就托起来了,离锅老远,往前一个垫步,手一抖,“蹭”!面就到锅里去了。漂亮极了!吃席的宾客都得给叫好。
炒菜的师父也是专门雇的,这个师父除了要自己垒灶,火好用的痛快,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带,炒菜之前先和办事的这家商量好,要做多少桌的席,炒什么菜。谈好之后,厨师就开出清单,由办事的这家按单子上写好的去买,这样到时候来吃席的要吃着肉不新鲜什么的,都不骂厨子,就骂本家材料不好,只要席一开,手头就不带停的,什么时候都得让这吃席的桌上有菜吃。
当时婚宴上还要有一位茶房。茶房有自己的一个小灶,专门烧水,一来客人,负责上茶招呼、让人,还负责劝架。茶房身穿蓝布大褂,肩膀上搭一块白毛巾。干茶房是要跟师傅学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礼数都清楚,什么话都会说。他的作用就是能招呼好所有的客人,有时候茶房招呼反倒要比家人招呼好,除了女方来的亲戚特别照顾以外,所有人都同样招呼周道,不让人挑理。吃席有个讲究,席吃得差不多的时候,茶房会上汤,按理汤一上就说明该撤席了,客人们就起身告辞了,一般客人是直接走了,可是女方来吃酒会亲,到了上汤的时候,则要给这个茶房红包,表示感谢,也显示女方的大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