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有益, 罗雅丽, 苏彩日, 王 瑞, 黄 梅, 魏付桥
(1.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妇幼保健院, 广西 钦州 535099 2.南 华 大 学 附 属 第 二 医 院, 湖南 衡阳 421000)
EMPS在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劳有益1, 罗雅丽1, 苏彩日1, 王 瑞1, 黄 梅1, 魏付桥2
(1.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妇幼保健院, 广西 钦州 535099 2.南 华 大 学 附 属 第 二 医 院, 湖南 衡阳 421000)
目的:研究小探头超声内镜在诊断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2例大肠粘膜病灶予以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超声内镜检查对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为96.97%,高于肠镜(71.21%);超声内镜检查对肠外压性隆起与粘膜下肿瘤的诊断率均是100%,显著较肠镜高(33.33%和40.63%);但超声内镜检查对肠癌与息肉的诊断率与肠镜的检查结果相近。结论:超声内镜检查在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可为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提供良好依据。
超声内镜; 诊 断; 治 疗; 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
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一般是指处于粘膜层与粘膜下层的肿瘤(也包含血管瘤)及壁外肿瘤或者壁外脏器压迫所导致的隆起。随着内镜检查与诊断技术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大肠粘膜下隆起性病变部位已经很容易经肠镜检查而被发现,然而并不能对病变部位的起源位置、组织结构类型、病变的性质予以准确判定。近些年来,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 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EMPS)已经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得到应用[1,2],其可清楚显示出消化道壁各层次的结构与周围组织器官,可以确定病灶的形态与大小,此外,还可确认病变部位的起源以及内部超声结构。目前,有关超声内镜检查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疾病中的应用被大量报道[3],而有关应用于大肠粘膜下病变的研究却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研究小探头超声内镜在诊断与治疗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基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32例经肠镜检查为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64例,年龄3~76岁,平均年龄为(40.8±7.3)岁。132例病例均接受了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同时大部分病例予以内镜下摘除、组织活检或者剖腹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此外部分病例结合B超、CT、X线钡灌肠等影像学检查。
1.2 器械:应用Olympus CV-260SL型电子肠镜,O-lympus EU-M2000内镜超声系统,超声小探头型号为Olympus UM-3R探头和Olympus UM-DP12-25R探头,扫描频率为12MHz和20MHz。
1.3 方法:电子肠镜发现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部位后,吸净肠腔内的泡沫与粘液,如泡沫与粘液过多,可经内镜活检钳道向肠腔内注入少许消泡剂,进行灌洗后再多次吸引,完全暴露病变部位后吸尽空气,连续向内灌入无气水,使得病灶浸泡于无气水中,经活检钳道置入超声小探头,移动探头对病变部位予以实时扫面。观察病患病灶大小、层次起源、边界特点以及内部回声特点等。
1.4 统计学方法:所获数据均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
2.1 超声内镜检查结果与特征分析:①肠癌34例,回声较低,边界清晰,肠腔内有肿瘤影,全部或者局部管壁结构层次有破损,见图1。②粘膜下肿瘤32例,其中脂肪瘤12例,肠壁粘膜下层内边界显示整齐,高回声团清晰;淋巴管瘤11例,粘膜下层以下均有囊形病灶,中隔结构;肉瘤2例及平滑肌瘤2例可显示同固有肌层有连续关系;肠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直肠固有肌层显示有纺锤状低回声团;类癌4例,从粘膜深层隆起,压迫(或伸入)粘膜下层,边界清晰,回声低且均匀,其回声水平同固有肌层相近,见图2。③大肠息肉48例,图像表现为肠粘膜出现朝向腔内的局限性隆起,含蒂组织,轮廓整齐清晰,粘膜下层以下的结构正常。其中增生性息肉回声呈中位,内部回声不均一;炎症性息肉回声偏高,内部结构匀称。④肠外压性隆起18例,超声内镜图像显示病变处管壁的5层结构较为完整,壁外的器官或者肿物对肠壁产生压迫。
图1 肠癌超声内镜图
图2 类癌超声内镜图
表1 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种类分布构成比以及超声内镜检查与肠镜检查准确情况对比 n(%)
2.2 超声内镜检查诊断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的准确性: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的疾病种类分布,见表1。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的疾病种类范围广泛,结果示大肠息肉在隆起性病变中占据比例最高,为36.36%。全部132例病例同病理学、影像学等检查结果对照,超声内镜诊断病灶的总符合率为96.97%,显著高于肠镜(71.21%)(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17.097,P>0.01)。特别是诊断粘膜下肿瘤与肠外压性隆起的准确率(均为100.0%)显著高于肠镜(40.63%与33.33%),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肠癌的准确率(94.12%)同肠镜(88.23%)相当(P>0.05)。
大肠粘膜隆起是一种形态性病变,其典型影像学特征为病灶朝腔内隆起[4]。对于粘膜表层病变,如肠癌,肠镜检查即可直接观测到病灶形态。但对于粘膜以下部位的病灶,由于粘膜的覆盖,肠镜检查并不能准确区分病灶形态,活检结果多呈阴性,诊断难度较大[5,6]。本研究本组研究 EMPS的精确率高达 96.97%。表明EMPS可将肠壁的层次、结果清晰展现出来,对隆起性病灶的位置、形态及其与肠壁结构的相对关系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同时还可较精确的辨别病变的源起部位。
超声检查在粘膜下肿瘤与肠外压性隆起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较常规内镜有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因而成为首选的诊断手段[7]。超声内镜检查可准确显示病变的位置、性质(囊性或者实性)及形态,根据显示的管壁层次及回声特点还可进行组织学诊断。脂肪瘤是肠道粘膜下最常见的一种肿瘤,肠壁的固有肌层内显示出了回声均匀、边界清晰与整齐的高回声团,其内镜超声的典型影像学特征为声影的出现。肠壁固有肌层内显示的低回声团应注意鉴别肠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滑肌肉瘤以及平滑肌瘤。生育期妇女易患有肠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处于直肠,其内部回声的变化与月经周期有关。有研究者提出以下4项有3项符合即可视为平滑肌肉瘤:①肿瘤直径超过3cm,②肿瘤内部具有无回声区;③边界无规则;④无均匀的内部回声。超声内镜指引下的穿刺活检能够对粘膜下肿瘤予以病理诊断。此外,管壁与肿瘤的层次关系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对于固有肌层以外的病灶,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或者腹腔镜下切除。对于处在粘膜肌层以及粘膜下层的肿瘤,如固有肌层较为完好者可经过内镜予以切除。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息肉在大肠粘膜隆起性病变中较为多见,占36.36%。超声内镜检查大肠息肉的主要价值为:①可监测息肉是否癌变;②可辨别粘膜下肿瘤。腺瘤发生癌变时,病灶中存在有片形无规则的低回声区,且会产生粘膜下层等浸润。超声内镜检查可为活检部位及治疗方案的选取提供参考,对于浸润未及粘膜下层,且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可行内镜切除。③可初步辨识息肉类别。
[1]邢珺.超声内镜在消化系黏膜下病变中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32(27):2808~2814.
[2]武燕茹,韩晓云,陈堃,等.超声与CT检查对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学,2014,20(5): 709~711.
[3]余福兵,何夕昆,郝玲,等.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的价值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11):1125~1129.
[4]朱先存,汪明,欧广超,等.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3):434~436.
[5]陆晓恒,郝洪升,孙莉娟.超声内镜对十二指肠囊肿和脂肪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0(3):100~102.
[6]袁选举,陈萍,曹风军,等.高强度超声聚焦刀联合鸦胆子油乳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35例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1):1765~1767.
[7]周伟文,邵喜艳,邹幼霞.超声检查对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32~33.
B
10.3969/j.issn.1006-6233.2015.04.032
1006-6233(2015)04-0620-03
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3SK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