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洋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公共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于2012年8月颁发了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公共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校制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本文以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通过分析其公共体育课程现状,指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为医高专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在2008年以前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学前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及个人特长制定教学内容。在体育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处于“跟我学”的被动状态。整个教学过于强调教师中心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兴趣与能力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体育课程成绩主要是通过项目进行评测的,传统百分制难以反映学生身体素质在某一阶段的变化,也难以反映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导致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付出和努力难以得到肯定,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难以调动[1]。
(1)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方面:目前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明显缺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
(2)课程设置方面:《新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选修课”[2]。目前我校只开设两学期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
(3)课程结构方面:因为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现行的大部分选修课教学没有达到“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
(4)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思想,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提高,轻意识和习惯养成,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和文化教育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因此,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个性化、多样化、师生之间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欠缺。
(5)课程建设与管理方面: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截然不同,缺乏专人管理,不利于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同时,由于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和选课平台没有建立,达不到《新纲要》“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的要求。
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观念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与场地建设速度、教师扩充速度存在矛盾;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3]。
(1)在课程内容和目标方面,增加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需要。
(2)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构建“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体系,按第一学期基础课,二、三学期专项选修课,三年级俱乐部活动课、竞技训练课4个层次进行体育教学。同时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保健班。
(3)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个性化需要,最大限度给予学生选择教师、教学内容及上课时间的权利。
(4)改革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健康、娱乐、竞技、文化”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体育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内涵,以适应终身体育、素质教育需要[4]。
(5)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理论教学计划和监督措施,让理论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制订个人锻炼计划,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处理方法,能合理选择健康营养食品。
(6)开发网上选课平台和场馆、器材管理系统,力求公共体育课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
(7)加强体育课程改革管理,由专人负责,成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以科研立项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5]。进一步加强课内外教学管理,坚持教学检查制度;搞好每两周一次的公共体育课业务学习,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新经验;制定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每年评价一次,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励等的主要依据。
现阶段,大部分医高专公共体育课程与《新纲要》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学校应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包括学科建设与发展、师资引进与培训、软硬件设施配置与建设等,紧跟现代体育教学改革步伐,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改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切实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张仕超,徐军民,刘凯进.初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29(1):102-103.
[3]张飞.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49(2):67-68.
[4]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唐金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26(1):1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