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耀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70)
中英航海习语的文化管窥
——从语言符号与文化符号关系的角度
简耀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70)
航海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主流文化模式的制约,同时也推动主流文化的发展。了解一国航海文化的捷径是分析这一国家的航海语言符号。文章以航海习语为载体,通过研究中西方地理历史造成的心理思维模式和宗教崇拜模式,比较中英两国语言中的航海习语符号特征。研究发现:由于中西文明的土地所有制不同,导致个体和群体意识主次的差异,形成中国重体验感知的形象思维,西方重科学批判的理性思维。所以汉语航海习语具有效果形象的特征,英语航海习语具有描述过程的特征。
航海文化;航海习语;符号;心理思维;宗教崇拜
航海文化是人类在航海活动中达成的心理、思维、信仰的共识。一个国家的兴盛和航海事业密切相关。航海事业的兴起和推广离不开航海文化的民族凝聚力。航海习语是航海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国的航海文化,同时也受航海文化制约,他们反映的是语言符号与文化符号的关系:语言符号是文化符号的一部分,反映文化符号特征;文化符号只有语言符号的承载和传递才能代代相承。“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文化大系统,语言只不过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因此,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定能更加广泛地揭示语言的‘社会性’,同时也能加深人们对语言的文化功能的理解”[1]72。航海文化是亚文化,受主流文化制约,所以航海文化的解读必须从一国主流文化入手。本着这一见解,研究拟以语言符号与文化符号关系的角度,从地理历史、心理思维和宗教崇拜三个方面解释中英航海习语符号系统的文化性特点。
中西文化的起源来自于中国的先秦和西方的古希腊。在古代中国土地上,最容易的生活方式就是开辟土地种庄稼。所以大陆文明、内陆文明通常是农耕文明。希腊这个地方四面环海,不适合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但适合从事海上贸易,所以希腊文明是海上文明。但是不能说中国没有航海文化。中国文化既有“内陆性”,又有“海洋性”,“大陆文化”就是“海洋文化”的腹地,“海洋文化”就是“大陆文化”的延展[2]19。与中国“陆海文化”不同,西方国家没有像中国海洋文化这样广阔的国家统一体之内的大陆腹地,它只能靠跨国贸易、靠征战掠夺[2]20,因此,航海事业的发达导致英语的航海习语较之中文的航海习语更多、更强调航海对人性格的塑造,对人发展的贡献。如A smooth seanevermade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海洋练不出熟练的水手)[3]65,The good seaman isknown in bad weather(坏天气才能识出好水手)[3]65,The w inds and waves are always on the side of ablestnavigators(风浪总是站在最能干的航海者一边)[3]65。汉语航海习语更突出海洋的变幻莫测和难以驾驭,如春深似海,如堕烟海,浩如烟海,人山人海,法海无边等等。
不同的地理环境就有不同的国民性,不同的人的性格。但是发展起来以后作为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文化,就不完全受地理环境限制了[4]5。“原先被认为具有内在种族特征的事物,实际上纯粹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某种思维方式或特别的反应类型逐渐得以建立,被视为典型、正常的,从而成为处理新的文明元素的模式”[5]234。航海文化也是如此。当生产方式建立起来之后,决定航海文化发展模式的是历史因素。
正如前文所说,中华文明是农耕为主,海洋为辅的文明,农耕文明形成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因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的土地所有权不是个人所有,而是国家所有。“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在东方,包括在中国,没有土地的私人所有制”[4]14。中国人说自己是自家,别人是人家,众人是大家,一国是国家,可见,“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家庭“不是个体化,恰好是群体化的,是等级化的”[4]13,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人与物的关系。汉语的航海习语也打下了历史的烙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驰骋海洋。有许多习语宣扬群体的力量、作用以及对国家的贡献。如同舟共济、吴越同舟、风雨同舟、四海承风、四海升平、四海鼎沸、九州四海、五湖四海、四海之内皆兄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
希腊文明的产生是建立在海上交易、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与之相配套的生产制度就是私有制,除此之外,希腊文明还孕育了个体家庭,因为只有个体家庭生产出的商品也能买卖,集体的东西不能买卖,这个与中国的氏族公社相区别。私有制的发展需要正义和法律保护个体的所有权,于是,“血缘已经让位于法律[4]10,用契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希腊文明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人和人的关系要通过人和物来体现”[4]13。深受影响的航海文化也宣扬个体的公平公正,客观陈述人与航海活动的关系。如The sea has fish for everyman(机会人人有,全靠自己抓)(《英语谚语词典》),sailbefore thew ind(顺风行驶就会成功),sailagainst thew ind(逆风行驶),sail close to thew ind(迎风航行)等。
除此之外,与历史典故有关的中英航海习语还有很多,形成中英航海文化的一条特色鲜明的风景线。如:白鱼入舟、吴越同舟、Davy Jones’Locker、athalf-mast、six feetdeep等。
语言学家洪堡特指出:“人寻求语言,也即寻求符号。在符号中,他依靠从思维中区分出的片段,得以把一些单位构造为整体”[6]75,“不同类型[语言]特性汇同起来,赋予思维新的形式,并为随后的一代又一代人所继承;观念的力量和观念的领域同时成长,成为所有不辞辛劳、勇于开辟者的共同财富”[6]79。属于深层文化的心理思维是划分民族符号的依据之一,同时,语言符号使民族的观念得以代代相传,形成民族的心理和思维。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民族依然习惯于根据已确立的、几乎是发自天性的形式来思考和行动,而这些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该民族特有的[5]235。航海语言符号是管窥航海民族心理和思维的一把钥匙,是与海洋民族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密码。反过来,航海用语必须在航海文化的制约下生存。
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农耕民族,也是一个航海民族。“中国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母体,“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整体面貌,同样体现在“中国海洋文化”之中[2]17。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孕育了中国特色的群体意识,群体意识高于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脱胎于群体意识,服从于群体意识。因此,中华文明是“通过人和人的关系来实现人和物的关系”[4]10。中国人思考人与人关系的哲学,全身心投入到体验世界,而非理解世界。所以,“真善美”的“真”是“真诚”的意思,是道德的一个方面,“诚者天之道也”。“对中国人来说,知识非抽象,而是具体;不是表象式,而是具有多重面向,是言必求果的表述行为及参与行动;也不是论证式,而是作为对道或途径的知识,即一种实际技能”[7]42-43。因此,中国体验感知世界的心理思维形成重效果、轻描述的航海习语。如对海洋无常的体验:翻江倒海、回山倒海、海啸山崩、沧海横流、海水群飞;对山、海无穷无尽的感知:挨山塞海、堆山积海、海水不可斗量、海枯石烂、河涸海干、沧海桑田;对捕鱼经验的总结:二月清明鱼是草,三月清明鱼是宝、早上空打空,晚上驮不动、抢风头,赶风尾,没风没浪看流水、东风带毛花,鳓鱼动筐扒。
与之不同的是以古希腊罗马为中心的航海文化。它的根基是西方土地私有制。私有制决定希腊文明是通过人和人的关系实现人和物的关系,就是人和世界的关系。于是,“古希腊提出的是有关思维本身的问题……‘什么’:真理是什么?真实是什么?世界由什么组成?简而言之:这是什么?”[7]42。西方“真善美”的“真”是“真实、事实”的意思。所以,西方文明是在不断地解构、建构,不断批评与否定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思想高度抽象、偏好以原子论为核心、事事要求明确清晰”[7]42。反映在航海用语上就是语言以描述航海活动为主。如:描述航行过程:clear the decks(准备战斗)[8]39,know the ropes(在桅帆众多装备齐全的帆船上,船员对各式缆绳索具的用途和用法都必须十分在行,喻指“懂行,在行;懂得诀窍”[9]270,A greatship asks fordeep water(大船走深水)[8]39;描述船员、水手的生活:因为船上生活比较枯燥,所以英语中有不少习语表述船员、水手吃饭、喝酒、穿衣的情形,比如:three sheets in thew ind(喝得像风中的三条帆脚索一样东倒西歪)[8]39,chew the fat(咀嚼肥肉)[9]262,spitand polish:(吐唾沫,然后擦亮,用来表示“讲究整洁和打扮”)[9]278-279,splice themainbrace(捻接主转桁索,口语转义为“喝酒提神;喝酒乐一乐”)[9]279;描述捕鱼场景:green about gills(鱼鳃变绿——有病容)[10]147;nibbleat(鱼咬一小口——尝试)[8]41;aliveand kicking(活蹦乱跳——生气勃勃)[11]6;get(take)a riseof(跳过——超过)[11]97;fish dive(鱼跃)[8]41。
艾略特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宗教的化身,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无不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12]239。所有制决定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孰先孰后的关系。中华文明是先群体后个体,个体服从于群体,是群体下的个体。西方文明是先个体后群体,群体是个体的组成。因为群体意识缺乏自我约束功能,宗教成为实现西方“自我”的最终归宿。所以“西方文化心理自古以来都处于某种宗教仪式的背景之中,而中国文化心理除了一些原始的迷信、巫术、祖先崇拜、偶像崇拜,以及除了少数人的宗教出世的思想以外,基本上可以说没有发达的宗教意识”[4]72。但是这不代表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的个体信仰就是群体意识,或者是集体智慧,也就是“融合、统一、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造成了两种文化模式:“中国是天人合一,……有天人相分的成分;那么在西方应该是神、人和自然的对立,它也有合的部分,但基本上是强调它的对立的”[4]117。
多元共存,求同存异的华夏文明的多种自然现象和多神崇拜最终构成了华夏儿女的民族崇拜——龙凤崇拜。“作为华夏先民集体崇拜物,海陆空三栖,飞禽走兽游鱼多元共生,尤以兴云布雨为能事的龙,显然只能来自并存在于华夏先民的想象与传说”[13]57。汉语有不少与龙王有关的涉海习语,如:海龙王吃螃蟹——敲骨吸髓,海龙王的喽啰——虾兵蟹将,蛟龙造反——翻江倒海,龙王爷出海——兴风作浪,似乎一有“龙”出现就会带来“雨、水、海”。
基督教文化圈也曾出现多种崇拜,如母熊、神兽合体、蚂蚁、狼、马等。“但是,所有这些,均未能形成文化相同而民族不同的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共同的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崇拜物”[13]57。这与西方“神、人、天”相分的思维模式不无联系。个体意识割裂“天人合一”思想,希腊神话的“仇亲情结”弱化人与人关系,强化人与物关系,重视竞争合作精神。英语哲学家怀特海指出:“人是具有独立意识且为自身利益的人!……因此,宗教是个人品质之价值的萌生地”[14]7。可见,西方的宗教崇拜是个体意识的表达。航海习语也承载了这一信条,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人征服自然的自豪之情,如:尽管“Sail,quoth theking: hold,quoth thew ind”(概念意义:王权再大,不敌自然之威)[2]65,但是He that forecastsallperilsw illnever sail the sea(概念意义:预卜一切危险的人,永远不会航行于大海)[2]65,因为Sailors’fingersmustbe all fishhooks(水手十指赛鱼钩)(《英语谚语词典》),),The winds and waves are always on the side of ablest navigators(风浪总是站在最能干的航海者一边)[2]65。
“如果把民族和语言放在一起考虑,那么,可以说语言始终具有一种原初的性质,这种性质同语言从民族那里获取的性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6]75,“即使在纯语法研究的领域里,我们也绝不能把语言与人、把人与大地隔绝开来。大地、人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6]I。语言符号反映一国文化,是民族文化模式的生动体现,航海习语也不例外。一国主流文化的地理历史、心理思维和宗教崇拜制约航海亚文化的特征,同时也决定了航海用语的风格。通过航海习语能够管窥航海文化,反过来,中西航海文化的多层级比较也能解释中英航海习语符号风格的不同。总之,中国文明的土地公有制决定了群体意识高于个体意识,从而形成“大一统”,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导致汉语航海习语多体验、重感受的风格。西方文明的土地所有制决定个体意识独立于群体意识,形成“神、人、天”相分相对立的文化模式,致使英语航海习语多描述,强调人征服自然的特征。从语言符号与文化符号关系的角度分析中英航海习语,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从符号学角度研究习语。
[1]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M]//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72.
[2]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观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20.
[3]安俊丽,刘扬.基于谚语的中西方海洋文化差异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0):64-67.
[4]邓晓芒.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117.
[5][美]爱德华·萨皮尔.萨皮尔论语言、文化与人格[M].高一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4-235.
[6][德]威廉·冯·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姚小平,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75-79.
[7]吴大品.中西文化互补与前瞻——从思维、哲学、历史比较出发[M].许昌明,译.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42-43.
[8]陆忆松.海洋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1):38-43.
[9]刘雪梅,张炎.英语习语用法精粹[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27,258-287.
[10]Oxford IdiomsDictionary for Learnersof English[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147.
[11]Richard A.Spears,Betty Kirkapatrick,NTC’sEnglish IdiomsDictionary[M].Beijing:CentralCompilation&Translation Press,2008:6-97.
[12]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239.
[13]徐扬尚.中西文化话语比较[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7.
[14][英]阿尔费雷德·诺思·怀特海.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M].周邦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7.
(责任编辑:吴克峰)
The Culture Review on Chinese and English Navigation Idioms——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Linguistic Signsand Cultural Signs
JIAN Yao
(College of Economy and Adm inistration,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Nanjing,Jiangsu 211170)
Navigation cultureplaysan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alculture,which iscontrolled by themainstream culture pattern,yetpushes the developmentof themainstream culture.The short cut to know a navigation culture is to study a nation’snavigation linguistic signs.Thispapercompares the Chineseand English navigation idioms,through theanalysison navigation idiomatic signsand the ChineseandWestern psychological thoughtsand religiousworship.The research can be concluded:the different landownership of ChineseandWestern civilization leads to the differentprimary-slave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and group consciousness,and shapesinto Chinese experiencing and image thinking and Western criticaland rational thinking.Therefore,Chinese navigation idiomatic signsare more concrete and imaginative,whileWestern onesaremore proceduraland descriptive.
navigation culture;navigation idioms;sign;psychological thinking;religiousworship
H034
A
1008-7427(2015)04-0061-04
2015-06-10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符号学视角下中西方航海文化的对比研究——以航海习语为例”(2014SJB317)。
简耀(1981-),女,江苏徐州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语言符号学、跨文化交际、语言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