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宝,陈斌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针对“90后”高职生特点构建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体系
张天宝,陈斌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后成长的一代,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由于高考分数较低才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整体素质不高,较难管理,对于辅导员来说是一大挑战。如何根据“90后”高职学生特点,开展科学有效的工作是摆在每一位高职辅导员面前的问题。分析高职生思想行为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体系的建议,以期为辅导员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辅导员;“90后”高职生;工作科学化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地区或城市低收入家庭。高职生大多是“90后”,他们个性鲜明张扬,思想活跃。根据“90后”高职生特点,构建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体系,提升工作效率,以促进高职生在校期间得以全面发展,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校生逐渐过渡到“90后”一代,他们是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或农村留守学生,表现出鲜明的群体特性和个性特点。他们个性张扬、追求独立、勇于接受挑战、思维活跃、观念超前、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同时又具有情绪化、以自我为中心、价值取向功利化等缺点。
1.1自信张扬,情感强烈但不深刻,具有情绪化的特点
个性张扬是“90后”高职生最显著的特征,他们只要有机会,总会把自己最阳光、最自信的一面表现出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期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由于处在后青春期,身体发育接近成熟,但心理还不成熟,感情强烈但不深刻,敢爱敢恨,虚荣心强,追求物质享受,精神生活空虚,大部分学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为明显的情绪化的特点。
1.2思维活跃、观念超前,网络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力弱
作为在网络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成长的一代,在多元教育和开放教育下催生的一代,“90后”高职生思维活跃、观念超前、视野开阔,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由于网络的渗透,使“90后”高职学生缺少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缺乏精神生活,容易出现内心的空虚和无助,使其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心理承受力降低。
1.3认知单纯、叛逆心理强,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趋向功利化
“90后”高职生认知单纯,思维比较直接,容易走极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具有片面性。而且,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趋于功利性,常以自我为中心,相对自私,缺乏集体荣誉感,又有较强的叛逆心理。
所谓科学化,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符合客观规律;二是高效化,即更快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遵循辅导员工作的规律,明确任务职能,创新工作方法,以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具有其内在规律性,高校辅导员工作也不例外。黄牡丹[1]认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是指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和规律,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陆汉梓[2]则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在负责组织、实施、指导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自觉地运用教育和管理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开展工作,并不断总结出自身工作规律的过程。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要求辅导员工作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青年个性行为特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大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其内涵包括3个方面:一是辅导员在工作中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二是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三是以科学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以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虽然辅导员工作科学化问题已越来越被重视,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仍然不高,而且还存在着制约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进展的很多问题。
3.1角色定位模糊,工作职责不清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核心任务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我国当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工作过于广泛,工作职责不清。高校辅导员已由思想政治教育者逐渐转变为集思想政治教育者、班级事务管理者、职业指导规划者、心理健康咨询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工作职责过于宽泛,没有明确的职责,导致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且在部分高校辅导员被当成办事员、打杂的,忽略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作用。
3.2专业知识不足,培训机会少
近年来,高校招聘辅导员一味追求高学历,甚至要求硕士、博士学历,并且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缺乏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根据当前大学生性格特点,要求辅导员不仅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还掌握诸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而辅导员在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3]。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辅导员的培训,但辅导员在高校总被当作多面手来使用,总是尽可能多地完成学校交办的工作任务,致使辅导员深造和培训的机会大大减少,最终导致辅导员理论知识不足,工作方法陈旧,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不高,不能与时俱进地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当今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
3.3缺乏职业规划,转岗现象普遍
很多高校辅导员兼有行政管理和教师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日常事务繁杂,并且还承担一部分行政工作或有一些授课任务;心理负担重,工作压力大,导致对自己不能正确认识和定位,对职业生涯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思考。另外,高校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转岗现象较为普遍。由于辅导员岗位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不高,一人扮演多重角色,很多人把辅导员岗位当作“跳板”,一有机会就会转岗,或加入专职教师队伍,或进入行政管理层面,很少有人想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工作科学化无从谈起。
基于对“90后”高职生个性特点分析和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存在问题的认识,要实现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必须要在明确辅导员职业定位、认清工作职责、优化工作程序、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以外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以科学思想为指导
辅导员工作必须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指导思想的科学与否关系着工作的成败和效率。为此,国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培养与发展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利于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职业化”有了政策依据和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辅导员必须在工作中坚持和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工作方针才能实现科学化。
4.2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辅导员工作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必须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才能促进工作的科学化。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有很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要实现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高校也应当给辅导员提供继续学习的平台,通过岗前培训、骨干培训、专业培训等途径,举办讲座、学习报告会、研讨会等方式,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辅导员自身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以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决策开展工作,实现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
4.3以创新工作为理念
面对新时期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要求辅导员创新工作理念,不断改革和探索辅导员工作的新方法、新技术,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加强工作思路创新,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辅导员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党员的培养和发展以及就业指导[4]。这些工作涵盖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90后”高职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针对高职生特点创新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深入了解学生,认真分析研究学生;二要强化服务意识;三要把握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个体需求;四是积极参加辅导员培训学习,使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4.4以完善体系为手段
为提升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工作检验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等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机制。把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业务培训相结合、模块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集多种形式的培训于一体,创新培训和考核形式,丰富辅导员培训内容,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应将辅导员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系列,按照工作年限沿着副科—正科—副处等行政级别来确定辅导员的职级。在当前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专业化背景下,各高校应该进行积极探索,将辅导员的职称晋升单列。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能够有效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促进工作科学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辅导员工作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那么,完善的工作检验评估机制就是必需的。高职院校必须制订相应的辅导员工作检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开展[5]。
4.5以队伍建设为保障
构建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体系,实现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很多高校辅导员人数达不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规定》)的要求。《规定》第六条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虽然高校为适应学生规模也招聘了大量辅导员,但辅导员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有不少辅导员原来学习的专业和辅导员工作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不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相关知识背景。知识水平有限,专业能力欠缺,不符合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要求,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6]。为此,高校应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教师队伍,这是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保障。
[1]黄牡丹.掌握科学规律积极推进辅导员工作科学化[J].职教论坛,2011(14):85-86.
[2]陆汉梓.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10(8):105-106.
[3]冯睿,潘莉莉.社会学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6):101-103.
[4]徐德毅.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32-33.
[5]陆汉梓.关于高职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实现[J].职教论坛,2012(29):72-76.
[6]隋淑萍,张芳芳.关于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若干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14,14(1):106-107.
G640
A
1671-1246(2015)22-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