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贵宝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性。他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了重要批示,并在其中强调指出:我国还有1 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对当前的大学生同样具有特殊教育意义。高校强化对大学生节俭理念教育,大力弘扬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在大学校园中蔚然成风,这不仅是高校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且也是促进当前大学生节俭理念与消费行为培育的有力举措。无疑,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当下,节俭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脱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因素。就总体来讲,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及思想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节俭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的脱节问题仍比较突出。其具体表现:
当下大学生大多懂得节俭是一种好的道德品质,认同节俭是一种好的习惯,但在行为上表现出同目标的偏差,现实中总不能践行,浪费严重。浙江省消保委近期对在杭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0 份,收回有效问卷1642 份。问卷调查的同时,也进行了为期12 天的网络调查,有1668 人接受调查。问卷、网络调查共计3310 份。其中,男性占65.71%,女性占34.29%。其一、“人情交往支出”比重较大。调查结果显示,每个大学生每月用于交际的花费,300 元左右的占40.6%,300 元以上的占55.1%。每逢自己生日或是好友生日,有57.5%的学生会请同寝室的人或朋友吃饭,35%的学生选择送礼物,7.5%的学生点歌送祝福[2]。显然,过高的人情交往开支对于大多靠父母支撑来完成学业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无论对父母还是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其二、生活方面的浪费突出。如,在对“每餐食物浪费情况”的调查时,没吃完就倒掉的占38.5%;“略有剩余”大学生占41%;而“吃干净每餐的食物”占20.5%。其三、学习用品方面的浪费也严重。如在问及使用电脑“每天上网花多少时间时”,5.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不超过2 小时,5 小时以上的则达到26.6%。另外,还普遍存在公共资源浪费。如长时间离开宿舍空调不关、洗衣服的水龙头花花流淌着而人却不知去向等等。
据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也认识到修身善性、完善人格的重要性,德性是安身立命之本,但在日常消费时,往往表现出缺乏自立和内省的精神,不愿做到“慎独”,消费来源存在依赖性和寄生性,消费从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看到别人有的,自己必须也要有;别人物品档次高的,自己以为“过时了”,于是就设法更换更高档次的。通过上述调查发现,电脑、手机等已成了大学生的必备要件,有56.27%的被调查学生在校期间更换过1 部手机,32.8%的学生更换过两个以上手机。在被问及“更换手机的目的”时,有67.2%的大学生选择“过时了”。调查还显示,不少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品牌偏好,如在“购买名牌的动机”调查中,34.6%的大学生选择“其他同学有,我也要有”,57.8%的大学生选择“名牌可以显现自己,体现出和别人的差距”[2]。可见,为了满足一种虚荣心而不顾经济承受力,进行盲目攀比消费,这种非理性消费必然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当前,多数大学生能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关心自身成长、注重成就学业,但另一方面又缺乏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思想准备,而且在实现人生目标的具体行为上注重享受性、短视性倾向,目标与行动表现不完全一致。一部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没有做到合理分配开支、量入为出,他们的消费往往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缺乏理性计划安排。据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吃喝只占47.65%,而用于休闲、娱乐及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占52.35%。调查还发现,部分大学生为了拥有一款名牌情愿节省、甚至牺牲自己其他必需的开支,或不惜加重父母的负担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一时欲望。这都反映出目前部分大学生不完全能做到量入为出,消费更注重超前性消费、跟风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等,根本不去考虑所购的这些物品是否对自己是真的必需品,或者根本不去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是否能承受得起。这样的消费倾向势必使大学生在高校的主要精力用于享乐方面,而对于他们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将会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概括地说,目前大学生节俭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表现为知而不能行、知而不愿行、知而不完全行等“知行不一”情形,在日常消费上存在着浪费消费、攀比消费、享乐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等突出问题。这既不符合我国现实国情,也有碍于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
1.理财消费教育的偏差。在西方的教育研究中,把理财消费教育列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重视培育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促使他们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苦难和挫折的适应性与承受力,竭力做到合理甚至节俭消费。而我国自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以来,教育理念与市场经济之间仍存在相互脱节现象,国内学校很少将理财消费教育纳入到教学范围中去。当下的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的课程中难以见到相应的消费教育,甚至在大学的通识教育中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其内容。由于高校对学生关于理财消费教育的缺失、理财能力的培育重视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理财、预算等基本生存能力的不足,学生也就难以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而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在缺乏正确引导和没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时,其消费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浪费现象,同时也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
2.社会享乐文化的渗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凸显,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上传统的节俭消费理念受到了猛烈的的冲击,认为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追求高消费、追求物质享受,甚至还有人视节俭为陈规陋习等。再加上社会各种新闻媒介的传播、渗透,特别是一些过分强调物质享受的传媒,提倡享受、奢靡等生活方式,如“大款的天地”标举的是一种享乐主义,诱导人们追求吃、穿、住、行的高消费,追求“我消费我存在”的生活方式[3]。这种重物质享受而轻理想信念的享乐文化在大学生中普遍深入渗透影响,催生了享乐主义的不健康消费取向。
3.家庭失当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奢侈、享乐的消费观无不与家庭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深受其家庭影响。当下,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失当”现象:其一,理念上的失当。现在的大学生中多数均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把他们视为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对孩子的消费需求尽力做到有求必应,坚持“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理念;其二,内容上的失当。平时对孩子的教育重智育、轻品行,种物质、轻精神,重养育、轻教育等;其三,行为方法上的失当。各家庭因消费理念、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及消费模式的差异,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部分家长在外大手大脚花钱、挥霍享乐时,这种奢侈消费行为很容易就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影响孩子不刻苦学习、不节俭消费、贪图享乐等。这的确验证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方法。
4.个人艰辛体验的不足。当下的大学生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数没有经历过挨饿、受冻真正的贫穷与困境;他们大多数没有体验过为了生计而艰苦体力劳动的锻炼与洗礼;他们大多数没有克服挫折、困难和养成劳动的意识与毅力。所以,他们很难深刻理解和感受父母的艰辛,对父母创造的财富、收入缺乏环境的认知,同时也未能做到尊重别人的劳动,更不懂得在日常消费中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由于父母过于悉心呵护、溺爱他们,一切为他们考虑周全。因此,他们很少主动接受“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艰辛劳动与节俭消费的传统美德熏陶。这是造成多数大学生产生浪费消费的误区,不懂节俭消费的重要原因。
1.有碍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一些大学生不顾实际,盲目消费、奢侈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蔓延,也是一部分人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的思想表现。脱离节俭、挥霍浪费行为是对父母、对社会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制约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误导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有碍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极为不利。
2.有碍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90 后的大学生个性是比较张扬的,尤其受社会上奢侈消费普遍盛行的影响,助长了个人主义倾向,有的学生认为自家优越而看不起贫困学生,得知生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做些兼职工作,不仅没有同情心、帮助情,反而还讽刺、鄙视他们,阻碍了同学之间正常的交往、产生了相互猜疑与不信任的情绪、凸显了隔阂与矛盾的摩擦、造成了室友间紧张的气氛等。此外,在一些富裕家庭学生消费无节制、浪费消费的示范效应下,部分贫困生生活费紧张、学习用品缺乏等,受这种境况困扰,致使他们常缺乏自信、自卑、压抑、寡语,从而他们远离群体、自我封闭、关系冷漠,这无不成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大障碍。
3.有碍于自身素质的提升。节俭理念与消费行为脱节,妨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提升,更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一些家境好的学生穿名牌、用高档,陶醉于高消费与物质享受中,把追求高消费当作人生的目的和幸福,把消费水平看成评判人的贵贱、尊卑与荣辱的标准。这势必导致大学生重享乐、轻劳动,曲解了幸福的真实含义,有碍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因缺乏理性,易受周围人群影响,虚荣心较强,全然不顾家里的实情、全然不顾父母的艰辛,进行脱离实际地面子消费、超前消费与浪费消费。这不利于当下大学生敬老、感恩、诚信和节俭等品格的培育,障碍了大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
当下,要大力促进大学生节俭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融合,高校应强化基本国情教育、消费道德教育和消费基本理论教育等。
1.强化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学生节俭理念。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将基本国情教育、资源教育和勤俭节约教育列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从我国资源相对匮乏与快速增长和需求之间矛盾日益突显的现实出发,提高加强资源能源管理、节约高效利用资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从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科学发展高度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俭理念、促进理性消费。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节俭消费道德内容。高校思政教育要积极引导学生弘扬节俭精神、树立科学消费观念、践行长期节俭消费行为;教育学生从思想认识与日常行为的结合上、从个人消费与集体消费的结合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竭力做到节俭消费,反对奢侈浪费;倡导节俭文化,把节俭消费行为贯穿于高校的每一个环节、落实于高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为营造全校节俭消费的良好氛围发挥应有作用。
3.强化消费理论教育,提升学生理财素质。马克思曾说,“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要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4]。因而,在高校思政课或公选课中强化消费理论教育,提升学生理财素质尤为紧迫。一是增加消费常识与消费理论教育,主要有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计划、消费心理及消费方式等;二是增加消费文明教育,引导学生理性物质消费的基础上,提升精神文化消费质量,促进全面发展;三是增加消费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深刻领会脱离实际的消费对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影响极大;四是增加理财教育,主要内容有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理财基本技能的培育及理财价值观的教育等。总之,通过对消费理论、理财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理性地思考学习、生活、乃至今后工作中所面临的消费问题,在消费过程中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哪些是必须开支的,哪些是不必要开支的,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确立合理的消费计划,勇于践行节俭消费。
脱离劳动实践锻炼,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更难体验劳动过程中的艰辛,更不可能领悟到节俭消费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强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自觉将节俭理念内化为其价值观,并主动为之而践行,进而推进知行合一。为此,
1.高校可充分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由学校牵头、会同学院联合组织学生到矿业、农村和贫困地区参观并亲自实践,了解他们处于恶劣劳动环境和为了家庭的生计而不得不在极其疲劳境况下仍坚持劳动情形,从而激发自己刻苦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始终做到消费中不忘节俭。
2.高校应尽可能给学生拓宽更多的勤工助学渠道,校学生处会同总务处、后勤等有关部门周密规划、精心组织,提供尽可能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参加劳动实践。如,杭州下沙高校可充分利用下沙大学城内众多企业的优势,校学生处负责人帮助学生积极主动与多家企业单位进行联络,进一步拓宽勤工助学渠道,为一些想靠自己的努力去赚取一定报酬的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了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的结合。
这样,一方面学生自身感受到学校确实在关心学生、心系学生,于是自觉树立爱校意识;另一方面,学生参加校内外不同性质、不同环境下的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实践的乐趣、拓展知识的价值,把智商、情商与财商结合起来,在劳动中自觉改正奢侈、享乐、浪费等不良习气。
节俭消费要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必须用规章制度来保障,规章制度是规范大学生最客观最有效的措施,通过完善的限制措施或激励机制,诱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到制约或受到较好的引导,为有效杜绝校园浪费现象创造有利条件。为此,
高校设立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分体现节俭内容,同时对各级行政人员、各职能部门和所有教职工等都要有专项的节俭奖惩措施,用制度来管人管事管物,抓好各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坚持把节俭引入工作的全过程。
1.各级领导、专任教师和辅导员都要争做节俭消费的表率,让学生从学校各方面均能感受到节俭的气息,使节俭消费教育不是在卖嘴皮子,而是真正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2.建立完善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辅导员及学生干部责任制,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具体责任,加强对责任落实情况监督与管理。
3.建立由学生参与的校园浪费巡查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地检查、监督,其结果定期在校报、宣传栏上公布。对节俭消费表现突出的:学生应与评定助学贷款、奖学金和评先评优等方面挂钩;学校工作人员应与工资、奖金、岗位聘请和职位晋升等方面结合起来,以完善的措施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对校园浪费消费行为的个人、部门,不论涉及到谁,都及时予以曝光,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任何人的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有效纠正大学生中的不良消费行为,必须着力开展厉行节俭的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的“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环境。为此,
1.积极倡导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充分利用讲座、评论、参观、调查、征文、演讲、社会实践等活动方式,向大学生宣传节俭消费的生活方式,对于校园浪费的人和事给予及时曝光,共同反对校园中的奢侈消费和盲目消费,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厉行节俭,遏制浪费。
2.利用宣传栏、标语、海报、公共场所安装的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资源状况,宣传节俭消费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奢侈消费、浪费消费在科学发展中的认识,节俭消费不仅只是个人的问题,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问题。
3.利用广播、网络、校报等传媒宣传节俭消费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不把节俭当口号,厉行节俭见行动,鼓励大学生做勤俭节约风尚的实践者、传播者、示范者,努力创设“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环境。
总之,通过系列校园节俭活动的开展,形成以节俭消费为美德的主流校园文化环境,对教育、引导学生崇尚节俭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习近平.浪费之风务必狠刹[N].光明日报,2013-01-29(1).
[2]浙江省消保委.调查:部分大学生节约意识淡薄偏好名牌[EB/OL].[2009-03-19].http://edu.china.com.cn/txt/2009-03/19/content_17467357.htm.
[3]胡萍.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对策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2):196-19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