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学全
企业的“伪文化”
文/邵学全
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确立了精神支柱。
随着企业文化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更是引人注目。这是因为价值观是把员工联系到一起的精神纽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行为规范和制度的基础。一些企业之所以出现了害人害己的“伪文化”,其问题往往是因为企业的价值观出现了偏离。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管理成功过程中所推崇和提倡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常常被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是企业整个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与个人遵从的价值观一样,企业所信奉与推崇的价值观,是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行为的内在依据。
三个典型的企业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里提倡“义利”取舍方面的价值观。晋商把它延伸为诚信观,后来现代企业又把它演进为“义利统一”的企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一直在影响着企业。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也先后出现了企业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其中,最大利润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和社会互利价值观是比较典型的企业价值观。
最大利润价值观是指企业全部管理决策和行动都围绕着如何获取最大利润这一标准来评价企业经营的好坏。
经营管理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规模扩大、组织复杂、投资巨额而投资者分散的条件下,管理者受投资者的委托,从事经营管理而形成的价值观。一般来说,除了尽可能地为投资者获利以外,还非常注重企业人员的自身价值的实现。
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西方社会的企业价值观,它要求在确定企业利润水平的时候,把员工、企业、社会的利益也统筹起来,不可失之偏颇。
而当代企业价值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虽然以前企业文化也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但是只限于把人才培养作为手段。当代企业的发展趋势已经开始把人的发展视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手段,这是企业价值观的根本性变化。企业能否给员工提供一个适合人发展的良好环境,能否给员工的发展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这是衡量一个企业或优或劣、或现代或落后的根本标志。
企业价值观的作用。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确立了精神支柱。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做人行事的标准,一经确立并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就会产生长期的稳定性,甚至成为企业几代人所共同的信奉,一个企业如果能使其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并引以为豪,那么企业就具有了
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基本个性。不同的社会条件或时期,会存在一种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和文化共同体,企业内部也会形成具有本企业特点的自我价值观。这种自我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个性,维护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例如,一个企业把利润作为自我价值观,当利润和创新、信誉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它会很自然地选择前者,使创新和信誉服从利润的需要。
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着导向和规范的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意识,能够规范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员工很容易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这就大大节省了企业运营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它往往是通过群体氛围和共同意识引导来实现的。
企业价值观激励员工释放潜能。员工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企业的活力是企业合力作用的结果。企业的价值观如果被员工所认可,就会激发出员工的潜能,企业的合力也就越强,所引发的活力也会大放光彩。
企业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伪文化。比较典型的案例如:南京冠生园集团一向以“质量过硬、童叟无欺”作为对外宣传的价值观,在其“陈馅丑闻”曝光后,不仅自身陷入困境,还使整个月饼行业都受到了沉重打击。
企业价值观在定位上出现偏离。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没有及时纠正原来共有价值观所存在的弊端,让它仍然牢固地支配着企业的行为,妨碍企业去适应新的环境。可以想象,一个在创业时期就牢固地树立了“勤俭节约”价值观的企业,当它逐渐发展壮大,同时又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原有的价值观就会受到冲击,很难做到让企业行为独善其身,为赢得最大利润,往往会出现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比如,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事件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企业价值观在执行上出现偏离。由于企业价值观的“落地”和“深植”出现了言行不一的问题,价值观没有很好地指导企业和员工的行为,或者是成为了员工的教条、领导者控制员工的手段。如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提出“以人为本”,企业领导做得却是凭自己的主观好恶选人用人,不注重培训员工的技能,任意克扣员工的报酬所得等,结果选用和培养了一批和企业领导个人价值
观一样的员工,而企业标榜和倡导的价值观成了摆设。
有句话说得好:“作为组织来讲,当它的价值观出现问题、出现偏离时,那么这个组织离出现问题就不远了。”
埃德加·H·沙因认为,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基本假设的反映,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企业创始人的基本假设和价值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如果能持续地为企业带来利益,就会逐渐稳定,成为企业的基本假设和价值观。企业出现价值观的伪装现象,是由于企业基本假设、价值观和社会环境、法律、企业的客户对企业的基本假设、价值观的要求不一致造成的。例如,一些企业采取高工作量、低报酬的方式压榨员工,以低质量产品投向市场,采取各种偷漏税行为,这些行为在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经常得不到制止,甚至被默许,企业由此获取了正常情况下难以获得的利益。其压榨员工、不重视质量、缺乏诚信的价值观也固化下来。这些企业在旧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指引下获得了利益,不愿意放弃既有的价值观,但又必须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于是就采取了伪装企业价值观的办法。此外,一些经济领域的秩序仍不完善,“潜规则”盛行,也是催生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
另一方面,在企业员工的价值体系里,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道德观念狭隘。一些企业人缺乏基本的、统一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底线,如果讲道德也大多对圈子人讲的,如果你是圈外人,对你就很难有道德可言。尤其是现在,这种不道德行为竟然演变为“杀熟”和欺骗弱势群体的现象。
诚信观念受限。对于一些企业人而言,诚信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基本原则。这种手段能获取别人的信任,能满足个人的私欲,而不是做人的底线或准则。如果诚信不能满足个人的私欲,诚信就会迅速瓦解;如果不是圈里人,企业人是不可靠的;如果没有共同利益追求,企业人是不可相信的。
制度观念弱化。在许多企业人脑海里,制度是一个门槛,目的是为了挡住圈外人,只要是圈内人,一切都可以变通。在企业员工那里,制度的刚性取决于最高领导者的意志:如果不强调执行,制度就成为摆设;不强调监督,制度就变样走形。
看看企业价值观是否注重了价值观的沉淀,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行思考,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企业最本质的特点,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追求,防止了急功近利和片面化等。
企业价值观语言表达准确度、精炼度纠偏。看看企业价值观是否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进行描述,便于企业员工了解和记住的企业价值观,价值观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特征,能够把一个企业的对内对外态度和另一个企业区别开来。例如,海尔公司把价值观表示为“真诚到永远”;IBM提出“最佳服务精神”,把“为顾客提供世界上第一流的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信念等。
企业价值观配套机制性能纠偏。看看企业是否把企业价值观落实到组织系统的所有层面,把管理制度乃至组织架构与价值观一致,把关键的行为准则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制定和维护,把企业价值观渗透和体现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促使企业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和谐发展。
维护企业价值观统一的领导人行为纠偏。看看企业价值观是否被灌输与宣传,企业领导人是否自始至终的倡导与宣传,以深化员工对价值观的认识,并不断地给予指导和纠偏;经过不断地潜移默化后,员工接受并内化为企业价值观的程度。
转化和延续企业价值观的措施纠偏。看看企业是否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让价值观变得活灵活现,把价值理念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体现在员工日常行为和企业对外形象上,实现企业上下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广泛认同,并转化为统一的行为。
企业价值观效能发挥纠偏。看看企业文化管理部门是否定期地对价值观进行测评和管理,以便了解员工感受到的企业最重视和最不重视的方面是什么,是否与企业提倡的价值观有偏差,偏差在哪里,造成偏差的原因,企业如何进行调整;看看企业倡导的价值观是否已真实地反映在组织系统的所有层面,并转化为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达到企业内部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由此看来,企业价值观的纠偏,其目的就是让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道德,按照现代企业规范要求进行经营,并能够自觉地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在管理中以人为本,用制度作保证,使企业科学、稳健地运营,从而塑造优美的品牌,最终成就企业的基业长青。
|责任编辑:君论mdn80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