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海艳
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江西 鹰潭 335000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40例负面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桂海艳
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江西鹰潭335000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负面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和SS-QOL评分。结果:干预组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后的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加快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干预;脑卒中;负面情绪;生活质量
脑卒中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生活质量。脑卒中患者多因自身疾病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的特点而情绪低落,严重者出现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自身人体各个系统,如神经功能失调、呼吸加快、内分泌失调等[1]。因此,本研究在早期康复护理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为脑卒中,并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60.18±13.65)岁,病程1~14d,平均病程(7.68±3.42)d;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3~85岁,平均年龄(62.42±15.34)岁,病程1~15d,平均病程(7.86±3.61)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肢体康复、日常护理等基础护理,干预组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①讲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改变患者对脑卒中错误认知,从知识层面上纠正患者认知观点;②由恢复进展良好脑卒中患者讲述治病、抗病、康复的经验,加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③组织开展冥想放松训练,放松身心,改善焦虑、抑郁情绪;④组织脑卒中康复交流会,由多个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交流,消除孤单、寂寞情绪,并交流康复方法,同时护士进行正确的指导。
1.3评判标准[3]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进行评分。量表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生进行评定,并对入选患者进行统一指导。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护理前后的SS-QOL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的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后的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SS-QOL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我院制定的心理干预护理结合了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以及支持心理疗法。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明显降低,SS-QOL评分明显升高,表明了心理干预护理在改善患者情绪方面凸显出了良好的效果,且实行过程中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的优势,也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促进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现代的医学模式中,脑卒中的治疗不再是单一的临床表现改善及寿命延长,更为着重患者治疗后的生存生活质量的提升[4]。因此,更应该在早期康复治疗前进行心理干预,其原因如下:①尽早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心理障碍,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接受和配合治疗[5]。②引导患者并给予正确的支持,可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促进患者与其他社会人员的交往,体现患者自身的社会价值,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致残率和致残程度,提高患者自身的自理能力,使患者尽早回归社会[6-7]。因此,早期给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十分必要,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加快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恢复的过程是很漫长的,由于本研究心理干预观察时间甚为有限,且相对观察的病例较少,故在患者后期心理过程和长期疗效方面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加快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晨,陈文权,高社荣.老年脑卒中后抑郁与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5):513-516.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6,6:4.
[3]何予工.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睡眠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5):361-364.
[4]毛莉.脑卒中患者心理特征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4):13-14.
[5]徐晓燕.动机性访谈对脑卒中患者家属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6):33-34
[6]王玉龙.脑卒中患者功能独立性、家庭照料者负担感与其负性情绪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1):133-135.
[7]姚惠侠,冯海霞,何君芳,等.脑卒中患者家属对负性情绪及心理治疗的认识状况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7):652-654.
(收稿日期:2015.09.08)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140-02
作者简介:桂海艳(1977-),女,江西鹰潭人,本科,儿科护理,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