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萍 陈恒冲 赵 翙 李思诗 赵 晶 许春泉
1.辽宁省本溪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辽宁 本溪 117000;2.沈阳药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药物研究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十种寄生药材中铜、铁、锰、锌的含量
王雪萍1陈恒冲1赵翙1李思诗1赵晶1许春泉2
1.辽宁省本溪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辽宁本溪117000;2.沈阳药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目的:测定十种寄生中铜、铁、锰、锌四种微量元素。方法:用硝酸-高氯酸(5∶1)混合液对十种寄生进行消解,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十种寄生均含丰富的锰、铁、锌、铜元素;桑寄生、槲寄生四种元素的含量锰>铁>锌>铜;棱枝槲寄生含铜22.23mg/L、锌66.50mg/L,大苞寄生含铁434.7mg/L、锰667mg/L均高于以上八种寄生的含量;样品回收率在93.0%~98.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2.0%,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为寄生药材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寄生;微量元素;原子吸收光谱法
寄生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列为上品,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益气安胎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筋骨痹痛、腰痛背强、胎动不安等症。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1]仅收载桑寄生、槲寄生二种。寄生除含有有机酸外,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无机微量元素,但关于寄生无机微量元素的测定未见报导。研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十种寄生中铜、铁、锰、锌四种人体必需的无机微量元素,为寄生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日立180-80偏光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2试剂试药浓硝酸、高氯酸(沈阳市新化试剂厂);Fe(13B33-1)、Mn(13B15-3)、Cu(13C24-2)、Zn(13C03-2)标准溶液(1000mg/L,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介质(HNO3)C=1.0mol/L;水为二次蒸馏水。
1.3药材十种寄生均由沈阳药科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提供,由沈阳药科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主任许春泉教授鉴定。见表1。
表1 十种寄生情况
2方法
2.1原子吸收检测条件[2-5]。见表2。
表2 原子吸收检测条件
2.2样品溶液的制备样品洗净泥土,用蒸馏水淋洗干净后,在80℃下烘干后粉碎、混匀;精密称量各样品0.3g,置于凯氏消化瓶中,加入混合酸10ml,浸泡30min;置于电炉上,先低温加热至棕色烟冒尽,然后再高温加热至冒白烟,直到样品清亮透明,取下,放凉;把消解液移入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即为待测液。用同法制备空白试样。
2.3标准溶液及标准曲线精密吸取Fe、Mn、Cu、Zn的标准溶液,按表3制备系列标准溶液,按表2的条件进行测定,得各元素的线性回归方程。
表3 Fe、Mn、Cu、Zn的标准曲线
表4 回收率结果
2.4回收率试验精密称量1号样品0.3g,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对照物质,然后按照上述的实验方法进行操作、测定。见表4。
2.5样品测定
3讨论
3.1混合酸消化提取,方法简单,无干扰,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做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3.0%~98.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1%~2.0%,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3.2实验结果表明,十种寄生均含丰富的锰、铁、锌、铜元素,其中桑寄生、槲寄生四种元素的含量锰>铁>锌>铜;大苞寄生铁、锰含量较高,其中铁元素含量高达434.7mg/L,锰667mg/L ;棱枝槲寄生含锌、铜含量较高,
锌元素66.50mg/L;铜元素22.23mg/L,均高于以上八种寄生含量。
3.3寄生具有补肝肾、强筋骨、袪风湿、安胎等功效,与锰、铁、锌、铜四种微量元素密切相关。缺锌会降低生殖系统功能,锰能促进性腺激素的分泌,如果缺乏则生长缓慢,生殖功能抑制;缺铁会影响生长发育,铜可增强人体对铁的吸收[6]。研究结果表明寄生中的无机微量元素丰富,为寄生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表5 十种寄生样品含量的测定 (mg/L)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王联芝,屈桃李.唐树进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中药原朴中的铜、铁和锰[J].光谱实验,2013,30(6):3197-3199.
[3] 俞膺浩,胡美珍,胡兴昌.板兰根中微量元素的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0,17(2):36.
[4] 赵春桂,高薇,庞敬萍.6种安胎中草药微量元素的光谱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5):43.
[5] 罗炳锵. 中药中微量元素的作用[J].中药材,1990,13(2):41.
[6] 孙艳秋,刘珂,王宗禺,等. 槲寄生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31(6):471-474.
(收稿日期:2015.09.17)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