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忙族”的梦想与现实

2015-03-16 03:50:16陈丽丽
时代人物 2015年3期

陈丽丽

书 名:《穷忙》

作 者:余戴维·希普勒

出 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简 介:曾在纽约、西贡、莫斯科和耶路撒冷从事新闻报道,后担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首席外交记者。此外,他也为《纽约客》《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撰写文章。他还创作了另外3本书——《俄罗斯:破碎的偶像, 庄严的梦想》;《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应许之地的受创精神》。

贫穷,是自古以来的难题,而光鲜的“美国梦”似乎令这个难题的解开成为可能:在那片所谓的“自由之地”上,人人机会平等,只要努力工作,你就一定能成功。普利策奖得主、布鲁金斯学会客座学者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戴维·希普勒在他的《穷忙》一书中,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冷静笔调揭露了这个看似合理的说法背后隐含的不通人情的逻辑:如果工作是一种伦理美德,那么失败的人就是误入歧途;从某种程度上说,工资低是工人本身的错,因为工资低说明的不过就是他的劳动价值低。因此,在美国,贫穷是一种原罪,有些人仿佛注定越穷越忙,越忙越穷。这些被理所当然地视为“罪人”的人不分种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穷忙族”。

为洋洋自得的国度敲响警钟

与单凭数据说话的专业文献和以抨击谴责的方式表达观点的作品不同,《穷忙》一书来源于作者耗时数年,对尽管有工作但贫困依旧的美国人开展的深度访谈。作者以当事人自己的话为书中所要阐释的问题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以有血有肉的人物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在书中我们能看到因孩子患有哮喘或者智力低下,而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疲于奔命的白人母亲;在血汗工厂中从事繁重的劳动,但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甚至遭到欺骗、凌辱的拉美移民和亚洲移民;在贫困的家庭中遭到虐待,缺乏学校教育和社会保障,因此自轻自贱,误入歧途的黑人女孩;有些受访者的悲惨遭遇甚至“遗传”到了下一代的身上,她们的子女早早辍学,长大成人后也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更为难得的是,在记录美国“穷忙族”的生活时,作者尽量隐身于画面之外,力求在描述“穷忙族”和他们的雇佣者们时做到客观、公正、全面,此书也因此受到各大权威报刊的高度评价。《洛杉矶时报》评论称此书“力透纸背,……准确地描述出了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所付出的代价”。《旧金山纪事报》认为此书,“内容无所不包,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可谓真正希望能够参与美国脱贫事业的政策制定者提供真凭实据。”《纽约时报》则认为此书“通过揭露不为人知的美国小人物的困境,为一个洋洋自得的国度敲响了警钟”。

“人们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穷忙》一书以生动的描述见长,但希普勒并不满足于描述本身。他声明自己的目的是,“在他们(穷忙族)允许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充分地调查他们的生活情况,解开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链,从中找出个体困境的成因。”

“洗衣工无车可开,银行职员户头只有2.02美元,医学教科书女编辑十年收入也赶不上一个牙医……”作者对贫穷现象抽丝剥茧,通过书中的数十个真实案例反映美国社会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税收和福利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他指出,对几乎每个家庭来说,贫困的成因既涉及经济因素,又涉及心理因素;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影响。在这些因素中,只要任何一项发生逆转,就会导致连锁反应,令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比如,住在破旧的公寓里会令孩子的哮喘病加重,于是家长只好叫救护车;然而家长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信用记录因此被抹黑,进而导致他们的汽车贷款利率大幅提高;于是他们只好买一辆不好使的二手车,在恶劣的天气中无法准时上班,晋升机会和赚钱能力受到影响;于是一家人只好继续窝在破烂的房子里,孩子的哮喘病也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贫穷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令“穷忙族”无力招架。

由于贫穷的成因之间存在关联性,因此贫穷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必须兼顾所有因素:在建議政府为“穷忙族”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职业培训、医疗保障,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作者还提倡社会各界帮助“穷忙族”掌握家庭财政规划技巧和良好的育儿方式。

对愿意了解美国普通民众生存境遇的中国读者来说,这是一份令人眼界大开的记录。而“人们越穷越忙,越忙越穷”,这种现实,的的确确在我们身边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