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燕
【摘 要】 本文就如何使用批评这一常用的教育方法展开论述,通过运用转移对象尊重人、入情入理感化人、把握时机引导人、巧妙方式激励人等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 键 词】 批评;尊重;感化;引导;激励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是一服良药,良药包上了糖衣,甜而不苦,药效不减;忠言却不逆耳,让人乐于接受。这就是批评的艺术。
一、转移对象尊重人
小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教师一定要懂得尊重他们。如果动不动就公开批评、训斥学生,不注意方法和场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情感上就会产生抵触。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教师的批评才容易输送到学生的心坎上,让他们乐于接受,从而使批评产生良好的效果。
学生小强有一次把一只小鸟带进课堂,上课时,安静的教室里突然发出了几声鸟叫。同学们哄堂大笑,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小强身上,而他却只顾跟鸟玩。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才发现小鸟无处藏,顿时,他的脸涨得通红,头低垂着。同学们都关注着我的行动,等待着想象中的“狂风暴雨”,可我并没有生气,还笑眯眯地看了看他,边说边捧起小鸟:“啊,多么可爱的小鸟!你为什么跑到这个教室?走错了地方挺着急吧?既然来了,也就不为难你了,下课后可要记得离开啊!”雨过天晴,小强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下课后,他飞快地把这只小鸟送出了教室。后来,在小强的作文《难忘的一件事》中,有这么一段话:“老师,通过这件事,你给我留下了一个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原来批评也可以是甜的!”
我把批评的对象悄悄地转移了,运用弦外之音巧妙地表达了原意,让人思而得之。
二、入情入理感化人
批评是需要感情作基础和先导的。要使批评取得效果,教师必须多分析了解学生的情感,准确把握情感脉搏,对症下药。在批评中多点人情味,少点火药味,放下架子,以朋友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做好入情入理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感受教师批评教育意图的善,引起情感共鸣,构筑起心灵相通的桥梁。这样,学生才愿意与教师说真话、认错、改正错误。
学生游某成绩不好,曾经有过偷东西的行为。有一次,班里一位同学新买的钢笔不见了,大家一口咬定是游某所为。我及时制止了同学们:没有证据,不能乱说!第二天,我找游某谈话,我并没有追问前一天的事,而是拿出自己新买的钢笔递给她:“老师知道你早就想要一支钢笔,这支送给你。”她接过我手中的钢笔,流着泪说:“老师,钢笔是我拿的,我……”“我知道你肯定不会要人家的东西,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悄悄送回去的。”她连连点头,并保证以后改掉这个坏毛病。后来,她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而且再也没有偷过同学的东西。
三、把握时机引导人
教师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火候”,即选择批评的最佳时机和场合,以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心服口服。
一次,我班学生精心栽种的九里香被校长移栽别处。同学们都愤愤不平,有好几个同学还摩拳擦掌准备动手挖回来,我拦也拦不住,正要把他们狠狠批评一顿,但又想,这也不能责怪他们,毕竟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有感情的。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静一静,等我们上完课再来处理,好吗?”同学们极不情愿地回到座位上课。我特地把老舍先生的《养花》(下转63页) (上接61页)这课调到这节课上。当讲到老舍先生因为爱花而养花,因为花被折而忧愁,因为把种好的花送给友人而高兴,我顺势引导学生,把今天发生的事和课文结合起来,讨论我们种花的感受。最后讨论到“把劳动成果送给别人也是一种快乐”时,让学生明白我们班的九里香因为种得好,才有价值,才会被校长拿去别处补种,我们应当感到高兴。此时,同学们都觉得再挖回来已没有什么意义了,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冲动是不对的,以后要认真培育花草,为校园的美化绿化作贡献。如此处理,既使学生懂得了种花的乐趣,充分理解了课文,又使他们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多得。
四、巧妙方式激励人
我们在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时,对他的错处忽略不计,而对其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一面巧妙地加以肯定和赞赏。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从心底认识自己的错误,还可以满足孩子内心自我肯定的要求,强化其积极向上的欲望。
学生小光由于学习基础差、成绩不好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经常旷课和违反课堂纪律,多次的说服教育,都收效甚微。一天自习课,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完成作业,他却大声高歌:“朋友一生一起走……”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说:“不错,有点周华健的味道!这次元旦文艺汇演,你愿意代表班里出个节目,为班争光吗?”全班同学都热烈地为他鼓掌。他没想到老师和同学们还这么信任他,让他担此重任,心里深受感动,决心尽力完成任务。结果他得了二等奖,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我趁此机会找他谈心,帮助他树立信心,让他迈开了前进的步伐。
批评是一种艺术,一种机制。有时,一句巧妙的话语,一次聪明的举动,会比直言的批评更易让人接受。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善用自己的爱心、智慧和宽容,以达到尊重人、感化人、引导人和激励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袁元,郑航. 德育原理[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欧阳炳焕,徐书云. 班主任锦囊妙计[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