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忆中消费青春

2015-03-16 22:13柳珊全泉
新民周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青春片友情青春

柳珊 全泉

梦想、爱情、友谊……以这些元素为主题的青春电影在中国银幕上走红。2010年是肇始年,那一年“筷子兄弟”的微电影《老男孩》风靡网络;接下来的2012年,著名作家九把刀自编自导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7580万的票房刷新了台湾电影在内地票房的纪录,此后该片席卷华语电影圈,可谓“拿奖拿到手软”;2013年青春电影进入巅峰期,赵薇执导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陈可辛导演的作品《中国合伙人》分别以7.1901亿和5.3936亿的票房高居年度国产片票房榜的第二和第五位,郭敬明自编自导的《小时代1》(折纸时代)和《小时代2》(青木时代)也以4.8亿和2.94亿的不俗成绩挤进榜单前十,一起将青春电影这把火烧得令人眩目;刚刚逝去的2014年,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3》(刺金时代)和郭帆导演的《同桌的你》以5.19亿和4.56亿的高票房再续辉煌,而有着“青春片教父”之称的张一白执导的《匆匆那年》截止至2015年1月5日,影片累计票房约为5.8亿,成为2014—2015年度超长贺岁档中第一部炒热影市的电影,继续带动观众为“青春”买单。

奋斗也是青春片的一大主题。

为什么青春电影在当下如此之火?这让人不禁联想起上世纪80年代《庐山恋》所引发的观影热潮。人们普遍反映该剧虽然讲的是年轻人的普通恋爱故事,但无意中走到了改革开放的前列,为被“十年文革”所禁锢压抑的人性人情起到了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今天为什么我们仍旧热衷青春电影?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在看它?这些人到底怀着怎样的动机与心理在消费此类电影?又从这些电影中看到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匆匆那年》上映期间,在上海两大知名连锁电影院(万达与横店)随机调查采访了70余名观众,并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小时代》等相关影片做了焦点群体访谈。结果发现,不仅意料中的80、90年代的年轻人在看,50、60年代出生的人也在看这些电影。虽然前两者居多,但后两者的比例也占到了38%,而且受访者的学历在大学及大学以上的占到了87%。当我们要求观众用一些词语来描述自己观影的动机与体验时,“怀旧”、“成长”、“梦想”、“情感”就成了不断出现的高频词。这些词其实也透露出了当下青春电影的走红秘诀。

“情伤”是青春电影永远的痛与爱

爱情是无数经典电影的主题,青春电影更是责无旁贷,并且其中的爱情故事足够美,足够痛。几乎所有以爱情为主题的青春电影其结局无一例外地均以遗憾失败收场。

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柯景腾与沈佳宜在日常生活的平淡节奏中演绎出了轰轰烈烈的初恋情节,可仍敌不过成长的烦恼与失意,就像两段曾经交叉的铁轨在后来的岁月中彼此渐行渐远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通过死缠烂打式的追求方式,终于感动男主角,在校园里与心爱的陈孝正走到了一起,但也逃不了“毕业即分手”的魔咒。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残酷,陈孝正为了出国不得不抛弃她;《匆匆那年》中的方茴和陈寻更是将中学期间的恋情延续到大学,然而“大学太大了,大到总是要我们去学不一样的功课,走不一样的路,遇见不一样的人,我们根本就避免不了分道而行的命运”,不善表达的方茴最终以自暴自弃的方式结束了这段曾经无比美丽的爱情。

青春总免不了一场初恋。

有网友总结,不光韩剧有“三宝”——癌症、车祸、治不好,青春片也有三大“法宝”——初恋、堕胎、难到老。受访的大学生们纷纷指出,青春片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波折或是不完美的结局总让他们唏嘘不已,那些所谓的“分手理由”和“分手桥段”也让他们印象深刻。例如《那些年》中柯景腾说,“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就是这种成熟,让男孩招架不住”等等。网上不少好事者更是把许多青春电影中的对白整理成经典语录让众多爱好者分享使用。许多观众表示,观影之后常常很难界定男女主角分开时是否还有爱,可是影片呈现出的分手理由不外乎误会、劈腿和现实压力,既然错过已成定局,唯有彼此祝福。所谓相见不如怀念,如何怀念彼此已经错过的青春呢?在黑乎乎的电影院里,借别人的爱情故事来追忆自己的青春年代无疑成为了最佳的怀念方式之一。记者在观影现场看到不少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带着红眼眶走出电影院的。

这也难怪,在中国近三十年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切都在变化消失中,电影中努力再现的那些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已很难再觅踪迹,更何况善变的人?以永恒为追求目标的爱情自然无法避免受挫受傷的命运,这样的爱与痛多少击中了当下无数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敏感神经。

谁的青春不奋斗

“奋斗”是青春电影的另一大主题,年轻人的奋斗离不开梦想。“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中国合伙人》中的主人公成东青用这样一句话来定义和评价自己一直坚守的东西。但梦想究竟是什么却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屌丝不可悲,梦想最可贵。相伴一生中,坚持就幸福。”有网友用这样一首打油诗来描述《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的奋斗史。来自农村的“土鳖”成东青高考落榜后跪求母亲才得到再次复读的机会,略带自卑又追求上进的他立志大学四年看完八百本书,不惜挑灯夜读;毕业后留校任教的他因为物质压力所迫只好下海做家教,却因此成为学校公开开除的第一人;于是他误打误撞地开始了创办英语培训学校的道路——半夜在电线杆子上贴小广告、在废旧仓库上课、把肯德基店面当成免费教学场所,其实他的梦想很简单——赚钱。但赚钱说到底只是手段而无法成为目的本身,赚了钱之后要干的事才能说是梦想。如果没有朋友孟晓骏的指点与帮助,成东青的梦想实现后无非是买几百万一套的房子送人。孟晓骏的爷爷、爸爸都是留美海归,他的留美之路看起来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可是这个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年轻人在美国却并不顺利,他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身份被贬和自尊心受挫,因此他的梦想是被全世界尤其是被美国所承认。比起成东青的脱贫致富梦,这个梦当然比赚钱来得更高大上,由此他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新梦想”公司的思想领航者。他的经历显然暗示了一代中国精英“美国梦”的瓦解和“中国梦”的构建。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实现梦想怀抱着巨大的希望,有网友认为“梦想破灭即青春”。《同桌的你》周小栀“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去斯坦福上学,另一个是在教堂举办一场独一无二的婚礼,结果都没有实现”。与此同时,林一的“梦想追逐之路”也很残酷。他一开始就出手不凡,知道要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由此被美国boss赏识,顺利签到美国,一切都在预示着一个年轻人只要有头脑肯奋斗就能梦想成真的美好结局。结果却出人意料,林一在美国公司连企划书都写不好,在同事中完全没地位。有人就此伤感地评价:“一如我们自己,志向满满地来到社会,用不到几年,就能听到自己梦想破碎的声音。”幸亏林一的梦碎地是美国而不是中国。

不“折腾”,没朋友?

有人说,撇开友情就无法谈青春,因为友情是点缀青春的最美丽的花朵。友情也是青春电影的另一枚催泪炸弹,当然,青春期特有的躁动也给友情加了点料——折腾。友情既是青春失败爱情的见证者,也是青春得以地久天长的担保人。

记者与受访的大学生聊到青春片中的“友情”时,男生偏向于把“友情”与“梦想”联系起来,他们认为真正的友情应该是志同道合、拥有共同理想的人,在一起奋斗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情谊。《中国合伙人》三位男主角之间惺惺相惜、相互扶持的友谊最让他们羡慕。但是王阳在婚礼上给大家“千万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的忠告也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一些男生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大家出现的分歧会影响到曾经一起打拼的情谊,太不值得了;而有的人则认为创业还是找自己的好哥们靠谱。被公认为王阳原型的新东方创始人王强,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一定要和你最信任的朋友开公司,但是一定要把友情锁在规则和原则的笼子里,当友情被理性驯服时,友情才会真正凸显出价值。”

和男生有所区别,女生普遍把“友情”与“爱情”联系起来,她们对青春片中印象最深的友情是《小时代》四位女主角的“姐妹情深”。当然,大家对这种“姐妹情深”颇有争议。有人表示,《小时代》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是这些刚从校园进入社会的女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的感情,“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就算与时间为敌,就算与全世界背离”。但是片中错综复杂的劈腿、出轨和多角恋也超出了很多女生的心理底线,有网友表示:“太复杂了,一定要找好姐妹的男朋友劈腿吗?长得漂亮就是人性!可是她们真的能从心里原谅对方吗?有这样的朋友也是醉了。”看来,女生之间要说“友谊万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不管是男生为了梦想而“折腾”,还是女生围绕爱情而“折腾”,片中年轻人没心没肺、一起哭过笑过的友情还是让不少观众不同程度地感动了。毕竟,人是群居的动物,无论年龄大小,超越物质利益的真诚友谊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而近来热议的《武媚娘传奇》和《甄嬛传》这样的电视剧揭示出来的生活真理之一就是“朋友是靠不住的”,越是了解亲近你的人越是容易伤害你,大家都在彼此互相利用、争权夺利。

“青春”为什么不断被消费?

眼下,青春片在中国大银幕上风生水起,俨然一副“根本停不下来”的架势。电影制作方出于商业的考虑,主打“怀旧”、“纯情”、“热血”等口号,通过各种渠道为影片宣传造势。青春片爆红后跟风拍摄引来的审美疲劳效果日渐显现。有网友表示“类型比内容更卖钱,真的好吗?只要你打足噱头,几乎没有赔本的买卖。比如找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小说(《致青春》、《匆匆那年》),或者找一首深入人心的时代之歌(《同桌的你》),再找一堆算是有噱头的明星(彭于晏、郑恺、倪妮、林更新),找个算是有噱头的导演(赵薇、张一白),找个有噱头的明星唱首主题歌(王菲),这项目基本就成了。”原来青春片里的青春不过是个噱头,许多人不过是奔着帅哥美女、名人名作而去?看起来似乎如此,至少这些因素在当下青春片的走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青春以及这个字眼背后所代表的种种纯真、美好、不计功利、相互帮助、彼此信任等情感在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缺失和被眾人渴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觉得大学似乎是很久远的事情了,我变得不敢回望大学,也不敢回到校园,内心总是怯怯的。我怕看到校园里一帮风华正茂的90后,他们是昨天的我,拥有可以胡思乱想的年龄和做梦的青春,让今天的我各种羡慕嫉妒恨,因为这些我现在已经没有了。”某观众的这席话道出了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心声。学者张慧瑜认为:“当下的年轻人成长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和平年代,他们没有经历大振幅的社会变动,他们面对的最通常的问题是个人的小悲欢和小离合……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一旦走向社会,走进职场,立刻感受到市场经济下的生存压力,这或许就是他们渴望回归单纯校园生活的心理动机——因为那是一个竞争不太激烈,能够享受到父母呵护、老师关怀、同学情谊的时空。”

由此可见,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家面临竞争激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稚嫩、单纯甚至可以任性的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的感慨难免油然而生,对过往纯真和美好年代的回忆成为了他们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匆匆那年》的导演张一白曾表示:“导演这一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不仅在于能表现现实,更在于能创造一个世界。”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温暖人,让淹没在日常生活里的普通人在影院里重温青春,因为“青春片是对灰暗现实的慰藉”。当然,他没说出来的另一层意思是,青春片里面的奋斗、友谊与梦想主题暗合了主旋律所要求的种种正能量,作为一个导演与制片人,能做到让官方和观众同时都满意又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青春片友情青春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少年的你》:青春片中的成长蜕变抒写
我有友情要出租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我们的友情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