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理
一个民族的记忆是无法埋没的,那记忆在一代代人的心中永存,那记忆也以纪念碑的方式,告诉人们曾经发生过的远去的故事。
大汉王朝,从混乱贫穷到统一富有,从隐忍到雄起,英雄辈出,俊杰济济,一个励精图治发展壮大的朝代,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在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位乡的茂陵博物馆,就藏有堪称纪念碑式的巨石群雕,它们原来主要分布在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的墓前及墓四周。这些雕像张扬着汉朝的威武、阳刚和自信。
石雕由来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其规模宏伟,形为方锥,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在该墓周围分布着许多陪葬墓,霍去病墓就是其中之一。
霍去病,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一位志向高远的少年雄才,生于奴仆之家,却怀报国壮志。18岁时,因武艺超群被任命为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中。后曾六次挂帅出征塞外,抗击匈奴,他率铁骑踏过风沙漫漫的祁连山,汉军的战旗飘扬在边庭大漠。他曾长途奔袭,孤军深入,直捣匈奴老巢,剑指之处,胡虏无不荡平。他屡建战功,打通了河西走廊,保卫了西北边境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战功赫赫的他被汉武帝拜为骠骑大将军,封冠军侯。有许多诗歌赞美这个年轻将军。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秦汉风云惊塞烟,
嫖姚智勇冠军前。
披坚执锐犹黄口,
点将封侯趁少年。
铁骑猛封狼居胥,
金戈狂扫焉支山。
此生若增廿年寿,
马踏匈奴过燕然。
还有唐代杜甫称赞他:“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霍去病的美好传说。当年,霍去病大败匈奴,攻占了祁连山麓的一片沃土,汉武帝亲赐美酒犒劳霍去病。他没有一人独享,而是把御赐美酒倒入一口泉中,与三军将士共享,从此便有了“酒泉”这个地名。后来,汉武帝为了奖励他,下令为他修建豪宅。他知道以后推辞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种为国忘家的精神为后世所称颂。
可惜,这位著名的军事家于24岁时不幸病死于祁连山的军营中。汉武帝闻讯,悲痛万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其墓址安排在了自己的陵墓旁不说,还特意用土石将其墓冢修成祁连山状,让人们永远铭记他的功德。同时,还让少府左司空监造了一批巨型石人、石兽,作为墓地的装饰。
价值连城
茂陵石雕原有数量现在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同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两廊内。1979年后又移置到茂陵博物馆内,共计16件,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95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茂陵石雕进行鉴定和审评,依每件石雕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最后将12件确定为国宝。其余石鱼两件、石刻题记两件,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艺术瑰宝
纵观茂陵石雕,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构思超凡,手法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12件被鉴定为国宝的石雕中,高1.68米,长1.90米的“马踏匈奴”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根据文献记载,该石雕原是放在墓前的,可能是该墓的主像。雕刻家把马的形象刻画得坚实有力,具有凛然难犯的庄重气派。而仰卧马腹下的匈奴人,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踡屈,带着既不甘心就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另外,长1.63米,宽0.62米的“野猪”石雕,所取的环境是象征祁连山人迹罕至之处,山深林密,自然会隐藏着一些凶猛的野兽,更能使观者想象霍去病祁连山战役之艰险。而长2.74米,宽2.2米的“怪兽吃羊”石雕,依石块自然形态就势刻划,怪兽的眼与嘴透露着凶残和贪婪,线条简练准确,用线雕勾勒出怪兽的前肢,用石面自然形状表现羊身上的肌肉,羊在怪兽控制下挣扎的痛苦表情,通过前蹄的用力和肌肉的抽搐,形象地再现出来,结构十分巧妙,形成紧张恐怖的气氛,产生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有,长2米,宽0.84米的“伏虎”石雕,刻画出猛虎机警凶猛、随机捕获猎物的形象,全身刻有条纹,显示了皮毛的丰满、轻柔和斑斓,尾粗有力,卷曲在背上,更增添了其咄咄逼人的威猛气势。至于,高0.55米,长2.85米,宽2.15米的“蛙”石雕,乍看起来好像是一方磬石,留心细看,才能发现它的妙处。其全身加工的痕迹很少,犹如天然原石。只是对蛙的特征部位,利用石块的平面轮廓,作了精雕细刻:一对鼓得圆圆的眼睛,张着小小的嘴巴。磬石的底色似乎是蛙的天然保护色。其意境含蓄幽雅,表现得极为巧妙。 (责任编辑 张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