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悦
目前,青年教师正逐渐撑起高校科研创新工作的半边天,承载着大学的未来和希望。近年,河南师范大学注重发挥青年教师积极性,推动实施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多方创造条件推动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工作,青年教师正在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
政策: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现在,学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已超过70%,青年人有活力、有思想、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青年强则学校的事业才能兴旺发展。”河南师范大学校长王键吉说,“但青年人面临着工作、生活双重压力,他们亟须得到帮助、鼓励和支持。”
2014年,河南省财政厅为支持45岁以下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向全省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拨付了一笔科研业务费。河南师范大学抓住机遇,依据学校情况制订了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提升计划”),用于支持4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
在具体实施中,河南师范大学遵循“分层培养、突出重点、持续资助、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了工作方案,作为提升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2014年12月16日,学校召开了“提升计划”的启动会议。
“这个计划让我们青年教师们倍感振奋,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搞起研究会更有归属感、更有事业感,也更加勇往直前。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多出学术精品,以实际行动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在启动仪式上,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福运代表青年教师发言时说。
该“提升计划”以基金项目资助的形式实施,参照普遍资助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推出六项不同层次的基金项目。在“博士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三个原有项目的基础上,新增“国家级项目培育基金”“优秀青年人才培育基金”“杰出青年人才培育基金”三项内容,全方位地满足了青年教师科研创新的各种需求。
“提升计划”的六项基金项目成为青年教师科研工作中强有力的支柱。河南师范大学每年新增520多万元用于“提升计划”,并且将过去分散的经费集中配套使用。同时,为了配合“提升计划”的实施,该校还修订了《青年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投入经费的总数达到原来的2.5倍。两项经费合计总数达到1300万元,为该校青年教师创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据统计,河南师范大学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706人,其中45岁以下的青年博士教师547人,占总比例的77%。自2011年以来,河南师范大学共获得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4项,其中45岁以下青年人才贡献了154项,占75.5%;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6项,其中45岁以下青年人才贡献了78项,占73.6%。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先后获得国家重大、重点科研计划的支持,青年博士人才已经成为学校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
“通过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氛围和水平,为学校发展提供活力和发展后劲,从根本上达到全面提升我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王键吉说。
氛围:在创新文化氛围中成长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大力加强青年人才尤其是优秀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育,在抓好以项目促科研的工作的同时,督促和引导青年教师加入各类学科团队。
“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突出培养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河南师范大学主管科研工作的杨林副校长说,“充分发挥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平台在凝练方向、汇聚队伍等方面的集聚功能,从而吸纳青年教师积极融入学科平台并承担科研任务,达到不断锤炼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目标。”
目前,河南师范大学正在努力形成以高水平科研为引领、青年教师潜心研究为保证、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为策略的科研创新局面,为持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逐渐形成河师大别具一格的创新文化氛围。
“学校要大力弘扬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潜心研究、大胆创新,监督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操守,激发广大青年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营造激励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加快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杨林说。
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时,河南师范大学兼顾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切实做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2013年学校各类受理专利共137项,是2010年的近5倍。不管是擅长基础研究还是重在应用研究的青年教师,都能在这里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学校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创新文化氛围也不断激励着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在跨学科交叉创新、多学科集成创新已成为科技创新主流的背景下,河南师范大学积极创新组织模式,“组团搞研究”成为青年教师中最流行的组织模式。“现在的研究课题已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一批人相互协助、共同完成,需要一个高效的团队,发挥成员的个人优势,实现1+1大于2的效果。”该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曹俊杰深有感触地说。
“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是对创新团队、创新群体的根本要求,学校今后仍会大力提倡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协作意识、攻关意识。”王键吉说,“要争取发挥优秀科研团队的‘传、帮、带作用,让每一位青年教师在团队中都能发挥作用、提升能力。”
在学校大体制的引领下,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被积极调动起来。2011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69项。为更加合理地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做出客观评价,学校正在逐步建立起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激励先进的良好风气。
“学校今后将会建立起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奖励制度,在兼顾成果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成果质量和学术水平。”王键吉说,“要尽快形成比追赶超的良好风气,从而激发广大青年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个人:在责任与担当中磨砺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学校发展就有前途、有希望。实施提升计划,就是要激发全校青年教师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创造力。”王键吉说,“青年教师们以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科研工作和学校发展中发挥着自己的优势作用,对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完成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王键吉教授作为校长,在处理学校行政工作的同时,依然勤奋不辍的进行科研项目,每天工作到深夜,节假日也总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修至学、立世范、启智慧、益品行”的教风,已成为烙在每一位教师心中的座右铭,在科研工作上,他们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统筹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应用,身体力行地诠释着这12个字。
近三年,河南师范大学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4项,河南省科技型创新团队7个,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个,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4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8人。2013年,学校在SCI一、二区论文发表数量达到108篇,与2010年相比增长77%。根据ESI数据库近十年的统计,河南师范大学的化学、物理和工程等学科进入全球研究机构前1%,在河南高校中排名第二。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及时跟踪国际学科前沿、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已经成为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基本要求。曹俊杰对此深有感触,2011年年底,他根据欧洲核子中心宣布的一项实验结果,先后写出两篇与之相关的文章,这两篇论文被评为“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论文”。
“学校理论物理传统方向就是圈图计算,但是到了2007年,我明显感觉该领域日渐没落,于是我结合实验发展趋势和理论研究现状,为自己设定新的研究方向。”曹俊杰说,“做科研时一定要把握前沿脉搏,紧跟时代潮流。故步自封,只会离前沿越来越远。我们青年教师要做科研领域的常青树而不是昙花一现。”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会认真规划我个人未来的学术发展方向,科学制定个人近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培养宽阔的学术视野,形成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和交流鉴纳的开放视野,敢于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冲击更高层次的科研目标。”马福运说。
河南师范大学以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为契机,通过提升计划系列项目的支持,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努力造就一批能进入国内外科学前沿领域的科研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支撑起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事业的发展。
“学校和各职能部门将会切实做到客观公正、科学评价、稳定支持,同时,各学院也要为青年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善于发现青年人才,大力扶持青年人才。”王键吉说,“最重要的还是青年教师本身,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类项目的申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心无旁骛,扎根学术研究,在完成自身科研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