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洁等
话题背景:
又到一年就业季,又说一年就业难。相比于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生人数,我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并不是一直向好,依然充满各种挑战。就业,抑或创业,这让备受就业竞争压力煎熬的毕业生们更加茫然不知所措。找工作,几乎是大学生毕业后的惯性选择,而创业只留在梦想阶段。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几乎颠覆了传统的个人的成功思维方式,不再仅仅是进入大单位、大组织才能成功,小人物的精彩天天可见,他们借助互联网,舞台在无限拓展,“世界是平的”成了这个时代最大的现实。然而,对于创业来说,有梦想无行动的大学生还是大多数。有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1%~2%,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为30%~40%。我们从中很难看到近年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所带来的就业方式转变,创业仍然是一道很多毕业生无法跨越的梦想之门。其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创业的认识边界在拓展——创业可以是成立自己的公司,也可以是开一家网店,甚至可以是做一点小生意。然而,这样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依然不多。
创业,大学生的勇气去哪儿了?这是我们社会、高校、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就像有人说,当代大学生创业成功者日渐增多,但是能够推动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社会正能量还有些弱,政府可创新的地方还有很多;有人说,高校自身都做不到勇于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不管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寻找解决途径,推动问题解决,让想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创业的勇气,而不是空留创业梦。
创业需要勇气更需要环境
从2013年的“最难就业季”到2014年的“更难就业季”,各大爆满的人才招聘会让众多的毕业学子倍感心酸:寒窗苦读十余载,最终竟走上了这样一条“毕业即失业”的不归路!可让我们吃惊的是,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就业之下,也鲜有毕业生愿意走上创业的道路。“虽然暂时还找不到工作,但创业实在是一场豪赌,我不愿意冒险。”一名大四的毕业生如是说。
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似乎自古就有一种“求稳情结”。对于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因为他们已经听说过太多的同龄人创业失败的故事,不希望类似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与其冒着风险担惊受怕地创业,不如找一份安稳的工作,领一份差不多的薪水维持生活。
有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创业率竟比我国的高出了十多倍!试问一句:创业,大学生的勇气都去哪里了?
我国各省均有推出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来扶持大学生创业,可细细追究,这些政策大多都停留在资金补助、减免税收这些初级问题上。这些真的就够了吗?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在英国,政府为扶持青年创业,会派出专门的志愿者,为学生提供工作指导,创建新的基础学位;在加拿大,政府会为青年创业者咨询产业,政府、行业委员会,将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给学生……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其实是不全面的。大学生,作为一个尚且缺乏社会经验的主体,往往对市场的动向和需求掌握不全,创业时更多的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和学识,很难做到审时度势。政府仅仅从资金方面予以支持而不提供方向指导,势必会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埋下隐患。
我们已经听说过很多有关于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例子:如成都开张四个月就歇业的“第一研究生面馆”,主动休学创办房地产项目最终血本无归的广州女大学生,北京大学城边开张两三个月就倒闭了的食品杂货铺……这些创业失败的例子,无疑对还在象牙塔中的学子们创业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因此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迈开创业步伐的学子失败了,想继续创业的学子畏难了,导致全局停滞不前,发展缓慢。
另外,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点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技术的培养,忽略实际操作技术的传承,以及在大学创业教育、中小企业培训教育问题上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在创业问题方面没有系统的知识储备,难以对当下的局面做出合理的预估,创业准备方面不充分,自然也就怯于尝试,无法做出惊人之举。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也越来越需要一些年轻力量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毕业生被动等待就业、怯于创业的现象势必成为发展的一大阻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更需要大学生牢固掌握技能,增强信心,“甩开膀子”地干。
创业需要有勇气突破传统思维
大学生创业需要勇气,更要突破传统思维的勇气。在目前的社会环境里,大家都知道大学生创业是件好事,都非常肯定。但是,面对大学生创业养猪、养兔、卖肉、卖豆腐,抑或开家网店、做点小生意之类的创业,很多人又会不以为然,甚至反对有加。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思维在作祟:一是认为大材小用,“既然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应该遵循投入产出的原则,输出知识型、智力型生产力”,否则就是浪费人才;二是认为创业就是创大业,就是要高起点。
这两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整,也不客观。遵循投入产出的原则,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确是很理想的境界。但在现今就业形势严峻和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下,往往是很难实现的。你即使有知识、有智力,但招聘单位不需要,专业对口行业又找不到,无奈之下只好改行创业。有人说得好:“找不到工作,卖豆腐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其实,养猪也好,卖豆腐也罢,只要能真正发挥人才的效用,就不能说是“大材小用”。一个人如果才高八斗,却不思创业,“大事干不来,小事又不做”,这才是真正的浪费人才。
从理论上讲,创业应该高起点。但创办事业谈何容易!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这是基本常识,更何况创业需要资金和财力。与其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倒不如脚踏实地,从“低起点”开始,从基础做起,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积累经验,为将来创“大业”做好准备。从小的创业项目开始,确实很累、很苦,却能磨砺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才干,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这有什么不好?
大学生中不乏人才,但不等于个个都是人才。上了大学,掌握了一些知识,不等于高人一等。大学生也是人,在无业可就的情况下,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实属正常。更何况,大学生从事“简单”的创业项目,并不表示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而且这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并不相悖。有人觉得大学生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问题比较严重”,真不知何“严重”之有?少数大学生“用非所学”搞创业,既然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究竟有多大“问题”?假如有一天人人都不想去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人们的吃穿住行最终岂不会成问题?
创业需要勇气,更需要理智。不要把创业神秘化,更不要理想化。学用结合,对口创业固然很好,但坚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靠船下篙,不等不靠,总比那种不切实际的“想当然”“说现成话”来得强。大学生创业需要公众支持,更要自己执着努力。但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突破传统思维限制,结合自身进行微创业。我们坚信,他们的未来会很精彩。
我输不起
在人们的常规思维中,毕业之后就业才是理所应当的,而创业在人们看来就掺杂着些许不合常理与标新立异的感情。国内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率仅为1%~2%,不少人开始反思,是什么阻止了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的勇气去了哪里?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不错的工作,过上安定的生活。却很少有人教过我们去创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就是近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也是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不得不探索的就业途径,并没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足够激发创造力的环境。大学生创业的动力仍然来自底层,甚至是无业可就之后的被动选择。所以,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成了一种必然选择。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就业便是保险的,风险低,收益也还说得过去。而提到创业,大家只会隐秘一笑,继而推脱自己干不了这个。
至于为什么隐秘?这种高收益谁不想要,可是谁又能承担其中的风险。就这样,创业成了大学生一个隐秘的梦,只能在旁若无人的时候偷偷地想一想,一旦触及现实,刚刚探出的触角便会立马缩了回去。因为对大学生来讲,创业似乎是不切合实际的。资金不够,能力不够,没有支持,没有勇气,有的只是自己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而这样的念头,往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很快就消失殆尽了。
有人说,创业其实就是一场赌博。而对于普通的大学生而言,赌注却是十几年的苦读,是父母的心血与期望,是自己的青春。一旦失败,错过了就业的最佳年龄,再想找一份工作,谈何容易?对很多大学生而言,这是一场豪赌,赌注太大了,输不起。所以说,即使我们的骨子里是渴望创业的,但是想到这一切,曾经燃起的火焰也熄灭了。
为什么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创业率可以在30%~40%之多?因为我们国家与他们不同,我们国家传统的美德便是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我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我们一个人的生活,我们肩负着全家人的希望,或许在其他国家,即使你创业失败,也只是你一个人去承担。但是,我们一旦失败,一个家都会受到牵连。我们中国的大学生都是从小在父母望子成龙的期许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我们的身上付出了太多,好不容易才将我们送进大学校门,我们要想不顾他们的意见执意创业,谈何容易!
如果有人问我的创业勇气去了哪里,我只能说:创业是一场赌博,我输不起。
责编: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