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平
走近茹振钢,你会发现他是一个激情四射的人。从他身上,既能感受到一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坚定执着的大家风范,又能感受到他的风趣幽默、儒雅谦和、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
演绎多种角色 展示名师风采
从教30多年,茹振钢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成功地扮演了多种社会角色,展现了多彩的人格魅力。
站在讲台上,茹振钢展示的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一线教师形象,语言风趣、幽默,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愿意听,乐于听。他的研究生反映:“茹老师讲课的魅力在于深入浅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能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比喻表达出来。”学校宣传部副部长吴玲玲告诉记者:“茹老师讲课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听茹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能不自觉地被茹老师的激情所吸引。”
走进实验室、试验田,茹振钢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认真地观察各个品种小麦的生长情况,仔细了解小麦品种的特点,随时随地给同行的研究生恰到好处的指点。他参加国家重点项目“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筛选与种子加工技术研究”,承担国家863项目“优质抗病超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研究”,主持“九五”河南省重大科技项目“抗病虫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瞄准国际尖端育种技术,建成了小麦抗蚜虫育种新体系,育成优质小麦品种“百农64”“百农160”“百农矮抗58”等,为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提供了优质种源……
从科技推广的意义上说,茹振钢又是一个出色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认为,搞科研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为发表文章而研究,一定要深入农村、深入农民,从生产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选题;要把教学、科研与科技推广、农技培训融合在一起。他每年对外专业培训与技术巡讲20余场,答疑解难,并免费发放技术资料;经常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民谈心,了解生产情况和品种需求,将有用、好用的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他对自己的学生和团队成员说:“我们的成果裁判员不是专家,而是千家万户的百姓、农民兄弟,对农民负责就是我们科研的源动力!”
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优质种子,防止假冒伪劣种子干扰市场,他带领团队建立了“首席专家负责、分区授权、多点示范、就近供种”的推广模式,提出在全国“东西一条线,南北一滚动,多家经营,激活市场”的营销模式,为种子企业带来了每年2亿多元的经济效益,使河南省120多家种子企业顺利实现了向股份制的改制转型。
茹振钢有一个观点:多面手的老师,培养多面手的学生。作为一个现代教师,要让学生向多方面发展,成为多面手的人才。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才有用武之地,才会受到社会欢迎。
茹振钢不仅有教师的激情,还有诗人的情怀。中外诗歌他都爱读,现在还能熟练地大段背诵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诗作。他喜欢写诗,喜欢在科研之余以诗明志。
向前吧/不要忧心惮惮/有多大事需要你干/有多少未知领域需要你去探索!
这是1987年5月15日,茹振钢进行小麦育种科研时,为鼓励自己所写的一首《醒来吧,青年》。
人如其诗,诗反映着茹振钢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
热爱点燃希望 坚守成就梦想
从1981年到2015年的34年间,茹振钢实现了一个由大专学历的教授助手到大学著名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河南省首席专家的转变,实现了从开始小麦育种到登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领奖台的转变。
茹振钢的成功,源于“金色”的梦想和他对育种科研事业的热爱。他对土地、对农村、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小时候家里兄弟姊妹多,经常吃不饱饭,他萌生了“让土地生金,让老百姓丰衣足食”的梦想,1978年高考时选择了报考中牟农校。在学校,他像久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霖,起早贪黑,拼命汲取农学精华,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1981年从农校毕业时,成绩优异的茹振钢被著名小麦专家黄光正教授选中成为一名助手,开始了追梦生涯。
茹振钢的成功来自坚守。“茹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和执着,不达目标不罢休。”河南科技学院副院长冯启高这样赞扬茹振钢。
搞科研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茹振钢看来,急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急于出彩,想短期内出成果,都是浮躁的表现。当今社会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多样化、复杂化,把功利主义也带到了学校,导致社会浮躁、教师浮躁、学生浮躁,而浮躁是不利于科研,不利于育种事业的。
茹振钢说:“育种工作是枯燥的、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地机械式反复,一个新品种从开始选育直至大面积示范推广,需要经过十年如一日的磨砺。”
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里,他走了一村又一村,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不同地区小麦的生态环境,记下了各地区主要小麦品种的生物特点及生产水平。无论是小麦刚入土的秋冬季节,还是热浪滚滚的麦收之际,田野里总会出现他的身影。茹振钢对小麦如痴如醉,几乎没有过年过节的概念:春节正是到实验田里观察和鉴定小麦抗冻性、抗旱性的好时机,五一前后正值小麦杂交授粉的紧要关头,国庆节刚好又到小麦播种的时候了!一年又一年,茹振钢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
茹振钢的成功,源于他对小麦育种事业的激情。新乡朗公庙乡毛庄村村民都清楚地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校还在辉县,茹振钢为指导小麦生产,总是骑着自行车先到新乡,中午歇歇脚、喝点水,再一路大汗骑到毛村。白天在地里查看小麦,晚上给乡亲们上课……
他带着探索未知的坚定决心,醉心小麦育种30多载,用激情和汗水书写了小麦育种史上的传奇。他主持完成的“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30年来河南省高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省长谢伏瞻说,这是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方面的重大突破。而今,“百农矮抗58”已成为河南的名片。
诗情激发灵感 创新助推科研
茹振钢重视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在常人眼里,科学研究很枯燥,甚至很无味,而茹振钢却把科研当作一种充满诗情的创造美的事业,甘之如饴,累并快乐着,辛苦并享受着科研的过程。
诗情不断激发着茹振钢的灵感。在茹振钢的眼里,小麦育种处处充满诗情画意:绿油油的麦子,丰收在望的麦子,阳光下的麦子,是一种静态的美;一粒种子种在地里,从幼小的生命体到成熟的生命体,一天一个样儿,是一种动态的美;培育出良种对科学家而言,育种过程中的累与甘甜会在心头演化成动静结合、富有意蕴的大美!他说:“这是一个享受创造的过程,这种状态和意境他人难以享有。”
1987年是茹振钢育种路上最艰难的一年:导师病重,自己也疾病缠身,能否坚持下去是个考验。他为了自己的“心物”——小麦育种事业,写下《梅花迎春》:
荒野只身浴冰霜/手捧心物暖肝肠/一盹送去大天亮/春来冬隐万花香。
诗情激励着他一路向前。
科研的生命在于创新。梦想与诗情的结合,会迸发出无穷的创新活力。20世纪80年代,茹振钢给黄光正教授当助手时,就在导师的指导下,一边系统地研究生态育种理论,一边着手探讨网络代谢理论。“百农矮抗58”就是网络代谢研究的成果。
针对“小麦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群体大易倒伏,秆子矮易早衰”等诸多技术难题,茹振钢带领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制定出了“增穗壮秆强根系,优化品质聚抗性”的高产小麦育种策略和多性状聚合技术路线,在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研究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实现了苗期零下16℃低温不减产,成熟期八级大风不倒伏,高抗小麦主要病害,中筋优质、高产稳产,达到了行业全国领先水平。目前该品种作为黄淮小麦主产区的特大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在4000万亩以上,被业界誉为“黄淮第一麦”。
多年的田间育种经验不断给茹振钢创新的灵感。他首创便携式抗倒伏强度电子测定仪和小麦数字化试验风洞,首次设计建造“地下根系观察走廊+根系观察墙+根系观察箱”等成套根系观察设施,率先利用根系组织液PH值测定方法评价小麦对土壤酸碱性的适应能力。在他的实验基地中心还建有智能温室、人工气候室、低温种质资源库、根系走廊和实验风洞等先进的研究平台。
茹振钢说:“育种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以前育成一个品种需要7~8年。现在,我们通过人工气候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能把育种周期缩短到2年甚至1年的时间。”
大地绣春30年,一路辉煌一路歌。茹振钢率领他的团队,相继培育出了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累计种植超5亿亩,增产效益170多亿元。
担当铸就品格 无私彰显师德
在茹振钢身上,不仅体现着精深的学术造诣、灵活的教学风格、高超的科研智慧,而且彰显着勇于担当的品格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师德。
茹振钢说:“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风采,教师的风采就是把课教好,把科研搞好,达到力所能及的极致水平。只有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才能展示现代教师最大的风采。”自打走上教学岗位,茹振钢始终以恩师黄光正教授为标杆,对教师这份职业怀有强烈的责任感。
他勇于担当,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站在科研和教学工作第一线,围绕教学与科研事业的发展,积极参与谋划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他每年都要大量接纳学生参加科研,对学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指点就是几个小时,恨不能将自己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尽力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在学生心中,茹振钢就像自己的家长。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在学业上一方面高标准、严要求,容不得丝毫怠慢和马虎,随时关注研究生的实验进展和论文进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他总是启发学生,搞科研要打开思路,“就像水滴到石头上,向不同的方向扩散”,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允许学生狂想,不设禁区,作业是70%必须完成,留下30%自由发挥能量;他不拘一格培养人,激励学生树大志向成大才,想干大事,愿干大事,能干大事。生活上,他处处关心爱护学生,看到博士生为配偶的工作犯愁,他尽力想办法帮助解决。2013年暑期,带研究生去南京参加学术交流会,担心学生在火车上吃不好,特意安排买了很多学生喜欢吃的东西,这一细节温暖了学生的心。
作为“百农”系列小麦的“总工程师”,有“百农”之父之誉,30多年来,茹振钢培育的小麦品种,在省内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尊敬与爱戴。1996年,教师节前夕,长垣、封丘、延津等地依靠“百农62”“百农64”等小麦品种富裕起来的农民,自发集资给他买了一辆桑塔纳2000轿车,敲锣打鼓送到学校,赠送给茹振钢,而茹振钢当即将车转送给了学校。2005年,“百农矮抗58”小麦良种代理商河南联丰种业有限公司,为表达对茹振钢的感激之情,向他捐赠了一辆价值40余万元的丰田皇冠轿车,而茹振钢再次把轿车转送给了学校,他说:“把轿车作为公有资产可以方便更多同志搞科研,从而更多更快地出科研成果。”
说到成绩,说到贡献,他总是说,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学校和社会有关方面支持的结果。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正是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才促成了“百农矮抗58”的诞生!“这个大奖,属于关心‘百农矮抗58的每一个人!”茹振钢教授说道。
面对未来,茹振钢充满信心。他说,学校已建立杂交小麦制种基地,有望突破杂交小麦优势利用的世界性难题。小麦和水稻是世界两大口粮作物,我国已经凭借杂交水稻拿到了世界话语权,我们一定要努力探索研究,争取拿到小麦的世界话语权,用中国的杂交小麦来影响世界的粮食生产。
责编:秋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