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虎
2014年9月28日晚,香港“占中”非法集会启动。持续79天后,12月15日,香港警方完成“占中”的“最后堡垒”——铜锣湾非法占领区域的清场行动。
截至当日,共955人被捕,另有75人自首。
全称“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的这一行动,自2013年3月发起。它以当下全球频繁出现的街头政治形式——“占领”,酿成了香港自1997回归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社会危机。
“占中”,以“普选”为议题切口,将各方卷入一个纷乱的力场之中。政治生态、经济难题、社会撕裂、文化反省,方方面面,均有体现。
这是一场政治之战,但更是一场心理之战、舆论之战。几乎所有具体行动,都有争夺舆论的目的,而争夺舆论的目的,则在争取人心。
从9月28日“占中”启动开始,我们就在观察这次事件的传播脉络,我们注意到,到10月22日学生代表与港府代表对话时,事件中的所有传播特征均已呈现,后期行动在传播特性方面更多的是重复。因此,我们选择这个时间段进行解剖。
梳理这一过程,我们发现:在这场舆论战役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角色实现了互换,网媒利用时空优势,成为战役主角,抢占了每个制高点,传统媒体则退居其次,转载网媒报道。
在舆论引导角色上,二者发生里程碑式变化。于传播领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节点。
从源头上,社交网站是街头政治的主要酝酿、煽动和组织平台,尤其是Twitter和Facebook在香港“占中”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舆论引导上看,以“国平”系列评论为代表,各大网站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各擅胜场。“国平”系列文章,分别在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发表,随后被纸媒转载,每篇的评论数都在很短的时间过万。在“法治”“民主”“民粹主义”“例外主义”“街头政治”等舆论制高点上,都是“国平”最先抵达。
揭露“占中”真相的大量文章,以及打动人心的视频(比如点击量超过2亿次的“香港担心大叔含泪唱《等着你回来》),都是在网络上实现了传播。以王晶与黄秋生决裂为代表,“占中”所引发的香港人群撕裂与热议,也是通过网络表达与实现的。
是时候正视这一历史时刻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