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韵艺香

2015-03-16 22:26张丹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古典艺术形神书法

张丹

摘 要:《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这本书通过不同的视角将中国艺术深远的意境向读者展示出来。它从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与人生心境的结合出发,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传统艺术与生命情境的密切关系,又挥洒自如地演绎了从容无碍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是深得古典艺术理论的真谛。

关键词:古典艺术;形神;书法;美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一共讲了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十个重要的问题,每讲又引经据典从诗词、绘画、书法、园林、篆刻、禅等不同艺术方面来深入浅出地加以细说。本书不仅封面和衬页唯美,极具古典风格,字里行间也表现出作者高雅的人文情怀和横溢的才情。读过之后,仿佛是享受了一场美轮美奂的文化艺术盛宴。

下面就针对本书中的几个章节做些浅显的评论。

第一讲:听香

在这一讲中,朱良志教授围绕古典的园林建筑与绘画,详尽解释了“形神”之间的关系。形神问题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问题, 中国艺术不追求形似,而追求超越形似之外的神韵,就像书中写的“中国艺术的妙境,就在那形式之外妙香远溢的世界中。形只是走向这世界的引子。”“中国艺术中的形,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引领人们走向其无穷艺术空间的门户”。

第二讲:《看舞》

本讲阐释了中国艺术理论中的动静问题。朱良志教授首先由南宋词人姜白石的一首《念奴娇》导入,开篇以舞的序曲,让读者欣赏了《荷韵》之舞,感受舞的清影,体会舞的节奏,然后道出舞是中国艺术的精魂,让读者体悟其中中国艺术中动静相参的思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接着以“舞”为契机,从“静中求飞”、“飞中求挫”、“常中求醉”、“断中求活”四个方面展现了中国艺术理论中动静相参的学说。“中国艺术或静穆中求飞动,或在飞动中求顿挫,或从常态中超然逸出,纵肆狂舞;或于断处缺处,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本章每引用大量的经典书法作品和诗词佳作的赏析印证,并引用书画题跋的图片辅佐说明,在欣赏中体会,在感受中领悟,在飞舞生动的书法作品和顿挫回环的诗词中让你体悟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神韵。

第三讲:曲径

本章主题在于讨论中国美学的含蓄美。本书作者开篇引用了一诗一词作为先导,引入一个深的概念,进而从深发散到了藏,简单的阐述了下中国人因为内敛的个性,从而得到了含蓄的审美情趣。中国的审美情趣在于一眼看不透,给人空间去遐想,作者如是说“中华名族的特性……重视内蕴,强调含忍,看中言外的意味……美如雾里看花……美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表面上并不声张的创造”,而这与西方审美又不尽相同。中国审美贵在于闷骚和蚕食,一点点俘获读者的内心,西方审美多倾向于冲击,直截了当摆在你面前,让你欣赏造物主的伟大。作者通过深引发到藏,最后点明了曲的主题,并用曲径通幽,雾敛寒江,雾里看花三个小节展开详细的说明。

第四讲:微花

这一章作者主要讲述了中国艺术理论中的以小见大的问题。通过对园林和绘画展开详细的论述,作者分成了四节内容来展示如何以小来见大。

小园风情这一节着力于在园林中是如何表现小大的问题。中国虽然自古地大物博,但是限于人力物力,家宅虽大,但终有节制。更何况,最能体现文人情怀和艺术风格的建筑,还是在于私家园里或者行宫别苑,因为皇家的地方,终究煌煌大气,威武森严,少了些内蕴的情趣。

第二节一角画韵中,作者通过绘画来说明了小大的情趣。开篇作者先提及了两个南宋著名的画家,他们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带给了后辈难得的瑰宝。

第三节大小之别中,作者简述了中国人的审美流变,唐前的雄壮大观,到唐后的婉约小巧,中国人审美的转变,造成了整体艺术风格的转变。

第五讲:枯树

这一章作者的主题在于艺术的拙与巧。巧和拙是表形而下的东西,它们都是一种技艺,但是没有底蕴的巧流于媚俗,拙流于丑陋。

第一节散木中作者开篇以东坡的名画——《枯木怪石图》。随后作者又引用了庄子的论述,表明了何以苏轼的枯木怪石有拙的美,何以在枯中看到生命。“它通过自身的衰朽,隐含着活力;通過自己的枯萎,隐含着一种生机……”,作者的论述解释了苏轼的观点,既“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接下来作者又大量的举例《周易》,叙说中国哲学中是如何看待拙巧枯荣的问题。

老境一节通过书法来阐明了拙在书法艺术中的生命。老并不是精神衰败,步履蹒跚,而是“……成熟,意味着天全,意味着绚烂与厚重、沉稳和古拙”。书法是线条的集合,积点成线,积线成面,老不老辣,一眼看破。老辣并非是尖刻和荒诞,现代派的书法匠人,如何也写不出那种厚重、沉稳和古拙,有的只是光里古怪和满纸死蛇。

第三节苔痕是在用苔藓作为意象,说明拙在园林中的精神依托。苔藓生长于无人踩踏的地方,行人不绝的大路上,绝对看不到苔藓的痕迹。所以本书作者也说“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苔藓所表达的古拙在于昭示静默中的时间,正如书中引用倪云林的诗句“千年石上苍苔碧,落日溪回树影深”。

古迹一节主要通过对中国人好古崇古的心理阐述拙在中国审美中的重要性。

第六讲:空山

这一章作者开始涉及到了比较形而上的虚实问题。开篇作者就表明了中国的艺术崇尚空灵淡逸,并举了王维的诗来阐述如何为空。因为空灵,所以各种思想可以往来其间,碰撞交流,所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的相似的美学观点,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

本章在开篇出用了一副朱耷的画作,虽然未做任何说明,但是通过画作的章法、布局、用笔,传达出来的神韵又和本章主题想契合。八大的画给人一种独特、扭曲、冷艳的诡异审美。八大的花鸟,很明显的就是一个少字,用最“廉”的笔,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补足画外的意味。也正因为没有画的空间大,所以读者的想象可以畅游其间,去品味那种深邃,悠远的内心,当闻到一丝从远古传来的馨香,都会微微一笑,美便在于这可会不可说里面,所以作者自语“中国的艺术最求的是空谷幽兰”。就如同作者例出的王维的诗句,诗佛的称号便来自于他的诗中那种淡淡然又郁郁然意境,一声人语响空山。

第七讲:冷月

此章主要是讲述了中国艺术的荒寒冷寂的趣味。作者在开篇处用了《红楼梦》月夜联诗作为例子,引用“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中的意象,进一步来说明中国文化对冷寂这种并不是很大众的文化。因为冷寂的不热闹,所以更容易在此下返照内心,因为热闹会起妄念,会被声色香味触法所干扰。现代人,孤独,但并不了解什么是冷寂,冷寂并不是寂寞无聊,而是达摩面壁的参悟。

第八讲:和风

此章作者讲述了中国艺术中的和谐美。开篇作者就概括了下中国艺术关于和谐内容的差异,即“中国美学早期的和谐思想,偏重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唐代以后……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和谐之美,更突出了人内在世界的和谐”。大自然肯定是和谐的,虽然有弱肉强食的杀戮,但是这是自然的循环,是成住坏空的循环,如果因为兔子可爱,而杜绝豺狼捕杀它,那么打破了食物链,自然失衡,便不和谐。人的内心也一样,总有一个稳定的循环,或许有波动,但对大方向是没有改变的。

第九讲:慧剑

此章作者讲谈了中国艺术理论中的妙悟问题。妙悟是一个很虚的词,作者又借用了佛教典故,这章的主题看似清晰,但是又过于深奥。提起慧剑自然要说起文殊师利来,这个华严三圣之一,代表了智慧勇猛,大部分造像都是手持慧剑坐骑狮子。更多人会觉得智慧内向,勇猛外向,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但是智慧必须勇猛,只有勇猛才能精进。所以慧剑是看不到的,造像手中的剑只是色相。作者所有的小节,基本都在讲求一个问题,慧剑是什么,慧剑怎么用。

最后一讲:扁舟

这一章便更有些抽象,作者讨论了中国人的藝术观,中国文人是如何把艺术当做一叶扁舟,在浩瀚的江河里安身参悟的。文人的扁舟,帮助他们抵达了精神世界里的故乡,物质身体虽然不能千山万水,但是精神是可以把它们等闲看的。扁舟是一个媒介,从俗到雅的媒介,从技到道的媒介,从物质到精神的媒介。我们写书法,绘画,篆刻,园林,雕塑等等,都是为了通过物质的手段,来表达内心的精神。否则,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艺术,也就不存在以文载道,心灵交流了。画山水,情托于山水,又脱于山水,笔下之物,必有所指,否则价值大减。把情怀通过媒介散发出去,才有历史上那么多不能磨灭的神品妙品。然后,笔下有物,物里含情,那么必须志向早已内在胸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断不会存的长久。

扁舟又可以是无拘无束的生活。因为江大河大,天地广阔,能有一叶扁舟,畅游其间,随风而动,随流而变,绝不横加阻挠,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这句,不知道高出柳暗花明句多少,前者洒脱,后者难免有失落有失而复得。渔夫这个意象在文人世界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他是隐者和高逸的代表。再结合扁舟就更不得了,成了自由的符号。文人的苦闷,才需要这样的扁舟来寄托他们想要无拘束的精神或者抱负。

结语

整本书以十章的内容,讲述了中国艺术中美学的诸多问题。作者语言华美动人,又深入浅出,将古奥佶屈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更能让读者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作者所选择的几个美学方向,都是中国艺术中很重要的点,无论是虚实动静,都让读者看完之后,对今后再欣赏中国艺术,乃至其他类别的艺术,都有了很好的启发。作者也并不完全停留在讲解美学问题上,而是通过美学的众多问题,发散思维,带领读者一起通过欣赏书法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来了解中国美学哲学,进而探讨到了内在心灵,让读者看完之后,不禁掩卷长思,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古典艺术形神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书法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古典艺术审美——闽南古厝特色窗格
意象、形神
书法欣赏
探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古典艺术欣赏 厉王?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