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欢
摘 要:青春是一朵绚烂的花盛开在每一个国度,然而,每个国度的少年青春各有各的特征。80年代的中国是翻天覆地的时代,茫然、无知、机会、挑战都席卷而来,在这个时代出生成长的青年一代有着独特的青春样式。本文以《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为例,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分析阐述,谈谈中国式青春。
关键词:桐华;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80后;中国式青春
年华易老,只有等到失去才发现那些关于青春的回忆才真正流光溢彩,值得珍藏。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喜欢追悔青春、怀念青春,那么,中国式青春的特征是什么?本文通过分析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中人物的命运得出结论。
一、青春美好,在场缺失
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特殊时期。经历了十年文革,人们还未从创伤中走出来就被迫推上了世界的舞台,开始改革开放,茫然、无知、机会、挑战都席卷而来。《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以上世纪最后十年为背景,记录了一群懵懂少年在世纪之交的悲欢离合,讲述了出生成长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的小城市里一代青年成长的喜悦与无奈,展示了中国一代青年的叛逆、迷惘和遗憾。
中国式青春首先是一场集体的“在场缺失”。所谓青春的“在场缺失”是指青年人处于青春时期时,他们不是满满的享受青春的美好,而是对青春充满恐惧,有着急于挣脱青春的愿望跟急于加入成人世界的期待。成人世界对孩子有着极大地诱惑力,成年对于孩子而言意味着美梦成真,所以罗琦琦觉得长大了就可以回到外公身边,关荷觉得长大了就可以照顾妈妈,张骏觉得长大了就可以保护自己……任何一段时光,当它彻底失去的时候,才发现那些欢笑与泪水早已渗入到骨髓,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青春是如此焦急,他们拼命成长,渴望与现实快意抿恩仇,最终失去了年少時的热情与勇气。这种青春的“在场缺失”,总会带有遗憾跟悔恨。罗琦琦、张骏、许小波、关荷、林依然、杨军、沈远哲……纵然是“少年天才”陈劲,在青春这条道路上也不无遗憾。
二、青春懵懂,情窦初开
爱情,是青春不可避免的主题。学生时代的爱情是不被学校和家长所允许的,那些少年从小就被教育:“早恋”只会祸害,好好学习才是正道。可少男少女的心是禁止不了的,所以每一人都学着把感情放在心里,暗恋是中国学生时代最常见的情感模式。
罗琦琦的爱情是被作者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张骏与罗琦琦之间“你暗恋的人正好也暗恋着你”的童话故事在作者笔下合情合理地发生了。当时的罗琦琦用情很深,正因为深反而越害怕,心底的自卑也越强烈,总觉得张骏随时会喜欢上别的女孩子,再加上她亲眼目睹了身边太多不幸的爱情故事,让她对爱情无法用尽全力去爱,她爱得太过理性了,一直在衡量爱情与现实,一遍一遍地提醒让她的爱带着悲观。她拒绝去表现在乎张骏,也拒绝接受张骏珍贵的礼物,甚至最后的分手也并没有真正打击到她。时间让所有的伤害都被渐渐遗忘,只有美好被记住,然而他们都已不是对方记忆中深爱的那个人,甚至他们都分不清楚,他们究竟眷恋的是那个人,还是那段单纯真挚的少年时光。
这个故事中不得不提的是葛晓菲的爱情。在爱情里,她爱得毫无保留,爱得痛彻心扉,最终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亲手葬送了她美好的前程。她的确犯了大错,但是社会舆论却没有给这群少年回头的机会,直接葬送了几个年轻人的前途,也直接导致了几个家庭的悲剧。这出悲剧的发生直指社会舆论的残忍。
中国式的青春其次是一场“集体失恋”,青春是无知的,那时的少年还不懂得爱与恨,就已经学会了付出和伤害。真正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不仅是故事背景,还有人物的情感与命运。桐华善于人性推理,她的故事在一定巧合下,总是合情合理的发展下去。琦琦的爱情悲剧、晓菲的爱情悲剧都是他们自己性格所造成的,而他们的性格又由他们的经历所决定,他们的经历又受着家庭、社会的影响。我国对青春期的教育的缺失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所有的回避只能增加学生的困惑和好奇,真正的教导才能让学生避免错误,学会保护自己。
三、青春迷惘,今夕何夕
青春期的罗琦琦游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作业、考试、小团体的校园生活;游戏机房、歌舞厅、小流氓、泡妞、斗殴的社会。她度过灰色而孤独的童年,成为偏执桀骜、从不妥协的少女。但是经过复杂而双重的青春期,她渐渐在时间中淬炼,逐渐彰显了她聪明伶俐、成熟理智的特质。多年后回忆这些成长过程中的甜蜜、忧伤、彷徨、迷惑,那些曾经的温暖和爱,那些记忆中趋于模糊的人和事,都穿越时空,在每一个读者内心掀起涟漪。
中国式青春其次是一场被迫成长。青春是残酷的,就像一只破茧成蝶的幼虫总要经历一番血泪与辛酸。每个想要征服全世界的少年总要经历才能蜕变和成长,这些成长的经历也许是自己的无知,也许是学校和家长的忽视,也许是社会的冷漠与无情,但他们不得不“学会”成长。晓菲的不愿回家,是因为她面对的是一个暴力家庭;关荷的善于察言观色,是因为她的生活需要寄人篱下;小波的义无反顾、陈松清的放弃,是因为他们不得不过早地开始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林岚的改变,是因为她母亲尴尬的婚变使她不得不替母亲承受流言蜚语。恩格斯曾借用一位诗人的话语说过,“时代的性格,往往就是青年的性格”,因而少年的青春,不只是一个人的无知和冒险,更与家庭、校园和社会息息相关。
四、青春荒唐,曲终人散
结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圆满。琦琦考上了清华,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去了;张骏也离开了故乡,留下一个落寞孤单的背影;多年一直生活在母亲阴影下的关荷如愿地考上了理想大学;大大咧咧的杨军去了上海;沈远哲与妹妹远思去了北京;辛苦努力多年却依然考砸的依然带着她的梦想,继续努力奋斗……高考将青春分割成了许多细小的碎片,曾经的同学、 玩伴每人手执一片,各奔东西。
中国式青春最后是一场集体叛逆的回归。事业有成的罗琦琦带着一份回忆从旧金山回到了故乡,回到了那个从小她生长的地方,回到了那个拥有她青春回忆的地方,可是原来的那个她再也回不来了,连带着那些有关于中学时代的年少时光,一起掩埋在故乡的熟悉又陌生的风景中了。
带着青春的痛苦与忧伤,桐华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感伤、破碎却不失希望的青春世界,尽管小说中带有不少遗憾与悔恨,但生活中真正点亮生命的不是明天的景色,而是美好的希望,所以桐华并没有让悲伤和遗憾一直延续。回忆中的青春五光十色,桐华的文笔,没有郭敬明那样温柔的惨烈,也不是韩寒那般光芒毕露,她是轻快的,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正如青春是美好的,但同时也伴随着悲伤与疼痛。文章中点点反思是对生命、对过往的悔悟与思考,“平凡”二字也许就是桐华通过这个青春故事想要告诉读者的。
参考文献
[1]桐华.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2]刘广涛.中国青春文学史研究——百年文学青春主题的文化阐释[M].齐鲁书社,2007.
[3]徐倩瑜.去了,回不去了——品〈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校园文学(优秀作文评选高中版).
[4]虫虫.本期力荐:〈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J].阅读之窗.
[5]陈珂.让故事柔软记忆——桐华[J].时尚北京,2012,06.
(作者简介: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级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