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朋(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065000)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张艳朋(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065000)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在教育界已基本取得共识。主动性的特征是能动性、社会性、自主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主体性的核心。学生的主动性在根本上靠学生运用现有的主动性进行。从根本意义上,接受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并不是外部需求,而是人的内在需要。人生来就有活动的需要,好奇心对外界新鲜事物感兴趣。学习是人类社会的本能行为,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学生在教育学生学习是自在的,不是强制的。
学生自主性能力教育活动
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课堂教学要回归到学生的主体身上,那就是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的参与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就意味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新课改下的学生学习成长来说非常关键,就这一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所谓为我性是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自己的发展,学习的成长与进步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自我性突出的是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长时间以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前,很多教师的教学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做题能力,考高分的能力,教师往往就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实际需求,所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感觉处处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事实上,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呈现必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学生能够学到什么、具体应该怎样学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具体来说应该是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安排,要考虑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对于他未来的成长和进步更为关键,哪些可能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容易、掌握得更扎实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学生的自我性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因此,要想做到我们的教育符合学生自我性的要求,起码应该具备下列两个重要方面,即一要注意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要实现适应自我;二要注意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有收获。这里的收获既包括知识上的,还应该包括学习能力的提升,思想认知的不断提高等方面。否则,以教育为出发点的单一教育模式最终应该是失败的。
自主性是指行为主体按自己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要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事实上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
从我国的社会教育发展的状况来看,影响学生自主性习惯因素主要包括这几方面: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中国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是严格的管教式教育模式,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替孩子包办做事的现象更为严重,这严重影响了孩子自主性的培养;其次就是受教师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机械地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惯性思维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讲得太多、说得太多,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进而使学生逐渐产生了思维的惰性,自主意识也就越来越淡化。因此,对于学校教学来说,要想真正使学生发挥其潜在的自主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去设计和安排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流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呈现出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是他在外界包括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能动性的高低,大小,首先取决于其经验知识因素,它包括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在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参与,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积累能动的意识。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性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小制作。也就是说,创造型这个概念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主体的品质,特征和属性,“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人为这些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此,对于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
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就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综上所述,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特征的存在是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的最基本、主要的特征。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还具有受动性、依附性和模仿性的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的存在,决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责编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