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峰
新锐评论
虚拟运营商何以迎接市场的全面开放?
作者 | 金峰
今年5月中旬,在国务院政策例行的吹风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尚冰表示,2016年,移动转售业务将全面开放。与此同时,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苗建华透露:截至5月6日,全国虚拟运营商用户(170号段用户)达到542万,进入2015年后,平均每月发展100万;目前拿到牌照的42家虚拟运营商中,已经有20家开展相应业务,其余22家正积极完善系统,预计下半年会推出相应业务。尽管如此,虚拟运营商的发展远没有当初预计的那么快,原因何在?
众所周知,虚拟运营商肩负电信市场化改革的重任踏上征途,在发展之初,国内相关研究机构认为到2015年末,国内虚拟运营商用户量将达到5000万,同时将会大幅度拉低电信行业的资费。但时至今日,仅仅只有542万的用户量,即便今年后7个月每月发展200万,到2015年末,也只能达到2000万的用户量,况且月均200万的新增用户量还是相当乐观的估计。不仅用户量未达到预期,虚拟运营商的用户价值也乏善可陈,在“2015中国虚拟运营发展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鲁春丛表示,2015年3月,虚拟运营商用户ARPU值仅为13元,远远低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用户的ARPU值。原因何在?
首先,虚拟运营商为了快速发展用户,对用户实名制管理相对宽松,由此形成了大量黑卡,并被用作不良用途,据媒体报道,江苏用户反映,接到的170电话普遍是广告推销、诈骗等电话;其次,虚拟运营商的渠道开始出现“养卡”现象。一方面渠道想获得佣金,另一方面虚拟运营商也想快速“放号”,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码号资源,尤其是优质码号资源(按基础运营商规定,虚拟运营商只有在每个转售城市开卡比例达到50%以上,才能获得下一批码号资源)。最后是虚拟运营商大量的卡号,作为其他商品的促销赠品多是向用户赠送,用户开卡率并不高。
想要吸引用户,就必须要清楚回答“用户为什么要用你”这个问题,尤其是在一个趋于饱和的市场,以后来者的角色进入,还是弱势竞争者之时的虚拟运营商。以下是几个“误区”。
首先都说“虚拟运营商的资费便宜”,可批“零倒挂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虚拟运营商自己也找不到理由去为资费做补贴,因为在他们看来,电信用户是一个用户,互联网用户也是一个用户,前者价值或许高些,但维系前者的成本则更高。
其次是“虚拟运营商能提供更多的终端补贴”,从对当前市场的分析,基础运营商的补贴更多一些,毕竟他们的用户ARPU值更高,而虚拟运营商再怎么拓展,也很难让每个用户额外再平均贡献数十元的互联网业务使用费。
第三是“虚拟运营商的服务更好”,例如月底流量不清零,电信业务消费积分与其他业务消费积分互兑等,这些确实是虚拟运营商服务更好的具体表现,但用户对服务的不满往往体现在口头上,事实上没几个用户会为了这些服务而更换运营商,更何况除了苏宁等少数有实体门店的虚拟运营商外,其余虚拟运营商在线下服务渠道等方面远不如三大基础运营商。
最后“虚拟运营商网络体验更好的说法更加不切实际,毕竟它们的网络本身就租用于基础运营商,基础运营商不在QoS上“做手脚”就已经谢天谢地,并且由于号段区隔的原因,即便一家虚拟运营商同三大基础运营商均有合作关系,也无法整合利用三大运营商的网络为一个用户提供服务。
传统的电信用户使用方式(持续开账、对号码有一定依赖)在饱和市场上,很难让虚拟运营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为此虚拟运营商应该寻找新的空间。
首先是碎片化的使用。如阿里通,用户可以通过APP的方式临时租用一个号码,而通过APP可以实现租用期间的实名制验证,这是语音等基础服务的碎片化使用;二是如中兴视通、二六三等搭建全球虚拟运营商平台,可实现出国漫游,尤其是流量漫游不必支付漫游费。所以采用租用方式可以实现碎片化使用。
其次是全球化的使用。如中兴视通、二六三的全球虚商平台(即与其他国家基础运营商签订转售业务),而目前“和黄”等在全球多国拥有基础网络的运营商也正搭建平台,为试图开展此类服务的虚拟运营商提供一点接入、全球使用的服务。
最后是纯管道化的使用。如国美极信等,正大力发展智能硬件等物联网设备,此类设备只需要通信管道;而用友网络等面向企业的应用也同样如此,一方面可以使用纯流量管道,另一方面企业用户的号码往往只需在企业内部使用,不涉及留存问题。
从去年国内首批虚拟运营商放号开业至今,一半虚商尚未开展业务,而虚商专营的170用户数达到500多万也只是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九牛一毛。与此同时,黑卡、养卡等问题也涌现出来。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