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刘高珅
无线充电是趋势标准亟待统一
本刊记者 | 刘高珅
充电成为影响用户终端设备体验的瓶颈之一,而无线充电则以其便捷性获得了各厂商的青睐,然而标准不统一已经成为无线充电发展的障碍之一。
由各种电池供电的消费类电子设备不断普及,使得家中充斥着大量不同的充电器和成捆的电线。充电成为影响用户终端设备体验的瓶颈之一,而无线充电则以其便捷性获得了各厂商的青睐。
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该技术利用近场感应,即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再由用电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
无线充电在充电时无需以电线连接,只要放到充电器附近即可。理论上,一个充电器可以对多个用电装置进行充电,在有多个用电装置的情况下可以省去多个充电器,不占用多个电源插座,避免多条电线互相缠绕,因此,无线充电较有线充电更加便捷。
无线充电原理十分简单,主要利用电磁感应及核磁共振。然而,其距全面普及商业化仍有一段距离。早在6年前,Palm Touchstone就已经实现了为移动设备无线充电的功能;2011年,HTC(宏达国际电子)和夏普也曾经推出过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2012年,诺基亚和谷歌也分别推出了支持无线充电的lumia 820/920和Nexus 4。然而,无线充电设备至今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兼容性低,不同品牌的无线充电装置缺少统一标准正是其发展的障碍之一。
无线充电有三大主流标准,即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Qi标准)和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今年1月,其中的两个A4WP与PMA宣布融合为一个组织,期望建立起统一的无线充电标准。
Qi是由美国高通公司、韩国三星公司以及Powermat公司共同建立的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缩写 WPC)制定,是一种短距离低功率无线感应式电力传输的互连标准,主要目的是提供移动电话与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之间便利与通用的无线充电。该标准准主要采用近距离磁感应技术(紧耦合),2010年就完成了小功率产品标准的制定,市场上已经有大量Qi小功率标准的产品上市,2013年又推出了中功率产品标准。该组织具备一套完整成熟的产品一致性和互操作性测试认证体系,保证了产品的兼容性和通用性。
A4WP同样由无线充电联盟制定,主要采用电磁谐振技术(松耦合)。2014年初推出了基本产品规范,由于能量发射端和接收端不必靠得很近,A4WP用户移动性和便利性更好。但A4WP标准承载能量用的是6.78MHz频段,用于控制、通信的信令、协议则使用了2.4GHz蓝牙标准,而这势必增加设备的技术成本。而PMA标准则是由Duracell Powermat公司发起,目前AT&T、Google和星巴克已加盟了PMA联盟。
至于我国的情况,据CCSA TC11(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移动互联网应用与终端技术工作委员会)主席何桂立介绍,我国目前正在CCSA TC11研究制定有关手机无线充电的系列标准,包括:通用要求、磁耦合方式和磁谐振方式3个部分。何桂立认为,磁耦合方式和磁谐振方式各有优点,从趋势来看,后者更有发展前景。
今年1月5日,A4WP与PMA合二为一,无线充电向标准统一更迈进了一步。何桂立认为,两个组织的合并有利于国际上整合协调相关标准化研究。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王洪博介绍,A4WP具有技术优势,PMA具有市场应用优势,他认为,这种强强联合对用户和市场来说是一件好事。
据了解,PMA本身虽然不是很成熟,却有资本;而A4WP利用谐振更有前途,然而目前处于弱势;因此双方联手其实力将大增。然而Qi标准依然不可小觑,目前市场上大多数设备都支持Qi标准。因此,双方博弈的结果是鹿死一方之手,还是各占半壁江山,目前尚无法判定。
然而,不论是业内人士还是用户,都希望无线充电的标准可以完全统一。王洪博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交流、移动和旅行越来越广也越来越频繁,大家都希望免去携带电源之苦和线缆的羁绊。从技术方面而言,现在的Qi和A4WP两种主流技术本质上也都是电磁感应原理,统一没有障碍,未来统一的主要障碍在于技术专利。然而电磁感应技术是通用技术,而且这一产品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因此相信越来越多的公司出于社会责任,会放弃自己的专利权。
据何桂立介绍,在标准统一方面,中国会积极参与国际上相关标准化工作。同时,由于我国既是移动终端最大的消费市场,又是终端设计生产最大的基地,因此,我国的相关标准化更有广泛的基础和应用空间,对国际相关标准产生重要影响。他认为,标准化和产业化将会协同发展,逐步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