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丁哲
彭阳访玉
文图/丁哲
6月9日下午,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团穿越六盘山,抵达宁夏固原彭阳县,此地考察的重点是彭阳县文管所收藏的玉器。承蒙杨宁国所长慨允,考察团得到特殊礼遇,进入文物库房,上手观摩和拍摄玉器。彭阳县文管所收藏的玉器以齐家文化为主,多为当地考古出土、采集和征集所获,虽仅十数件,但涵盖齐家文化玉器常见器类,且有不少精品,基本反映了齐家文化玉器的特征。笔者认为以下三件(套)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其一,玉琮,彭阳打石沟遗址出土,高8.20厘米、宽8厘米、口径7.30厘米。马衔山玉,呈青黄色,泛浅赭色,琮射表面局部有碱壳附着。器体呈倭角扁方柱体,中孔较大,两端出短射。表面光素无纹。抛磨光润,切割规整,棱角分明,中孔对钻圆正,不见台痕。琮射外边沿、琮角台面及内孔表面都保留有细密犀利的直线状磨蹭精修痕迹。
其二,联璜玉璧,彭阳周沟村出土,外径20.10厘米、孔径7.90厘米。马衔山玉,半透明,青灰色,布有藻丝状沉积结构纹。由四片玉璜联成一块整璧,单璜扇面形,每片两端各有一对单面钻孔。素面、抛光。
其三,玉璧,外径16.10厘米、内径6.40厘米、厚0.90厘米,疑似马衔山玉,青黄色,局部黄褐色。1986年从彭阳白阳镇店洼村征集。原断为汉代,1996年国家文物局专家将之年定作新石器时代(一级文物)。然此物器形极其规整,作正圆状,显然为大口径金属管钻套打成形,这和新石器时代玉璧那种削方成圆磨出的不规则圆形有异;内孔上下笔直,边沿规整,表面有细密纵向磨痕,而新石器时代晚期,尤其齐家文化玉璧内孔是单面管钻,另一面击穿制成,为“喇叭”形,其中小口径孔的边沿多崩口;玉璧内外边沿截面保留有细密规则的纵向划磨痕迹,这是二次精修打磨使然,也与早期玉璧粗犷的横向磨痕不同;器表平整、光滑,未见早期玉璧表面常有的切割和磨蹭痕迹。综上,此玉璧表现出较新石器时代更晚的特征,由于表面光素无纹,无法断定其确切年代,但从犀利规则的工艺特征判断,这件玉璧有战国时期制作的可能性,当然这需要日后的进一步研究。
当时这件玉璧被定为新石器时代器物,恐怕是因为其质地接近齐家文化玉器常用的甘肃马衔山青黄色玉。但从现有的材料看,马衔山玉自齐家文化之后仍在沿用,如笔者在山西侯马考察时,发现当地东周遗址所出大量玉料同马衔山玉几无二致。加之肃北马鬃山业已考古发掘出战国时期玉矿,故此玉璧为马衔山玉,亦或甘肃其他玉矿应有可能。以马衔山、马鬃山为代表的“甘肃玉”,质地精优者不逊于和田玉,更重要的是,甘肃玉矿具有新疆不可比肩的地理优势和交通条件,其位置接近中原,且水道为大型玉材运输提供了巨大便利。学界、收藏界常认为新疆和田玉为商代至战国时期之主流用玉,而忽视了甘肃省蕴藏的丰富玉矿资源,现在看来有必要重新检视这种认识。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