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惠东
根据路遥原著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刚刚在几家地方卫视播映完毕。“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中国当代文学名著”“影响千万青年的伟大作品”,等等,都是围绕在《平凡的世界》上的光环。回望中国文坛,路遥和《平凡的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广泛深远的影响。然而,像很多经典改编剧那样,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从开播到结束,就与吐槽、争论纠缠不休。
旁白太多
“那是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一开场,便是原著小说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已故作家路遥的这段小说原文旁白。
类似这样的原文旁白剧中穿插太多,也成为观众讨论最多的话题。或许这是导演对于时代氛围的用心还原,但这密密麻麻的充满磁性的文字叙述干扰了画面本身的叙事能力和节奏感,反让人产生在收看《舌尖上的中国》或是《电视诗歌散文》的错觉,让人大感出戏。有网友大呼:“质朴的情节与画面配上华丽大气的旁白,这种反差给我的感觉完全是格格不入,旁白的响起不但不能对剧情有所带入,反而让我感觉到被带出。”更有网友打趣说这是一部带有画面的“有声小说”……
不少人认为,主创团队为体现原著的深沉厚重而过于谨小慎微,恨不得把书中的文字一笔一画地描摹在画面上,忽略了影像本身的功能,那些“脸像炭火一样发烫”、“手忙脚乱地给生产队的病牛灌汤药”等旁白,完全可以通过画面表达。画蛇添足的旁白,不知是主创们低估了观众的理解能力,还是因为犯懒,只求省事?
方言不伦不类
关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的对白,可谓“一语激起千层浪”。导演原意是想采用方言的形式来表达,一是陕西方言本身就很好听也好懂,加之这就是黄土坡坡上的故事,方言对白的确符合原著的意志,对故事也是很好的还原,应该是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但是事实却与初衷背道而驰,《平凡的世界》中所用的方言讲得极其不地道,角色口音时而陕北话、时而普通话,让不少观众感觉混乱:剧中除了尤勇、王雷是地道的陕北方言,佟丽娅的陕北话处于将“我”读做“俄”的阶段,大量对白其实都是普通话;而袁弘是陕北方言加关中方言加普通话;李小萌除了一大段念白外,则全是普通话;村里的农民有的说普通话有的说方言,城里的干部开会用方言,私底下又说普通话……电视剧的整个语言系统十分零散、凌乱,观众听后直呼这是“乱七八糟的一锅粥”。
作为一部影视作品,至少应该持有与观众无障碍交流的语言因素,这是让观众接受的重要环节,但对于几位主演的口音,许多陕北本地的观众也提出了许多质疑:“这样阴阳怪气的对白方式根本无法让人进入剧情,从头到尾都被这闹心的对白折腾着”。
原著角色被删
此前不少名著被改编成电视剧时,为增加剧情,常常会新增人物:电视剧《红高粱》就增加了3个原著中没有的人物。但《平凡的世界》却“反其道而行之”,该剧播出后最大的争议之一就是书中孙少平的好友兼同学金波“不见了”。
在小说中,金波是孙少平的同学兼好友,在经济上、精神上都给予了孙少平帮助,也同样遭遇了悲剧式的爱情,“八年过去了,他的梦魂还在远方的那片草原上游荡,寻找失落的马群和那个黑眼睛红脸蛋的牧马姑娘……”这一善良仗义且满怀浪漫情愫的角色,在电视剧中被删减,让很多书迷难以接受。
读过原著的人知道,金家与孙家那是至交,两家好多事情都有交集,少平一直还睡在金家,孙家的大大小小的难关好多时候都靠金家支援,金波一删,理所当家金俊海夫妇就没了,孙家的许多精彩故事就只能跟着删,然后也就造成了部分线索产生叙事矛盾。对此,该剧编剧温豪杰回应:“金波不是没有了,金波是和润生合体了。”至于让他俩在电视剧中“合体”的原因,温豪杰也解释道:“润生和金波这两个人物都是大家熟知的,是负责与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友情。如果是按照原著的话,这两个人会很分散而且不能贯穿,对剧情推动没有作用,反而是对两个人物都有损失。如果把这两个人物并起来了,这个角色就成为主要的人物角色,大家都会在润生这个角色身上看到金波,金波的戏存在于这个人物身上。”《平凡的世界》导演毛卫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剧将高度还原小说内容,表现了小说95%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只对个别情节和人物做了删减调整和合并”。
与当下时代错位
“有一次他去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一本他妈夹鞋样的厚书,名字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一下子就被这书迷住了。记得第二天是星期天,本来往常他都要出山给家里砍一捆柴;可是这天他哪里也没去,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黑前看完了这书。”原著中铺开的,显然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和探索。小说里的很多东西,都整齐地在艺术上追求“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那是一个时代的文学的样貌,一个时代的经典与一群青年的生活群像。诚然,这个作品是当时那个现实的经典反映,也是旧时代的生活再现。而其精神也是正面的,向上的,可认知,可感动人的。
但那似乎与当下时代以及当下青年生活状况有所错位。即使,很多人怀念80年代,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视为一部应景之作,说它是“在缺失精神的时代寻根一个精神的载体”。
遗憾的是,因为当下读者、观众的阅读、观看兴趣由原著语境转向人物情感,相比当时的时代背景,他们在乎个人的悲欢。电视剧中牵动他们的,可能不是时代,而是转向了孙少平、田晓霞等等这些人的情感纠纷。“80后”小说作者、导演唐棣认为,原著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精神含量,对于“轻阅读”时代的读者而言,已变成一次负重之旅。它的文学价值随着时代变化产生了明显的错位,路遥一直强调“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大时代书写,电视剧中时代感的东西大而化之,不是很多人能在表面的朴素推进中,细心体会路遥要传达的精神气息。“《平凡的世界》里的精神含量,我想也是目前“轻阅读”时代的读者接受起来有难度的。”他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