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敏 芦玮玮 张晓兰
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效果观察及护理
丁 敏 芦玮玮 张晓兰
目的:探讨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43例全自动外周动静脉换血患儿进行护理,观察换血中及换血后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收集换血前后生化值评价疗效。结果:患儿经换血后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变,体内游离胆红素,感染毒素得到有效清除,未出现换血的并发症。结论: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护理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
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引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而换血疗法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迅速换去血中的游离抗体、致敏或有酶缺陷的红细胞、换出血清游离胆红素,有效地防治胆红素脑病[1]。我科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符合换血指征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采用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进行换血并给予精心的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达到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共43例,所有病例均换血1次。其中男24例,女19例;足月儿,入院平均日龄(3.1±1.9)天;入院平均体重(3.25±0.28)kg,Rh血型不合溶血病2例,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病8例,其他高胆红素血症33例,总胆红素水平(485.75±112.54)μmol/L。收集43例患儿的资料,比较其在换血前、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的差异;换血前后生化的差异及换血中、换血后有无明显的并发症。
1.2 方法
1.2.1 换血指征 依据根据中华医学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
1.2.2 换血前准备 ①血源选择:Rh溶血症的患儿血型选择同母ABO溶血症血型同患儿,其他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均选“O”型,悬浮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AB型血浆[3]。②换血前准备:病房紫外线循环风消毒30分钟,室温在22℃~24℃,湿度在50%~60%。③医护人员洗手,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戴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④患儿换血前禁食,做好物品,床旁备吸引装置、急救药品及器材。
1.2.3 换血过程 患儿置辐射台,心电监护,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建立两条经脉通路(一条输血,一条备用或必要时用药),一条动脉通路,输血通道选用粗直静脉,出血通道首选桡动脉,次选肱动脉或股动脉。换血前,中,后分别查血常规,血气+血糖,生化,电解质,换血量按160~180ml/kg计算[双倍量换血:(80~90)ml/kg×2][1]。每10分钟统计出入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根据监护参数随时调整换血速度,使入量>出量在20ml内,防止血压波动。换血结束后继续入10~20ml/kg血液,速度10~15ml/h,减轻术后贫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决定是否补充10%葡萄糖酸钙。本组患儿换血顺利,均一次成功。
1.2.4 换血护理与观察 患儿必须病情稳定方可进行换血术。患儿置辐射台,鸟巢式卧位,注意保暖,让患儿舒适,安静,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并严密观察患儿神志、反应、面色、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有无抽搐发生等。换血前病室内彻底进行空气消毒,室温调控在24℃~26℃,医护人员洗手、带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无菌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换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保持患儿安静,防止换血过程中脱管、堵管、输液泵严格控制出入血量、保持出入血量平衡,观察动脉穿刺肢端皮肤颜色及肤温、有无输血反应、血压波动情况发生。换血结束后拔除动脉留置针,穿刺处按压5~10分钟至血止,继续双面光疗,输注白蛋白,保持患儿的中性温度[4],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尿量、qh测血压,注意观察患儿神志、反应、拥抱反射、黄疸消退情况、有无抽搐、核黄疸表现及低血钙、低血糖、腹胀等并发症发生和动脉穿刺肢端血循环情况并详细记录。有文献报道,一次换血对患儿血循环是一次大的应激反应,部分患儿有血压波动,肠出血坏死,感染等[5]。患儿一般情况良好者,术后4~6小时试喂5% GS,无呕吐及腹胀者开始喂奶[6]。术后3天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的浓度,观察有无胆红素反弹现象及核黄疸表现。43例患儿换血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无病情变化及并发症发生。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经SPSS13.0软件分析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儿换血前后血清中胆红素含量的比较 治疗后患儿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儿在换血前后生化指标情况比较(±s)
表1 患儿在换血前后生化指标情况比较(±s)
时间 TB(mmol/L)DB(mmol/L) TDB(mmol/L)换血前 485.75±112.54 22.19±9.83 464.19±104.80换血后 235.59±61.37 18.29±9.27 229.6±57.84 t值 12.797 1.893 12.851 P值 0.000 0.062 0.000
2.2 血常规虽有变化,但基本在正常范围内 换血不仅能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还可有效清除大量毒素;PLT明显降低,因血源选择悬浮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AB型血浆,血小板被提取,可能与换血术选择成分输血有关,换血后患儿血小板出现应激性降低,2~3天可恢复到换血前水平[5]。见表2。
表2 43例患儿换血前后血常规变化(±s)
表2 43例患儿换血前后血常规变化(±s)
项目 换血前 换血后 t值 P值WBC(109/L) 17.15±9.9 7.53±2.8 6.138 0.000 RBC(109/L) 3.54±0.90 4.07±0.76 -2.950 0.004 HGB(g/L) 135.5±36.2 131.9±24.0 0.543 0.588 PLT(109/L) 266.6±94.3 107.4±40.6 10.168 0.000 C-反应蛋白(mg/L)5.87±4.71 1.79±2.10 5.188 0.000
2.3 患儿换血过程中及换血后的并发症情况 患儿在换血过程中、换血后无堵管、出血及血压波动等并发症的发生。
3.1 早期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的必要性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之一,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且血常规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换血前、中、后都无并发症的发生,说明换血疗效满意。换血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在短时间内对降低胆红素的水平是非常显著的,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换血不仅能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还可有效清除大量毒素,血常规虽有变化,但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因而在治疗高疸红素血症、防治核黄疸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换血后患儿未见明显核黄疸表现,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采用的全自动封闭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安全可靠护理操作技术,不仅操作简单、,达到节约人力、物力、缩短换血时间,换血过程中又无低血钙、低血糖、贫血等并发症发生,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及经济负担,降低患儿致残率和病死率。43例患儿换血术取得换血的成功,避免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因此全自动动静脉换血术值得临床推广。
3.2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的护理非常重要 换血成功与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换血各个环节都要精心准备,不能仓促进行,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换血前耐心与家长沟通,认真解答家长疑问,取得家长的认可,签订换血同意书,为患儿尽快换血,争取宝贵时间。换血中医护人员之间默契配合,使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由输液泵控制出入血速度,匀速进行,换入及换出量均衡,减少血压波动,肠出血坏死等。护理人员在换血前、中、后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护理人员操作熟练,技术娴熟,可以保证外周动脉穿刺的成功率,换血过程中护理人员监护得到,密切观察,可以及早发现问题所在,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并避免换血过程中脱管、堵管等情况发生,使换血术顺利完成,换血在闭合通路中进行,避免了反复抽注引起的感染、空气栓塞等并发症[6]。
3.3 展望 近年来,由于广大同行的共同努力,换血技术日新月异,由最初人工抽血、注血,演变到现在由双泵控制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并取得满意效果,降低核黄疸的发生率,减轻患儿痛苦。但仍需大家继续努力,共同探讨,发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尽量减少高疸红素血症给患儿带来不利影响,杜绝悲剧的发生。
1 高瑾,赵玫,宝凌云,等.108例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发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及临床,2013,20(10):2713~2714.
2 中华医学会.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84~187.
3 邵晓梅,叶鸿瑁,丘小汕,等.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3.
4 杨艳红.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体会[J].陕西医药杂志,2011,40(7):742~743.
5 闫俊荣.22例无肝素换血术对内环境的影响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4318~4319.
6 欧阳玉.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3):144~145.
7 廖克准.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后胆红素电解质分析[J].临床医学,2011,31(11):26~27.
Efficacy and nursing care of neonates receiving automated exchange transfusion of peripheral vein surgery
Anhui Provincial Children's Hospital,Hefei 230051,Anhui
DING Min,LU Wei-wei,ZHANG Xiao-lan
Objective:Theaimofthisstudywastodiscussthesafetyandefficacyoftheperipheralarteriovenoussynchronousexchangetransfusion.Methods:Thisstudyincluded 43 neonates who underwent exchange transfusion nursing, observ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collect biochemical values during and after the shake-Evaluation.Results: Biochemical indicators had a significant changes after children treated by blood transfusion,free bilirubin and infected toxins were removed effectively and no complications.Conclusion:Automatic synchronization via peripheral venous blood transfusiontechniqueissafeandeffective,easytooperate,lesscarecomplications,whichisworthyofpromotion.
Newborns;Hyperbilirubinemia;Automatic synchronization via peripheral venous blood transfusion
R473.72
A
1671-8054(2015)02-0055-03
(编审:冯 毅 施仲赋)
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合肥 230051
2014-11-02收稿,2015-02-14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