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伟军 金 超 侯 磊 熊雪晨 朱勤忠 张 瑜 罗 力
1.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上海 200032 2.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上海 200233
·卫生资源配置·
院前急救医师配置缺口的测算方法和结果
——以上海为例
温伟军1金 超1侯 磊1熊雪晨1朱勤忠2张 瑜2罗 力1
1.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上海 200032 2.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上海 200233
本文研制院前急救医师配置缺口的测算方法并对上海市的急救医师配置缺口进行测算。以减少迟缓派车现象为目标,通过分析上海市市区近两年的迟缓派车数据来获得上海市市区急救医师缺口的数量,并推广至整个上海市。课题组研制出了峰值法,该方法建立了急救医师增量与减少迟缓派车次数的数量关联。峰值法采用描述统计方法,运用SAS软件编程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课题组使用峰值法对上海市2013年、2014年的迟缓派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增加40辆值班车次(381名急救医师)可将迟缓派车率从25.61%降至0.22%。建立了增加急救医师与减少迟缓派车次数的数量关联,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院前急救; 急救医师; 迟缓派车
院前急救服务是指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后调度急救车辆、急救车出发、到达目的地、转运患者至急救医院的整个过程。[1]随着人口增长、人口结构老龄化、老年病高发、城市暴力以及久坐人群增多,大城市医疗急救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ystem,EMS)的业务量也随之增长。[2]上海市的急救模式是院前型模式[3],市医疗急救中心既有指挥调度权,又有隶属于急救中心专门的急救人员,对车辆、药品及车载和通讯设备等具有调配权,但没有院内部分,只是按照区域设定直属分站和网络分站,以所在区域医院的急救半径为派车原则。上海市急救医师的业务量自2008年来逐年递增,频繁加班,工作压力巨大,急救医师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瓶颈。[4]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急救服务需求,适应新形势下院前急救服务工作需要,本文就院前急救资源的紧缺程度做了相应的探讨,为院前急救医疗资源投入提供参考。
1.1 研究思路
经过信息化建设,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对于值班急救车辆的状态已经实现了实时监控。在受理急救呼叫之后,急救中心会依据呼叫者的位置派车,在没有值班车辆可供调度时,只有等待其他急救值班车完成任务后方可派车,此时就出现了“派车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增加值班车辆可以减少迟缓派车的次数。
以急救车执行一次急救任务所需时间为单位,将研究时间分为若干个时间段。统计各个时间段内的迟缓派车次数。若增加n辆急救值班车,迟缓派车次数小于等于n次的时间段,其迟缓派车现象得以解决。迟缓派车次数大于n次的时间段,其迟缓派车现象得以缓解,时间段内减少的迟缓派车次数等于迟缓派车次数减去n。由此,可以建立急救值班车增量与减少迟缓派车次数的数量联系,再通过法定工作时间确定急救值班车增量与急救医师增量的关系。该方法通过迟缓派车的的峰值来建立各变量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将其称为峰值法。
1.2 资料来源
上海市急救中心提供市区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25日急救呼叫数据,每条记录包括每次急救呼叫时间(首次受理时间)、生成急救派车任务的时间(生成任务时间)。市区包含徐汇区、静安区、黄浦区、长宁区、虹口区、普陀区、杨浦区和闸北区。本文研究的急救业务不包括转院和接院业务,仅包括现场急救业务。
2.1 迟缓派车次数
派车时间是指首次受理时间与生成任务时间的间隔时间长度,当派车时间大于某个标准时,属于迟缓派车。在本文中取5分钟作为迟缓派车标准。当院前医疗急救资源充足时,急救任务的指派是顺畅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指派;但是当急救资源不足时,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有急救资源释放以供新的任务使用。因此院前急救资源的紧缺程度可以用迟缓派车率代表。经专家咨询得知,急救医师每12小时执行任务平均约为10次,可以认为急救医师执行一次急救任务所需的时间平均约为70分钟,因此以70分钟作为统计迟缓派车次数的时间单位。
上海市急救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25日,上海市区共有36.63万次急救呼叫,记录有效调度车次36.56万次。迟缓派车次数达到9.36万次,迟缓派车率为25.64%。以70分钟为单位时间,将研究时间划分为14 887个时间段,以5分钟作为迟缓派车标准,统计每个时段的迟缓派车情况。共有2 741个时间段(18.41%)无迟缓派车现象。其余12 146个时间段中,迟缓派车次数分布如图1所示。依迟缓派车次数(i)汇总时间段数/出现次数(fi),如图1所示;再计算该派车次数的时间段内的总迟缓派车次数(Ni),如图2所示。
在时间段t1,共发生迟缓派车n1,假设这些迟缓派车均是因为急救中心暂时无可供调度的值班车而导致的,因此,若要解决t1的迟缓派车问题,相应需要增加n1辆值班车辆。同时,迟缓派车次数小于n1的时段,其迟缓派车问题也会得到解决。那么增加n辆值班车时,可减少的迟缓派车次数Yn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n指增加的值班车数量;nmax指值班车增加数量的最大值,等于迟缓派车次数的最大值。fi指迟缓派车次数i出现的时间段数。增加值班车后的迟缓派车次数测算结果见表1。
图1 上海市市区单位时间迟缓派车次数分布情况
图2 上海市市区按单位时间迟缓派车次数汇总情况
市区新增值班车(辆)市区新增急救医师(人)迟缓派车次数延缓派车率(%)009360725611044280867682088935025630131302708340175809022502191700056026321001703074000743240000
2.2 急救医师缺口
依据劳动法关于劳动时间的规定,对急救车辆与急救医师的配比关系进行推算。推算方法如下:1辆全天值班车平均每月需运转30.5天,即732小时。而一个月的法定工作时间为167小时,因此每增加10辆值班车所需急救医师数量为44名。综上所述,上海市市区急救医师缺口的计算公式为:
急救医师缺口数量=值班车增量
(2)
增加值班车数量可以减少迟缓派车的次数,值班车增量与减少的迟缓派车次数的数量关系可由公式(1)得到。值班车数量增加需要相应增加急救医师的数量,其关系可以通过劳动法对于劳动时间的规定获得,其如公式(2)。上海市市区的急救医师缺口测算结果如表1。
2013—2014年,上海市市区急救业务的5分钟内迟缓派车次数为93 607次(迟缓派车率为25.61%)。说明上海市市区院前急救系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增加10辆值班车可减少迟缓派车次数65 521次(迟缓派车率降低17.93个百分点),增加30辆值班车可减少迟缓派车次数93 577次(迟缓派车率降低24.78个百分点),增加50辆值班车可减少迟缓派车次数93 437次(迟缓派车率降低25.11个百分点),增加74辆值班车可以消除迟缓派车现象。由此可见,随着问题解决程度的提高,所需要投入的院前急救医疗资源逐步增多,急救资源的投入也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图3)。
图3 急救资源投入的边际递减效应示意图
3.1 信度与效度
本课题组研制的院前急救医师配置缺口的测算方法,需要的原始数据包括每次急救呼叫时间/首次受理时间、生成急救派车任务的时间/生成任务时间。原始数据保持不变,按照本文急救医师测算方法,上海市市区的急救医师缺口测算结果是一致的、稳定的。运用本方法分别对2013年、2014年的数据进行测算,其结果如表2,在各个急救值班车的增量水平上迟缓派车率差异很小,证明本方法是可信的。
本研究探讨的是院前急救医师的紧缺程度。急救医师紧缺导致无法安排足够的急救当班车,由此产生迟缓派车现象。因此,迟缓派车率和迟缓派车次数能够有效反映急救医师的紧缺程度。观察表1、图3可以发现,随着急救医师数量的增加,迟缓派车次数逐渐减少,且急救医师数量的增加与迟缓派车次数的减少量存在边际递减效应。证明本文提出的院前急救医师的测算方法是有效的,可以测算急救医师的缺口数量。
表2 增加值班车对迟缓派车次数以及迟缓派车率的影响
3.2 本研究的不足
本文是依据2013年、2014年的急救业务量进行的方法研制与测算,是针对上海市2013年和2014年的急救业务水平的情况。若要对今后的院前急救医疗资源需求进行测算,则要对急救业务量进行预测。随着急救业务量的增加,所需投入的院前急救医疗资源也会随之上升。上海市是以全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急救规划管理的,但是本次测算仅是针对市区急救资源缺口进行的。由于未获得郊区的详细数据,未能对郊区急救资源缺口进行测算。
在考虑减少迟缓派车次数的因素时仅考虑了增加值班车次的因素。急救车执行任务所需时间也会影响到迟缓派车次数,若执行一次急救任务时间缩短,急救车周转加快,迟缓派车次数也会减少。因此,结合急救任务所需时间进行更加全面的测算,是下一步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 Nogueira L C, Pinto L R, Silva P M S. Reducing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response time via the reallocation of ambulance bases[J]. Health Care Management Science, 2014.
[2] 陈海乐, 朱勤忠, 李婉莹, 等. 院前急救服务地理可及性指标计算与可视化表达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 2013(2): 31-33.
[3] 徐逸君. 上海院前急救医疗资源配置研究[D]. 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2.
[4] 陆峰, 李明华, 张悦, 等. 上海院前急救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9(6): 436-439.
(编辑 刘博)
稿 约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卫生政策与管理专业学术期刊,2008年10月正式创刊发行。
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医疗保障、药物政策、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医院管理、国际卫生、理论探索、经验借鉴、书评等。欢迎各界人士踊跃赐稿,以期百家争鸣,探索创新,繁荣我国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来稿要求
文稿必须包括:中、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包括姓名汉语拼音),中、英文作者单位、地址、邮编,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
1.作者:稿件署名作者应为合法著作权人,注明作者单位和邮编。第一作者需提供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近期开展的研究课题、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等,脚注于首页左下方。通讯作者需提供E-mail地址或其它联系方式。
2.题名:力求简明,反映出文章主题。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不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一致。
3.内容:文稿应具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练,用词规范。
4.摘要:文章需附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500个汉字,英文摘要400个实词左右,中英文摘要内容相对应。
5.关键词:2-5个中、英文关键词,关键词尽量从美国NLM的MeSH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db=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
6.缩略语:首次出现列出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
7.计量单位: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
8.图表:按其在正文中出现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表格按照三横线(顶线、表头线、底线)表模式制表。所有的图表在文中相应部分应提及。
9.参考文献:应引自近年出版的正式出版物,在稿件的正文中依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段末上角标出,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基本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可以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期刊类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码。
10.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4位数字时,每三位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如:“1234.56789”应写成“1 234.567 89”。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能写成5-95%。
11.科研课题: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应按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并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资助(编号)”。
投稿要求
请登录本刊网站http://journal.healthpolicy.cn投稿。如需采用E-mail方式投稿,请在电子邮件主题栏中注明“投稿+第一作者姓名+论文题目”。文稿请以Word格式存储,以附件形式发送,并注明通讯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
稿件处理
本刊对来稿认真负责,处理及时,收到稿件后统一编号,一周内给予回执,今后联系时请注明稿号。作者若欲另投他刊,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根据《著作权法》,结合本刊具体情况,编辑部可作修辞等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重大修改,则会征求作者同意;修改稿务请在电子邮件的主题栏注明稿号及“修改”字样,并以word格式发送至编辑部收稿信箱。
来稿刊用后,使用权即归本刊所有。除以纸载体形式出版外,本刊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决定刊用的文稿。
The calculation method and pre-hospital emergency physician allocation gap in Shanghai
WENWei-jun1,JINChao1,HOULei1,XIONGXue-chen1,ZHUQin-zhong2,ZHANGYu2,LUOLi1
1.SchoolofPublicHealth,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32,China2.ShanghaiEmergencyMedicalCenter,Shanghai200233,China
This study aimed to develop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physician allocation gap and apply it to Shanghai. In order to reduce the ambulance dispatch lag frequenc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data in the Shanghai urban area, the research group obtained the gap and extended the data to Shanghai city. The peak method establish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e-hospital emergency physician increment and the ambulance dispatch lag decrement. Based o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peak method by which the Shanghai ambulance dispatch lag data were analyzed uses the SAS programming software. This method of using programming software provides it with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fter an increase of 40 duty vehicles (381 pre-hospital emergency physicians), the ambulance dispatch lag ratio would drop from 25.61 percent to 0.22. Theref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physician increment and the ambulance dispatch lag decrement was established and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policy formulation.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Emergency physicians; Ambulance dispatch lag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委托项目——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卫生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2014—Z—M02) 作者简介:温伟军,男(1991年—),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政策。E-mail:13211020042@fudan.edu.cn
罗力。E-mail:liluo@fudan.edu.cn
R197
A
10.3969/j.issn.1674-2982.2015.09.015
2015-07-21
201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