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场的“风”

2015-03-13 17:47王晓旭
中国收藏 2015年1期
关键词:拍场夜场藏家

王晓旭

2014年11月30日,在北京保利首次开辟的“中国新绘画夜场”上,各路买家摩拳擦掌,拍卖一开始就引起了激烈争夺,亮相的第3件作品——仇晓飞于2003年创作的《大摩天轮》就拍出了143.75万元的好成绩,也成为全场成交价的魁首。最终,“中国新绘画夜场”总成交额1481.77万元,成交率100%,成功斩获专场“白手套”。

是什么让买家们这么心动?这个由40件拍品组成的专场,均是当代青年艺术家所创作的当代艺术。

特点一:“小鲜肉”频出

其实,当我们将目光从北京保利“中国新绘画夜场”放眼到去年秋拍,当代艺术呈现的一大特点就是70、80后艺术家的作品有些抢风头。这些艺术界“小鲜肉”经过多年努力终于驰骋在市场这一广阔的竞技场上。

除了北京保利外,在去年12月2日亮相的北京匡时2014秋拍现当代艺术专场上,诞生了多位年轻艺术家的个人作品拍卖记录,如陈可、欧阳春分别凭借《植树》(以212.75万元成交)和《捕鲸船(二)》(以161万元成交)刷新了个人作品拍卖记录。与此同时,郝量于2009年创作的《科学的世界》以超出估价近4倍的230万元在匡时成交,而创造他个人拍卖记录的《云记》则以540万元在上海佳士得诞生。此外,王光乐、仇晓飞、段建宇等艺术家的作品同样成绩不俗。

点评:秋拍的出“新”,并不是以艺术家的年龄来论。要知道,在市场上受欢迎的不少“新”人,都是市场上的“常客”,他们以往在市场上的表现虽没有大名头艺术家们那么叫座,但也不乏亮点。在这个冬天,受方方面面的影响,那些市场上的硬通货在上升过程中显得有些乏力,倒是处于平稳发展、市场价位还不算太高的“常客”们有些显山显水。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也算是一种“新”吧。

特点二:“抽象”不再孤独

去年秋拍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特点是“抽象受关注”,这体现在以梁铨、王光乐、陈文骥、尚扬等为首的抽象板块上。11月20日,在中国嘉德2014年秋季拍卖会“开拓——中国绘画的多元化探索”上,尚扬《董其昌计划5》从380万元起拍,740万元落槌,最终成交价851万元,刷新了尚扬抽象类作品拍卖记录。此外,香港佳士得秋拍“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上,贾蔼力于2009年创作的《不混合》也取得了868万港元的好成绩。而这位抽象“新”人在去年拍场上不断有佳绩传出。

点评:市场口味怎么变了?不过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看来,看似是市场的口味变了,其实是主要藏家群体发生了变化。“这一收藏群体所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IT、投行、律师等领域,普遍都有留学背景,他们不仅对中国艺术史有了解,对西方艺术史也有一定的认知,他们的审美和诉求自然与老的藏家群体有所不同。”

随着近年来的市场培育与宣传,开始关注当代艺术的人多了,尽管中国的当代艺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能读懂“她”的人逐渐增多。

特点三:以量创价

前些年在当代艺术火热的时候,动辄拍出几千万元、上亿元天价的例子在拍场并非个例。不过,从去年的当代艺术拍场来看,尽管缺乏天价,但各大拍卖公司在当代艺术作品的投放数量上却明显提高。

就拿中国嘉德来说,这个秋季他们推出的“开拓——中国绘画的多元化探索”专场中,就有近100件当代艺术作品相继登场,较以往有所增加。虽然没有太多的咋舌高价,但不少艺术家在创作上的积极探索由此可见。一向对市场先知先觉的拍卖行,为何要这样出“新”?显然藏家的口味随着不断提升也在变,当然市场也需要不断的尝试来培育。

点评:以量创价往往是拍卖公司面对市场持续疲软的因应之道,尤其去年拍卖公司已普遍面临“征件难”的窘境,大名头作品不易现身市场。此时选择以量创价,也是拍卖公司应对当下市场的一种举措。

猜你喜欢
拍场夜场藏家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你可知道“夜场”对拍卖市场的重要性?
拍场月份牌
藏家之友
拍场月份牌
拍场月份牌
拍场月份牌
夜场向左走日场向右走
藏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