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桐 申芳芳 孙珊珊
【摘要】中医美容保健是结合中国特色美学理论,运用中医药的方法进行修复、塑造、维护、改善人体形态美的一门专业,而且,中医美容保健主要以純天然疗法为主,其效果更为持久和稳定,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中医美容保健 专业教育 天然疗法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45-01
前言
近些年,中医美容保健专业教育的发展极为迅速,也是诸多高校的主要发展专业,但是,就当今中医美容保健专业教育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师资力量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效率不高等对专业教育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提高中医美容保健专业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1.中医美容保健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师资力量匮乏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师资力量,在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带领下,对人才的培养效率也会非常高。但是,就当今大多高校来说,中医美容保健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极为匮乏,虽然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很多,但是,从实际上来看,这些普遍都是年轻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水平都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却极其缺乏临床经验,很难为社会培养出中医美容保健的复合型人才。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每个专业必须具备的一个环节,而且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就当今一些高校中医美容保健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分析,普遍都以医学基础、美容技术、保健技术为主,但是却缺乏对临床课程的设置,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1.3 就业指导效率不高
就业指导是学生即将踏出学校走入社会的重要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率有着极大的影响,一些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过多的是围绕着专业知识进行指导,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效率不高。
2.提高中医美容保健专业教育效率的几点措施
2.1 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首先,要加强对中医美容保健专业教育教师的培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更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临床培训,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不断的强化技能训练。其次,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如,到美容机构、医院美容科等场所进修,进一步丰富教师的临床经验。再次,高薪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高职称的技术人员,全面提升中医美容保健专业教育的整体师资队伍水平。另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展开评价,一方面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帮助。
2.2 进行合理化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对专业的一种延续,更是促进专业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关键,通过以上对当今中医美容保健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得知,课程设置如果缺乏合理性,对专业教育效率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此,要促进课程设置的合理化[1]。首先,要充分分析市场,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中医美容保健专业人才的要求,遵循着市场规律,以满足用人单位为基础对中医美容保健专业展开课程设置。其次,丰富课程,不能再以传统的理论性课程为主,更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尤其是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更是当今提高中医美容保健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同时要结合市场发展动态,不断的将新产品、新技术等引入到中医美容保健专业课堂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跨越课本的限制。再次,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设置,应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融合对学生展开实践课程教学。
2.3 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
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学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应对学生进行有效就业指导。首先,教师应正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更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岗位,让学生了解岗位,并且在相应的岗位上得到实践的机会。其次,应帮助学生完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这也是学生为自己定的一个奋斗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提升自身能力。再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而且,校企合作可以说是“双赢”的合作方式,企业不再为人才需求而烦恼,通过订单式培养,将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要求告知院校,而院校结合这些要求对学生展开教育,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再由企业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对企业的发展极为有利;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良好的就业,高校也会减少很大的负担,而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更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3.结束语
近些年,中医美容保健专业教育的发展极为迅速,而且也是当今高校的热门专业,对学生展开专业教育必须要合理的设置课程,同时还要具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效率的就业指导,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促进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居秦,林宇航,张志来.对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及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