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松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
0103-01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实施教学。
一、在倾听中培养语感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可见,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获取知识、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倾听时,听的主体必须在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快速进行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义并评判话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学会倾听来培养语感。第一,教师把信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言语材料产生兴趣,并在大脑中形成记忆。教师做好“介绍”工作,有利于学生的倾听和记忆。那么,教师如何做好“介绍”工作呢?对此,教师要熟悉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知识。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教师要先了解课文的主题是环保,然后精心选择和设计“介绍点”,如介绍过去罗布泊美丽的风景,将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做对比,然后进行介绍,讲解罗布泊的污染问题等,让学生从中领悟作者对罗布泊消逝的痛心以及对人类任意破坏环境的忧虑之情,进而珍惜身边不该丢失的风景。第二,学生在倾听之后,再动手写一写听到的内容。假如学生基本上能够将听到的内容写出来,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教师所说的内容。经常开展这样的训练活动,学生听得多了,语言材料自然就会变得丰富,语感也就慢慢地培养起来了。
二、在比较中形成语感
语感专家王尚文指出:“言语,包括形式(怎么说)和内容(说什么)两个方面,但真正能够成为‘感的对象的却是言语的形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材料,通过比较言语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言语的形式进行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增、删、移、换”的语感训练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移一移”“换一换”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词语、句子等进行比较。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春》为例,教师可以用“换一换”的办法,将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换成“冒”或“长”,将句子“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中的“悬”换成“闪”或“挂”,让学生进行对比,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第二,通过设计比较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比较,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应该“怎么说”更好,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陋室铭》为例,文中大量运用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句子,其实这是作者在批判某一类事物。对此,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进行批判”“你认为应该怎样说更能表达作者的真实想法”。通过这样的比较,能够令内容变得更丰富,学生从中也能够体会“含沙射影”“巧词掩饰”等词的妙用。
三、在联想中提升语感
由于语感本身具有联想功能,因此丰富的联想有利于提升的学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中有些句子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语表意义,还具有言外之音、语外之意,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捕捉文本的言外之意。教学时教师可以“刺激”学生产生联想,如运用语言的外在形式让学生将文本中描绘的情景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联系起来,从眼前的文字联想到现实生活,扩大学生的语言感受面,达到提升语感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想呢?教师可以从熟悉的人或事入手。以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台阶》为例,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这样“刺激”学生联想: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体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父亲”这样性格的人物?在提问中“刺激”学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样做既能够使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又拓展了学生的语言感受面,提升了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除了精心备课,吃透教材,还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感。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