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情境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
0088-01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重要性。要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领略到数学的存在价值。那么,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从生活中感知数学的存在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简单,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将生活中的常识与数学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熟知的事物,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不断总结积累与数学相关的经验体会。例如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时,先不出示长度距离,而是以比身高、比长短来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与测量的关系。由比较引出不同的测量长度工具,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测量单位。然后再出示实物如图钉、发卡、铅笔等,让学生动手测量其长度,并逐渐过渡,测量距离更大的物体,如教室长宽等。通过不同长度的测量,让同学们自主感知不同长度所应使用的长度单位,在不断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不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
二、在生活环境中展现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以生活中的场景为背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同时,很自然地将数学知识放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来展现。在教学“绝对值”时,笔者这样引入新课:
(一)从我校走200米到车站记作:+200米,那么从车站走到我校要记作 米。(-200米)
(二)从我校乘出租车到车站5元,让作:+5元,那么从车站乘出租车到我校需5元,要记作 。(学生讨论)
第一题方向不同可用正、负号来区分,第二题能否用正、负号来区分呢?如果+5元表示乘客拿5元给司机,-5元就要表示司机拿5元给乘客,这显然不符合生活实际。所以第二题的两个“5”就是同学们要学习的新概念“绝对值”。这样,就很自然地将生活中的“绝对值”与数学中的“绝对值”挂钩起来。
数学是基础学科,其学术知识多数已经固定,如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仅仅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就会缺少活力和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学习材料生活化、多样化,使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里说的教学中的生活环境,并不一定是纯粹的生活场景,也包括在课堂中进行现场模拟的生活小情境。呈现的学习材料也可根据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在特定的生活环境背景下展现数学知识,解决了教材中有些素材与学生生活脱节的现象,让教学素材更贴近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知识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知识。
三、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年龄小,判断能力与应用能力不强,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数学生活环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体积单位、容积以及如何进行测量计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家里橱柜的长、宽、高,计算其所用的材料面积及所占的空间大小等,以此加深学生对体积和面积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这样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以独有的思维视角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于生活中。
教师要通过生活化教学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数学真正为学生所理解运用。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通过生活化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这样数学教学才会变得更有活力,才能引导更多的学生喜好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积极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责编 黄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