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宏兵
【关键词】写景散文 《济南的冬天》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
0079-01
学习写景散文,学生不仅要读出散文的语言美,还要体会文本的韵味。笔者认为,教学写景散文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分析文本,领会作品的内涵,下面以《济南的冬天》一课为例,谈谈写景散文的教学。
一、从文题入手,体会文本情感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时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通过写景表达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梳理文本脉络,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文章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了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是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在这段话中,作者将北平、伦敦与济南进行对比,突出济南是一个舒适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在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写了济南冬天的奇特:一是有山有水;二是有独特的地形,如“小山整个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这一圈小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三是济南的冬天是祥和的、温情的。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济南的山的独特,并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绘画的笔法描绘了济南冬天的雪景。文章结尾写道:“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从整篇文章来看,前文重点描写了济南山水的美,按理来说,结尾应该是强烈的情感表达,但是作者却平淡收尾,学生由此体会到了作者情感表达的沉稳,而这也正是作者情感积淀的结果。在教学中,学生依据文章的题目梳理文本脉络,整体感知文本,从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为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思路,把握行文逻辑
在阅读教学中,把握文章内容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把握作者在表现主题时的写作思路。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内在逻辑,那么就能够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作者先写济南是一块宝地,没有风,阳光温和,接着说明这种特殊气候形成的原因是济南有山有水,而山又是不高的山,再对济南的山水进行描绘,并且重点描绘了济南的雪景。这样的描写令文本呈现出了完整的结构,即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是一种解说关系,第三、四、五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也是一种解说关系,其中第三、四自然段与第五自然段又是并列关系,均对济南的山水进行了描写。学生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文本结构是“总—分—总”,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而在选材方面也非常讲究,很容易就掌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写作技巧。
三、涵咏文字,领略文本之美
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教学写景散文时,教师可以从那些描写景物的词语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领略文本之美。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能够体现景物特点的词语,如“响晴”“温晴”“温暖”等。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温晴”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响晴”“温晴”二者有什么区别?作者用“温晴”“温暖”等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分析和思考,学生会发现,“温晴”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和独特感受,因为这种情感不同于在伦敦时的生活体验,也不同于在北平生活时的感受,而是对一个不是故乡的地方的喜爱,情感真实,表达亲切。领会写景散文的内涵,关键是要把握景物描写的关键词,通过分析、揣摩和比较关键性词语,从而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并学会赏析文本呈现的美。
四、知人论世,明确作者的意图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要理解其内涵,教师必须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文本。教学时教师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老舍先生长期生活在北平,后来赴英国伦敦任教,饱受辗转之苦,旅居伦敦七年后来到山东,在齐鲁大学任教,当时经济条件好转,心情也随之有了改变,同时创作了《济南的冬天》。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写作心理是比较稳定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济南的热爱。尤其是在描写景物时,老舍突出了济南的特点——有山有水,秀美,温和。对于济南的山,作者更是投入了很深的情感,仿佛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水墨画,如山坡上卧着点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充满了韵味。当时,老舍回避了处于战乱的济南城,而是选择了济南城郊,其目的就是将读者的视野引向深处,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师在教学时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文本,有助于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本内涵。
总之,教学写景散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美,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