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好朗读的“度”

2015-03-13 23:27余琦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普罗米修斯火种痛苦

余琦

【关键词】朗读 《普罗米修斯》 “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

0077-01

简简单单教语文,构建一个朗读式阅读小语课堂教学是李春明特级教师工作坊一直在探讨的课题。在特级教师李春明的引领下,工作坊成员们不断探索、讨论、交流、实践,使朗读式阅读教学的模式初步成型。但笔者在探索、实践以及观摩许多坊友的课堂中发现,一些课堂由于朗读的“度”把握得不够好,往往留下些许遗憾。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把握好朗读的“度”呢?

一、把握好引读提问的“梯度”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朗读式阅读教学的课堂,就是一个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课堂模式。如果教师对每一步教学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教学中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学生就会循着预设的目标有步骤地完成教学任务。朗读式阅读教学的第一步骤——引读的提问应当设计得非常精练,提问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既要问到点子上,又不盲目、啰唆。如在人教版语文第八册课文《普罗米修斯》的观摩课中,黄以春老师一开课就提出第一个问题:“人类没有火种之前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有了火种之后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对比读。”在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了给人类造福,普罗米修斯是怎么做的?他受到了哪些惩罚?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教师通过引读提问的方式把教学的主要内容分解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几个部分,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有条不紊地理解课文内容,明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读读议议的深层次体会中很快掌握了课文内容。

二、把握好悟读的“深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一方面依赖于他们既有的语感,另一方面则有赖于教师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于理解文中哪些词语能感悟人物的特点,读懂哪些句子能触摸人物的灵魂,教师并未予以引导点拨,这样的朗读课堂虽然看似热闹,学生却读不出文章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变换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假设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从而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朗读才融入了学生情感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如黄以春老师在课文《普罗米修斯》第二步骤的教学中,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恰如其分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的“痛苦”:当火神劝普罗米修斯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的时候,普罗米修斯摇了摇头坚定地回答;当被死死地锁在高加索山上,日夜遭受风吹雨淋的时候,他仍然摇了摇头坚定地回答;当凶狠的鹫鹰日复一日、一口一口啄食他的肝脏,当他承受着撕心裂肺的痛苦时,他依然坚定着自己的信念。黄以春老师三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话:“为人类造福,我有什么错?我可以承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一遍遍的诵读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受到心灵震撼,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勇敢和不屈的精神跃然纸上。

三、把握好拓展的“广度”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仅要交给学生知识学习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情趣和情操,进而促进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文本”与“人本”的交融,必然会让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这需要教师抓住一两个重点词语或句子作为切入点,以朗读为桥梁,采用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读”的热情。黄以春老师在教授《普罗米修斯》这一课时,抓住“风吹雨淋”这个词引领学生品读普罗米修斯遭受惩罚的语段:“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学生想象、感悟普罗米修斯被“风吹雨淋”的痛苦场面,并展开想象:“冬天……夏天……”同时反复诵读句子:“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三次拓展阅读围绕着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严厉惩罚和坚强不屈的品格进行品读、感受,彰显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读中有了深刻的体会,既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也从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内涵的过程,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积累了语句,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教师只有把握好朗读的“度”,由朗读到词句训练,到说话训练,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把课文读明白,这样才能打造出简单高效的语文课堂。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普罗米修斯火种痛苦
降低“支付痛苦”
和普罗米修斯过一天
火种
谁痛苦,谁改变
点燃火种的地方
分担痛苦
《普罗米修斯》——探索之途,还是毁灭之路?
尼古拉·特斯拉:现代普罗米修斯的非凡人生
痛苦力
火种,离我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