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欣悦
(广州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10)
由李宇明主编的《全球华语词典》(以下简称《华语》)汇集了大陆、台湾、港澳、新马及其他五个编写组的力量,于201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华语》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大陆(内地)、港澳、台湾、新马泰、印尼、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华人社区内常见的特有华语词语和少量共有华语词语约10000条,是一部为世界华人通语所编的描写性词典。《华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同华人社区之间的交流障碍,为华语的进步、扩散和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并为语言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按照《华语》的编排,在全球华人社区的大概念下,可以将所收词语的使用范围大致分为四个片区,即中国大陆华人社区、港澳台华人社区、东南亚(包括新马、泰国、菲律宾等)华人社区和其他(包括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华人社区。而大陆华人社区作为全球最大的华人社区,其产生和使用的词语是丰富多彩的华语词汇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的不断融合,华语词汇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文章以《华语》中唯大陆华人社区使用的词语①和全球各华人社区均使用的词语②为研究对象。通过穷尽式的统计与对比,发现其各自的特点和相互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产生联系与区别的原因,从而探究全球华人社区华语词汇的发展进程与基本规律。
《全球华语词典》的《前言》部分把“华语”看作“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它不等同与汉语。“汉语”是指汉族的语言,包括方言,其标准语是普通话。因此,大陆华人社区的语言也不能简单的归于“汉语”或“华语”的某一类。“华语”和“汉语”存在着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关系,谁也不能完全涵盖谁。由此,《全球华语词典》放弃“华语”和“汉语”的争议性,着眼于全球,站在“大华语”的角度上进行词语收录。所谓“大华语”,即指“以普通话为基础而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可以有一定弹性,有一定宽容度的汉民族共同语。”(陆俭明,2005)以“大华语”的概念为基础,《华语》则更具有合理性与适用性。
据统计,在《华语》中,唯大陆华人社区使用的词语有1587个③,约占整个华语选词的15.87%,在1587个词语中名词和动词占主导,如表1:
表1
在《华语》中,全球各华人社区均使用的词语有1041个,约占整个华语选词的10.41%,在1041个词语中名词和动词仍占主导,如表2:
表2
大陆华人社区和全球华人社区的选词虽然在整个《华语》选词中所占比例较小,其作用却不容小觑。这些词语既为查询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陆华语词汇的发展变化和全球华语词汇的大融合趋势。通过对这两类选词的研究,可以较好的建立大陆华人社区与全球华人社区的联系。
在《华语》中存在着一些词语,是唯大陆使用而未传播出去的,或是大陆地区独创的。这些词语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特色词语和新兴词语。
1.大陆特色词语。这一类词语主要是在国内的政治、经济、生活环境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最有特色的即是在大陆耳熟能详的一些历史词。如:“大锅饭”、“大跃进”、“邓小平理论”、“地方粮票”、“红色经典”、“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等。这些词语是大陆历史发展的痕迹,是国内独创的词语。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色词语,与历史无关,却是大陆生活环境下特有的。例如在文化教育方面,出现了“奥赛”、“闭卷”、“宏志班”、“初中”、“专升本”、“择校生”、“考级”等词;在生活娱乐方面,出现了“春晚”、“枪战片”、“麻辣烫”、“网聊”等词;在经济技术方面,出现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园”、“低碳经济”、“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招商引资”等词;在政治政策方面,出现了“宏观调控”、“科教兴国”、“南水北调”、“退耕还林”、“送温暖”等词;在环境保护方面,出现了“不可再生资源”、“环境标志”、“生态难民”、“沙漠化”、“绿化带”等词;以及在社会各行各业出现的具有行业特征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在大陆特有的环境现状下产生的,因此烙上了特色的烙印。
2.大陆新兴词语。新兴的词语总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产生的。大陆的新兴词语也不例外,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陆各方面发展的现状和新趋势。例如近几年在大陆兴起的一档电视节目:《超级男声》《超级女生》,使得“超男”、“超女”等词在大陆迅速流行开来;又如把时尚新潮的男女称为“潮男”、“潮女”,把时尚前卫的物品称为“潮物”。另外,还有一些含诙谐意的新兴词,如将自助旅游,通过旅游结交朋友的人称为“驴友”,“驴”谐音“旅”。也有一些含戏谑意的新兴词,如“负翁”谐音“富翁”,指主要以贷款的方式进行消费的男性;又如“海带”谐音“海待”,指在海外留学或工作后归国,等待就业的人;“海龟”谐音“海归”,指在海外留学或工作后归国创业或求职的人。这些新兴的词语,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又与国际接轨,代表了大陆华人社区的华语特色。
大陆华人社区产生和使用的词语是全球华语词汇的基础,并不等于全球华语词汇都来自于内地华人社区。在《华语》中,唯大陆使用的这些词语,则是还未传播出去或不能传播出去的词语。它们的停滞不前,最主要是因为在生活交际或经济文化交流中不常用,或是可以用更简单易懂的词语来代替。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在缺乏大陆生活环境的大背景下,一些词语是难以被理解与接受的,大多数的历史词则属于这种情况。但并不是说这些只在大陆使用的词语就毫无存在的价值,它们是大陆华人社区独特的语言标志,也是了解大陆文化的重要资源。
在《华语》中全球各华人社区均使用的词语主要与经济、科技、生活、文化有关。这些词语之所以能被全球的华人社区所接受,是因为它们具有交际性,简单形象,影响大,走国际化的重要特点。最简单明了的一类,则是音译的词语,如“多米诺骨牌”、“吉他”、“嘉年华”、“卡拉 OK”“寿司”、“草根”等。这些词语,因为音译世界各地的词语,因此很快被全球华语词汇接受。另一类词语,来自于不同的方言,如“乌龙”指无意出现的差错,来自于粤方言;又如“哈”表对某种事物崇尚喜爱,以至痴迷,源自闽南方言。这些词语,被来自不同方言区而后定居在海外的华人传播与发展,也在全球华语词汇中站稳了脚。当然,还有很多的词语是全球华语交流必备的,很多词语是在全球华人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来的新兴词语。正是由于这些词语的存在,使得全球华人社区有了交流的可能性,并促进全球华人社区共同的成长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华语》中还有21个词语,它们有多个义项,一些义项是只有大陆使用的,一些义项是全球各地均使用的⑥,分别为名词:“地价”、“电眼”、“房车”、“黑枪”、“警员”、“前戏”、“蜘蛛人”、“座机”;动词:“包养”、“传呼”、“待机”、“恶补”、“回应”、“检讨”、“投注”、“推展”、“越位”;形容词:“冷艳”;兼为动词、形容词的“定点”;兼为形容词、名词的“后进”和兼为动词、名词的“理赔”。这些词语在大陆和各地的使用上存在差异,但更应看到的是不同义项之间存在的相似与引申。例如“房车”一词在大陆单指一种车厢大而长,像房子,其中配有简单家具,并有厨房、浴室和卫生间的汽车;而引申到各地则指空间舒适、装备豪华的小轿车。由此可见,大陆和各地的用词其实是趋同的,这表现了一种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趋势。这21个词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将发展为全球华人社区通用的词语。
事实上,除了这些特殊正在融合的华语词汇外,其他大陆华人社区与全球华人社区的华语词汇也是在不断发展融合的。因此唯大陆华人社区使用的一些词语的停滞不前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华语词汇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断的发展变化。大陆使用的一部分词语是在逐渐的淡出历史的舞台,例如“八六三”计划、“插队落户”等这些在大陆都已经不太常用的词语。而一些词语却有可能冲出大陆的束缚,走向国际,例如上文提到的“超男”、“超女”等词,随着这些新星从国内走向国际,被更多的华人华侨认识,而这些曾经为他们带来荣耀的词语也将随之带向全球各地。
而在全球各地已经扎根的华语词汇中,有一些词最初也是在大陆先广泛使用,而后传入全球的。例如“汉语水平考试”,这是在中国研发的汉语考试系统,最初也是在国内首先推广而后传到海外的。因此这一词语的使用也是在大陆首先兴起,而后传入各地的。又如“中规中矩”一词本是内地的成语,意为符合规矩,之后在全球各地也广泛使用。
反过来讲,一些词语是先在全球得到认可,而后传入大陆华人社区,经过加工,而变为了大陆独有词语的。例如:“博客”一词属于音译词,传入中国后有被翻译成“网络日记”、“网录”等,后约定俗成称为“博客”。而那些写在博客上的文章就被大陆直接称为“博文”。可见,全球华人社区华语词汇的反作用。
全球华语词汇的大融合是华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陆使用的更多的词语将进入全球华人社区,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词语的逐渐消亡,由新词来代替旧词。另一方面,各地都使用的一些华语词汇也将在大陆词汇的不断影响下日益多元化。《全球华语词典》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华语词汇发展现状,但时代在变化,《华语》的更新也仍在继续。
【注释】
①词典中“使用地区”一栏标注为“大陆”,且没有异名词的词语。例如:八荣八耻;超生等。
②词典中“使用地区”一栏标注为“各地”,且没有异名词的词语。例如:斑马线;美白等。
③意思相同或是简称与全称的词语归为一词。
④兼有两种词性的词语。例如:安保,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⑤包括类前缀、类后缀、量词、叹词等。
⑥词典中“使用地区”一栏一个或多个义项标注为“大陆”,其他义项标注为“各地”,且无异名词的词语。
[1]李宇明.全球华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0.
[2]刘晓梅.《全球华语词典》处理区域异同的成功与不足[J].辞书研究,2013(1).
[3]郭熙.华语研究录[M].商务印书馆,2012.
[4]李如龙.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新视野——读《全球华语词典》[J].辞书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