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成语”浅论

2015-03-13 15:39马云鹭
语文学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缩略原型成语

○马云鹭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2)

不明觉厉、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累觉不爱……这一个个貌似成语却不知所云的“成语”如今已经在网络世界悄然流行开来。除了不经常上网的人看起来一头雾水,许多“老网虫”也纷纷大呼看不懂。实际上,它们都代表着一句话,只是从这句话中抽出几个字拼凑在一起,就变成了令人摸不着头脑的“网络新成语”。例如: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她。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累觉不爱: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网友Kevin于2013年6月整理了一份网络新成语词汇表,这样的词语竟多达几十个,以四字词语为主,少数为三字或两字词语,如:语死早:语文老师死得早。来信砍:你来信不信我砍死你?智捉:智商令人着(捉)急。如同其他网络语言现象,网络新成语迅速的普及和增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网络新成语的构成特征

缩略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网络环境下的语言表达中较早地被广泛使用。早期网络语言中的缩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略。例:LOL=laugh out loud;TTYL=talktoyoulater。

(2)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缩略。例:MM=美眉;HHH=哈哈哈。

(3)以数字或字母作为谐音的缩略。例:555=呜呜呜,即哭泣;CU=seeyou。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到节缩格:“节短语言文字,叫作节;缩合语言文字,叫作缩。节缩都是音形上的方便手段,于意义并没有什么增减。”如将“五月四日”节缩为“五四”,将“浙江大学”节缩为“浙大”,都是为了避免语言的繁冗拖沓,使交流更加简洁方便。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网络新成语其实是节缩格的一种特殊情况。俞理明曾将缩略称为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这种网络成语的构词方式,我们称为简单的再符号化。

何谓简单?与传统成语以中心词为基础的结构不同的是,网络新成语只是简单粗暴地从原型中摘出三到四个语素,生拼硬凑在一起,这样产生的词语很难从字面意义上进行解读。传统成语的解读,大多可以从字面逻辑和内涵逻辑两方面入手。能够从字面逻辑解读的成语,大多是习用的古语。由于先秦文言多使用四字格,其中长期习用、意义定型、结构完整的表达形式流传下来就成了今天的成语。能够从内涵逻辑解读的成语,多数是由典故而来。在不清楚典故时,仅凭字面意思解读,也会不知所云。只有了解了成语背后的故事,才能领悟成语表达的含义,进而在交际中使用。

传统成语要么能够符合字面逻辑,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要么同时符合字面逻辑和内涵逻辑,如“东施效颦”。网络新成语只能符合内涵逻辑。由于现代汉语复音词占多数,在进行再符号化时已经很难以单音词作为整个词的中心词。如“语死早”指“语文老师死得早”,但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单音词来表示“语文老师”,“师”又无法表达特定的“语文老师”而难以实现表达效果,只好取首字“语”实现,即使在字典中“语”字也从未有过“语言老师”这样的义项。网络新成语的构成大多是采用首字缩略的套路,甚至在有其他语素能够代替首字涵盖词语的含义时,也被选择抛弃。如“十动然拒”表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她”,“后”字具有“然后”的意义,但是在造词时被选用的是“然”。网络新成语的构词方式就是“强拆强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将四只鸡的头都砍下来,然后用四个鸡头做成一盘菜。所以,说它是对语言规律的背离丝毫不为过。只有将一个网络新成语视为整体时,它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将每一个语素拆分开来,与原型对照时,就会发现许多语素都被强行赋予了根本不具备的含义。如:

许多网络新成语,在被再符号化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二次解读。如“自干五”,在解读出“自带干粮五毛”的原型后,还需对网络上流行的“五毛党”(一种受雇于政府或相关部门的网络评论员,通常发一帖可挣三到五毛钱,用以讽刺)的内涵进行了解,才能最终理解“自干五”的内涵。

网络新成语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第一个被创造出的网络新成语究竟是什么已经无法得知,但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网络新成语加入到这个群体中。与其他许多网络文体同样,网络新成语的创作也有强烈的模因性。这种模因性的体现和“甄嬛体”“凡客体”“元芳体”等网络著名文体的传播方式不同,并不是特定词语与行文风格的模因,而是构词方式的模因。网络新成语的构词方式,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原型为结构完整、意义固定的语句。每一个网络新成语从形成到被接受和传播,都是从原型到缩略式的过程。例如,“不明觉厉”的原型“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出自周星驰电影《食神》;“人艰不拆”的原型“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出自林宥嘉歌曲《说谎》。

(2)从原型语句中摘取三四个词语,从中选取一个语素组成新词,通常选用的是该词语的首字而非涵盖词语中心含义的语素。如“喜大普奔”原型为“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

(3)可以使用谐音。例如“李菊福”实为“理据服”,原型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由上可见,创造一个网络新成语并不困难,网络新成语其实依托的还是其原型产生的交际效果。

二、网络新成语的修辞意图

(一)提高交际效率

网络新成语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微博、人人等社交网站的普及有关。区别于传统的B B S网站,社交网站在发表言论时通常有140~200字的字数限制,这就在无形中要求用户尽可能精简发言,在有限的字数中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与“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十六字加三个标点共十九个字符比起来,“喜大普奔”只需要四个字符,却包含了同样的信息量,由此促使更多用户在交际中选择后者。网络新成语的原型通常都是为网民熟知的语句。例如“男默女泪”,即“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最初在社交网站上是常见的文章标题。在完整的信息已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形成固定印象时,用最少的资源表达最大的信息量,也是交际中经济原则的体现:能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决不长篇大论。

(二)满足创新心理、寻求群体认同感

在网络这个大的交际环境中,彰显个性、追逐新奇感是网络语言的生命力长盛不衰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这也使网络新成语同其他网络语言一样,有特定的受众和适应范围,脱离了这个范围,它就不能被理解,也就失去了交际功能,因此网络新成语也就被当作用来寻求群体认同感的手段。在社交网站上发出一篇令“男默女泪”的帖子,招来一片“不明觉厉”“啊痛悟蜡”的回复,能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三)戏谑性与调侃性

网络新成语借助这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形成,修辞目的是达到带有戏谑与调侃意味的幽默效果。一个对你说“不明觉厉”的人,很可能不是真心觉得你很厉害,而是在调侃你说的话对他来说难以理解、听不懂;而像“语死早”这类词,就是在委婉地讽刺发言者的发言有严重的语病或逻辑错误,是不是语文课没学好的缘故。在调查之下发现,几乎所有的网络新成语都出现在非正式的场合中,类似民间的俗语或俚语,都是借用非常规的修辞手段,实现非常规的表达效果,具有非常规的感情色彩。

谈完以上几点,我们就可以提一提网络新成语与特定名称缩略语的不同之处。例如,“浙大竺院”指“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乍一看与网络新成语的构成十分相似,但此类缩略语通常是代指一个特定的名称,词语首字的选择趋向是为了减少缩略后的表达效果的流失,就像我们称“浙江大学”为“浙大”而非“江大”,称“竺可桢学院”为“竺院”而非“可院”或“桢院”。从修辞的角度看,此类缩略语只包含了上述第一点修辞意图,而不具备网络新成语其他的语用功能。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网络新成语是被赋予了特殊语用功能和修辞意图的缩略。

三、结语:网络新成语的发展方向

在新华网关于网络新成语的一篇采访记上,语言专家、《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表示,网络新成语只是一种青少年将语言文字当作玩具而进行的游戏,不符合汉语发展规律,不能出现在“正常”的文章上,被收入正规字典的可能性不高。

前文中我们已经说过,网络新成语本质上是一种缩略,是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俞理明在《汉语缩略研究》一书中认为:“缩略是一种能产的词汇手段,它用一个缩短的形式表示原有的意义,构成一个新的词语。一些缩略的原形式可能不是词,而是词组,甚至是跨层次的熟语成分,但是它们在缩略以后,就凝缩在一起,在句子中作为一个与原形式等义的成分,而且不能切分,占据一个确定的语法位置,具有了词的功能。……许多熟语性的词组,通过缩略的变化,成了词汇性的成分。”并在后文中列举了“反恐(反恐怖主义)”“医保(医疗保险)”“低保(最低生活保障)”等例词。在我看来,网络新成语符合这一规律,只是在形式表现上有所不同。

汉语对于四字格向来有所偏爱。早在大量佛经传入中土时,佛经的翻译者大都选择四字格的表达形式,使其朗朗上口、易于接受。网络新成语在产生过程中,即受到这种对四字格偏爱心理的影响,最终呈现出与传统成语外形相似而内部结构完全不同的相貌。或许就是如此,令它遭受更多的议论和负面评价。如同上文郝铭鉴的评价,或许就是看到了网络新成语与传统成语实质上的差异而将其归为“不符合语言规律”的“文字游戏”。然而,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与自然科学不同,语言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徐通锵曾说:“语言是一种社会习惯,而不是社会契约,它的变化只能从少数人开始,尔后为大多数人接受,形成为一种社会习惯而固定下来。”网络新成语的发展,离不开群体基础和语用基础,一旦脱离这两个基础,就会造成交际障碍。就现阶段而言,明确知道该词语缩略前的形式及其代表的含义,并能在语言交流中使用新成语的群体大部分还局限于社交网络常用用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说:“时代发展,社会变迁,语言的表达方式跟着变化,这非常正常。智慧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多,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表达方式出现,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词汇是语言中最富生命力、创造力和改变力的部分,汉语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系统。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既能使一个新词迅速地扩散拥有更多的接受者,也逐渐使人们对于语言环境的改变拥有更积极的态度。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新成语也将会为丰富汉语词汇和语言交际环境作出贡献。现在的网络新成语中,究竟哪些会以极强的生命力留存下来,哪些会被淘汰,还有待日后交际和使用实践验证。

[1]新华网.《咬文嚼字》主编:“不明觉厉”等词语属生拼硬凑[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8/14/c_125169734.htm

[2]新浪微博.网络用语学习笔记[OL].http://weibo.com/1652750450/zBFhBu7lx?mod=weibotime

[3]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M].巴蜀书社,2005.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缩略原型成语
包裹的一切
大海失踪者
“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网络四字成语与文化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拼成语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猜成语
这些词语你看明白了多少
缩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