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心理学复苏

2015-03-13 03:31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6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0期
关键词:弗洛伊德策展当代艺术

杨 帆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610000)

周彦余 (西华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中心 610000)

浅谈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心理学复苏

杨 帆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610000)

周彦余 (西华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中心 610000)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SZYQN75

在市场疯狂的刺激下,符号化的泛滥让当代艺术创作远离了最珍贵的自我体验。市场的泡沫散去之后,艺术圈也渐渐冷静下来。更多年轻的艺术家开始关注个体和当下社会的心理现实,并不断寻求心灵安顿的方式。心理学以及心理现象都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线索和灵感。纵观近几年的展览和学术研究,不难看到中国当代艺术近几年来对心理学的高度关注,这让人欣喜地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一片喧哗之后的沉思。

从心理学还与哲学密不可分,到19世纪开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一直以来,艺术家们对心理学都充满了兴趣,对于某一些心理学流派的推崇和迷恋程度甚至远远超过心理学界。最好的例子就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在当时大大地冲击了艺术家们的神经,催生了超现实主义画派,达利等人对弗洛伊德非常推崇,更坦言自己的创作是完全受到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而一百年过去,精神分析对艺术的影响力到今天都没有消散。在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更是将精神分析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荣格绘制的《红书》作为主题展的线索放置在整个展厅的最中心位置,整个绿园的主题展就在荣格心理分析的带领下试图反思人类的梦幻和内在世界。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的众多实验成果也给当代艺术提供了不少灵感。在中国,近几年的当代艺术创作中,以心理学作为主题和线索展览也层出不穷。

Boers-Li画廊在2010年的首个群展“线索”,就将视线聚焦在那些正在崛起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对心理现实的关注和表达之上。比如吉磊的游乐场系列关注了人们的记忆与当下的联系,疯狂旋转的过山车与人们焦虑、恐惧、悲伤的日常情绪形成对峙,那种轻快和紧张的心理冲突正是最有吸引力的画面。邱黯雄的摄影《让我忘了这一切》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臆想,真实与妄想互相干扰,反而形成了新的平静。

另一位参展艺术家仇晓飞更是一直保持着对心理学的高度关注。他笔下的感知世界是精神分裂病人幻想中的、无法与现实统一的世界。颜色艳丽的方格子或许充满了诗意,但是其来源是精神病院的墙壁,其原始目的是为了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震慑,同时它们又关联着高楼大厦在日常环境中的心理压迫。所有意象代表的是精神病人对特定图像所感受到的与众不同的含义,而这些又成为艺术家对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毫不留情的提示。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曾经有一篇对他的访谈,标题就叫《热爱精神分析的艺术家》。仇晓飞在访谈中提到自己毕业后的一个系列作品《黑龙江盒》,将实物和绘画交织在一起的精细临摹,把记忆中的画面真实再现。仇晓飞后来回忆当时的临摹过程,觉得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治疗。著名策展人皮力把仇晓飞这种临摹概括为是他对“真实”的质疑与修正:“它们试图通过弃绝物质的真实来企及感官、情绪与记忆真实。”他的作品一直和潜意识和心理分析有关,一方面是他自己始终在寻找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方式,一方面也源于他的家人曾有这方面的疾病并接受过治疗。因为这些原因仇晓飞接触了很多精神分析的东西,他去医院接触病人,了解精神治疗的药物,和大夫聊天以及看相关的书籍,最终将对心理学的感悟以画作、装置等形式表现出来。

2014年5月,成都成都廊桥当代艺术空间也刚刚做了一个直接以心理学为主题的展览《偶遇—当代艺术与心理分析》。策展人以艺术家的眼光将心理分析知识用于作品的解读与呈现。这种解读虽然不够专业,但两者的互动倒是有趣。用策展人的话来说,每一次的创作和心理分析一样都象是一场心灵的冒险,它可能是事先考虑成熟的,也可能是大脑随机产生的,但不管怎样它都是崭新和不可复制的。它的出现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种必然,但形式上却更象是一次-偶然相遇。

再往前的3月,在成都的另外一个画廊高原艺术空间的翟倞个展《小径分岔的花园—评论》也隐含了同样的线索。这次展览是翟倞一个三年创作计划的第二个阶段的呈现,他以一个文学评论者的姿态,结合他自己对心理分析和物理学等学科的理解,对博尔赫斯的经典小说进行了剖析和注解,并且把这些注解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同样在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的郭凤仪入选主题展引起了不少的争论。郭凤仪的画中充满了视觉的幻象,个人精神的迷狂和分裂被转化为视觉语言在艺术创作中直接呈现。这更像是一种个体的渲泄和升华,但其中心理状态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不言而喻。这些个体及社会心理现象也已经引起了学术研究的重视。2011年,A4当代艺术中心就举办过一次名为《欲—病理与凝视》的艺术展览,所有艺术家的创作都以“艺术、心理和社会的新的追求”为主题,并且由四川大学鲁明军主持了同名的学术研究计划系列,包括“欲望——精神分析与凝视”等涉及专业心理学的学术讨论。策展人意在挖掘和呈现艺术家内心世界中隐藏着的,源自对自身,对社会的一种心理诉求和渴望。而当这些远离了表面的单一趣味的有关“欲”的作品与观众的惯性思维碰撞时,一个更有趣的社会心理对话就产生了。

很明显,心理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艺术家们从中获取灵感和线索,甚至直接将一些精神现象转换为视觉语言。艺术心理学一直是现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弱项,期待心理学近几年在当代艺术的复苏,能让这个新兴学科在中国有更好的发展,也许这也是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一种途径。

猜你喜欢
弗洛伊德策展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策展与时代:文化责任与学术发展第二届“策展在中国”主题论坛纪实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画